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2020-08-18 小材科研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在溫和條件下催化製備不飽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構築醯胺鍵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了端炔類化合物與二氧化碳反應高效生成羧酸,設計的催化劑表現出了優越的循環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atter上。

  端炔與CO2的羧基化反應不僅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重要化學原料不飽和羧酸。對於羧酸類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一種典型的方法是使用CO2作為親電試劑與碳親核試劑反應。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基於二維材料的複合催化劑近來受到極大關注。這些催化劑的優點包括充分暴露的活性位點,增強的物質傳遞速率,更重要的是具有清晰的表界面。然而,特別是對於廉價易得的氧化石墨粉末,難以製備具有均一形貌可控的二維材料複合催化劑。因此,唐智勇課題組通過在超聲過程中加入叔丁基對苯胺分子與氧化石墨(GO)粉末中的羧基反應,成功開發出空間位阻,能夠有效剝離以及大量生產超薄ter-GO氧化石墨烯納米片(見圖1)。更重要的是,形成的醯胺鍵有利於捕捉二氧化碳,氧化石墨烯表面豐富的羥基和環氧基則起到了穩定保護銀納米粒子作用。結果,在40 ℃和常壓條件下,合成的Ag/ ter-GO在24小時內有效地催化了苯乙炔轉化為苯丙酸,轉化率達到97.2%,催化劑的轉化頻率高達3.12 h -1

圖1:Ag/tert-GO複合催化劑的合成示意圖以及端炔二氧化碳羧化路徑圖

該方法具有簡單,綠色和高效的特點。可成功製備厚度為4 nm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同時通過改變叔丁基對苯胺的添加量,能夠實現對氧化石墨烯層間距的可控調節。因此為大規模生產高質量GO納米片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並且為開發新一代二維材料複合催化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論文要點:1、通過分子空間位阻的石墨氧化物的剝落;2、具有可調層間距的高質量功能性石墨烯氧化物;3、醯胺鍵與小型銀NPs在促進CO2轉化中的協同作用;4、製備了一種新型的二維載體催化劑。

該成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B) 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的支持,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特別研究助理張小飛博士為第一作者

