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2020-10-17 今日科學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打開其帶隙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將二維的石墨烯轉變為準一維的納米石墨烯帶。納米石墨烯帶的帶隙可以通過控制其寬度、骨架結構、邊緣結構以及雜原子摻雜來實現調控,從而在下一代電子學器件上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納米石墨烯帶的精準可控合成主要採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由小分子通過溶液反應或表面反應合成,但這些方法存在樣品量少、提純困難以及結構不均一等缺點。

高壓(大於1萬個大氣壓)可以有效改變分子的堆積方式,壓縮分子間的距離,改變原子的成鍵方式。幾乎所有的不飽和有機小分子都可以在高壓下發生聚合,高壓因此成為開發新型聚合反應、自下而上合成新型碳基材料的有效途徑。高壓誘導的固相聚合反應,無需使用溶劑、催化劑、引發劑,是新的綠色、原子經濟的合成方法。

在常壓下,二炔類分子主要通過光激發或熱激發進行1,4-加成拓撲聚合反應,其反應活性主要取決於晶體中分子的堆積方式。而1,4-二苯基丁二炔在常壓下由於晶體中分子間的距離過大,因此無法進行類似反應。研究人員最初希望利用壓力來壓縮其分子間距離,從而誘導1,4-加成反應。然而,原位拉曼光譜和紅外光譜研究表明,1,4-二苯基丁二炔在高壓下以苯基和炔基共同參與的拓撲化學反應路徑進行反應,而非傳統的1,4-加成反應。

為進一步研究反應機理,研究人員利用原位高壓中子衍射譜儀,研究了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在反應臨界壓力(約10萬個大氣壓)下的晶體結構,由此確定了反應是從苯基炔與苯基之間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DA)開始,且反應的臨界距離為3.2 ?。

該團隊進一步綜合利用電子衍射等一系列表徵手段與理論計算手段,分析了反應產物的晶體結構,發現產物為兩種不同氫含量的納米石墨帶。最後,研究人員比較了臨界反應壓力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中其他可能路徑的反應距離,提出拓撲聚合反應是由「距離選擇」所主導的觀點,這與由官能團活性選擇所主導的溶液反應不同。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分子晶體中拓撲化學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為晶態納米石墨帶的合成提供了一種新的原子級可控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研究者提出的距離選擇性規律將為拓撲聚合反應的設計與合成提供重要參考。(來源:中國科學報 閆潔)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8274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提出晶態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閆潔)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在常壓下,二炔類分子主要通過光激發或熱激發進行1,4—加成拓撲聚合反應,其反應活性主要取決於晶體中分子的堆積方式。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隨著富勒烯、碳管及石墨烯等碳材料陸續通過物理方法成功製備,如何製備石墨炔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焦點。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Science:零能模超晶格方法,實現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發展了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2. 探究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能帶調控的機制和策略。成果簡介 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Crommie、Steven G. Louie和化學系教授Felix R.
  • 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石墨烯納米帶的新方法
    也許很多人會說是石墨烯,這種由碳原子組成的二維片狀材料,儘管其電子性能廣為人知,但石墨烯不具備在導電和非導電狀態之間轉換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創造電晶體至關重要,而電晶體是所有電子學的基礎。不過,一旦將石墨烯切割成窄帶,就會獲得半導體特性,前提是邊緣具有正確的幾何形狀並且沒有結構缺陷。這樣的納米帶已經被用於實驗性電晶體中,並獲得了相當好的特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 《Science》: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發展了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2. 探究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能帶調控的機制和策略。 1 成果簡介 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CHEN • 2021-01-12 11:52:19 來源:前瞻網 E1146G0
  • 納米技術:將多壁碳納米管氧化解鏈至石墨烯納米帶!
    納米技術:將多壁碳納米管氧化解鏈至石墨烯納米帶!石墨烯是一種二維碳原子晶格,十多年來引起了研究界廣泛關注。石墨烯納米帶(GNR)是準一維石墨烯的窄條帶,相對於石墨烯片的二維對應物具有互補特徵。GNR的物理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層的大小和數量,而這又取決於它們的合成方法。合成GNR有三種主要方法:通過光刻技術切割石墨烯,從多環分子自下而上合成,以及解壓縮碳納米管(CNT)。雖然自下而上方法提供了精確邊緣控制的途徑,並且光刻方法可以提供具有精確放置的GNR,但是解鏈方法提供了大規模生產的優點。
  • Nature Materials: TMD納米帶合成新方法
    在對FET架構的設計更新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堆疊半導體納米片和周圍柵極金屬組成新興的堆疊結構表現出更好的短溝道控制能力,有望於進一步擴展摩爾定律。在這種結構中,具有高長寬比的單層單晶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納米帶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雖然現在已有的針對TMD納米帶合成策略可以單獨控制層數、結晶度、自對準和尺寸,但是仍缺乏能夠將上述所有特性協同結合的TMD納米帶的製備途徑。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納孔石墨烯一步合成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手性分離與微納分析課題組聚焦於納孔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在分離分析中的應用研究。近期,研究人員將Hummers法製備氧化石墨烯的過程進行擴展,發展出直接從石墨到納孔石墨烯的一步合成新方法,實現納孔石墨烯簡單、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一步合成。
  • 繼膠帶撕出石墨烯之後,科學家又用微波爐「叮」出了納米石墨
    前兩天,我們回顧了雙料諾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用膠帶撕出石墨烯的往事(點此閱讀),而科學家們開腦洞「玩」新材料的故事還在繼續。 日前,《納米結構與納米物體》(Nano-Structures &Nano-Objects)刊發了一項最新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微波爐,將未經加工的煤粉轉化成納米石墨。
  • 新概念:石墨單分子層孔道DNA測序法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近期提出了一種高效、精確的DNA測序方法。通過將DNA分子從超薄的石墨片層結構的孔洞中拉動,通過測量石墨孔洞邊緣產生的電位變化,從而實現高速、高精度、高效率的DNA測序。該方法不同於以前的桑格爾測序法以及第二代第三代測序法。相關工作發表在《Nanoscale》上。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
    這是利用溼化學方法合成石墨炔的大面積薄膜的首次成功嘗試。該薄膜為多層結構,覆蓋了整塊銅箔表面。利用該薄膜所製備的器件顯示其室溫下的電導率為2.516 × 10−4 Sm−1 ,具有半導體的明顯特徵。碳納米材料的人2004年,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發明的石墨烯問世。
  • 科學家開發量子點合成新方法!
    量子點是在把激子在三個空間方向上束縛住的半導體納米結構。有時被稱為「人造原子」、「超晶格」、「超原子」或「量子點原子」,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這種約束可以歸結於靜電勢(由外部的電極,摻雜,應變,雜質產生),兩種不同半導體材料的界面(例如:在自組量子點中),半導體的表面(例如:半導體納米晶體),或者以上三者的結合。量子點具有分離的量子化的能譜。所對應的波函數在空間上位於量子點中,但延伸於數個晶格周期中。一個量子點具有少量的(1-100個)整數個的電子或電子電洞對,即其所帶的電量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 石墨烯納米帶合成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半導體、存儲領域的新福音
    「石墨烯納米帶的生產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容易」。 由馬丁路德大學哈雷-維滕貝格(MLU)、田納西大學和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在半導體表面直接生產出了這種多功能材料。 到目前為止,這只能在金屬表面上實現。 這種新的方法還使科學