來源:國家納米中心、新材料資訊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3805

相關焦點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在溫和條件下催化製備不飽和羧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構築醯胺鍵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
  • 唐智勇:CO2轉化可以這麼做!炔烴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生產炔酸
    利用分子位阻劑實現大批量剝離商業氧化石墨粉製備功能性氧化石墨烯。2. 通過改變位阻劑的用量實現了氧化石墨烯層間距可控調節。3. 銀納米粒子/氧化石墨烯複合催化劑高效催化端炔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炔酸。醯胺功能化的tert-GO和Ag/tert-GO製備過程。要點1:引入叔丁基對苯胺實現氧化石墨烯的可控制備氧化石墨烯廉價易得,而通過傳統超聲剝離方法製備的氧化石墨烯具有產率低,質量差等缺點。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1.1 塗層法 塗層法是將織物浸漬於石墨烯和黏合劑的混合處理液中,採用「軋-烘」或者「軋-烘-焙」的工藝使石墨烯借黏合劑作用負載於織物上。塗層法是石墨烯處理織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不受工藝條件、織物種類影響,使織物實現多功能化。
  • 光促進的碘代碳硼烷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炔烴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及功能砌塊,如何實現高效、綠色、簡倢的炔基化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物與端炔的交叉偶聯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炔基化方法。然而,在無過渡金屬催化劑作用下,用光來實現這類反應的研究非常有限,也具挑戰性。
  • 重新思考醯胺鍵合成
    在形成醯胺鍵的情況下,這通過從官能化醛催化生成活化羧酸鹽來實現,例如甲醯基環丙烷,α,β-不飽和醛和它們更方便地製備的α-羥基酮替代物,α-滷代醛和環氧醛。這些方法特別適用於N-雜環卡賓(NHC)催化劑和助催化劑以產生活化的羧酸鹽,然後將其轉化為具有各種胺的醯胺(圖3b)。這種反應使得僅使用催化量的試劑可以形成醯胺,並且為傳統的醯胺形成中公認的副產物生成問題提供了有希望的解決方案。
  • 哈工大首次實現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生物素的生化功能及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
    生物素結構模型生物素由雜環核心與戊酸側鏈構成,雜環核心的咪唑酮環部分可以運載羧基,側鏈羧基可以通過醯胺鍵與羧化酶的賴氨酸殘基相連。生物素是羧基載體,其N1可在耗能的情況下被二氧化碳羧化,然後再將這個羧基提供給受體分子。這個反應需要ATP,所以羧化酶在分類上屬於連接酶。
  • 醛和胺氧化條件下構築醯胺鍵
    2006, 128,13064-13065相較過渡金屬參與的醛和胺的醯化反應,通過機械研磨的方式實現醯胺的製備在價格上更為低廉,操作上更為簡便。2008年,Wang等人報導了芳香醛和芳香胺的醯化反應,作者以Oxone(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2KHSO5 KHSO4K2SO4)作為氧化劑,在固定頻率的機械研磨條件下實現醯胺化產物的製備,該方法具有經濟、環境友好等優點,並且所使用的氧化劑由於具有穩定、商業可得、非毒性、價格低廉等特性逐漸成為潛在的氧化手段。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DOI: 10.1038/s41557-020-0439-y)。
  • JBC:乙醯輔酶A羧化酶調節組蛋白乙醯化的機制
    乙醯輔酶A(acetyl-CoA)是乙醯基的活化形式,參與各種乙醯化反應,也是糖類、脂肪、胺基酸氧化時的重要中間產物。然而,乙醯輔酶A也用於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在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過程中,第一個反應同時也是一個限速步驟,即通過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催化作用,乙醯輔酶A羧化形成丙二醯輔酶A。所以組蛋白的乙醯化及脂肪酸合成競爭利用了相同的乙醯輔酶A存儲庫。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開發高效穩定的水氧化催化劑是實現人工光合成(包括光催化、光電催化和電催化)的關鍵。經過科學家長期努力,人們了解到自然光合作用的水氧化反應(發生在光合體系II,PSII)上,其活性中心是多核錳(CaMn4O5),它顯示超高的活性(轉化頻率高達100-400s-1),在非常低的過電位下就可以高效氧化水。
  • 中國實現單層氧化石墨烯上繪製納米功能器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利用原子力針尖誘導的局域催化還原反應,實現了在單層氧化石墨烯上直接繪製納米電晶體器件。日前,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單層石墨烯是只有一個單原子層厚度的石墨,它比目前常用的金屬導體具有更好的導電性、散熱性,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輕薄、強度最大的材料,有望在微電子領域替代矽成為製造超精細電晶體的理想材料。如何在單層石墨烯上直接裁剪或製備出各種納米線路,是實現人們夢想的以碳為主要材料的集成電路的前提,也被認為是石墨烯研究領域最具挑戰的方向之一。
  • 烯丙基Ni催化劑一箭雙鵰:無需預官能化的去氫化和環烯基化
    而在該反應類型的研究進展中,利用烯醇金屬化物和滷代烯烴交叉偶聯(圖1A)進行α-烯基化反應可以獲得非常有用的β,γ-烯酮結構。Saeguasa和Kende通過Pd催化非活化烯烴和烯醇矽醚的偶聯同樣能構築該結構(圖1B)。
  • Interfaces:簡單且強大的功能化石墨烯用於先進能源設備
    石墨烯-雜化物作為能源設備(鋰離子電池,生物燃料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中的功能電極的性能石墨烯功能化需要有效和選擇性的方法
  • 三羧酸循環與氧化磷酸化部分知識點(生物化學)
    1.下列關於營養素在體外燃燒和生物體內氧化的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A.都需要催化劑B.都需要在溫和條件下進行C.都是逐步釋放能量D.生成的終產物基本相同E.氧與碳原子直接化合生成CO22.生物氧化是指A.生物體內的脫氫反應  B.生物體內釋出電子的反應C.營養物氧化成H2O及CO2的過程  D.生物體內與氧分子結合的反應E.生物體內加氧反應3.人體內各種活動的直接能量供給者是A
  • 【智享丨薦書】氧化石墨烯基本原理與應用
    內容簡介《氧化石墨烯基本原理與應用》系統地介紹了氧化石墨烯自19世紀起的歷史發展沿革,不僅涵蓋了氧化石墨烯合成過程機理、結構模型、成分組成、化學性質、能譜表徵結果以及功能化修飾等相關內容,同時也介紹了氧化石墨烯在電子傳感器件、能源收集存儲、薄膜宏觀體、複合材料、生物醫學、化學催化以及工業化生產方面應用的新研究進展。
  • 「化」育萬物—新聞—科學網
    不久前,在這棟樓的一間實驗室裡,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玉良帶領的團隊通過一種簡便、可擴展的合成工藝製成一種零價鉬原子錨定在石墨炔上的原子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這是一種真正的零價原子催化劑,是第一種高效、高選擇性地產生氨和氫的雙功能原子催化劑。」李玉良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了這項最新成果。
  • 綜述: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後合成功能化
    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s)是一種可定向設計其結構組成和功能的結晶多孔聚合物COF結構的功能化對於定向合成具有特定性質功能的目標材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將新功能引入到COFs中,從而獲得具有多種性質且可廣泛應用的功能化COFs。 近日,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一篇新綜述中,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千榮教授及其合作者總結了COFs後合成功能化的最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化」育萬物
    不久前,在這棟樓的一間實驗室裡,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玉良帶領的團隊通過一種簡便、可擴展的合成工藝製成一種零價鉬原子錨定在石墨炔上的原子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這是一種真正的零價原子催化劑,是第一種高效、高選擇性地產生氨和氫的雙功能原子催化劑。」李玉良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了這項最新成果。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由於具有sp雜化態的碳碳三鍵具有線性結構、無順反異構體和高共軛等優點,科學家一直渴望能夠獲得具有sp雜化態的碳的新同素異形體,並認為該類碳材料具備優異的電學、光學和光電性能,並將成為下一代新的電子和光電器件的關鍵材料。 2004年,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透明膠帶粘下一層層石墨層,最終獲得了一個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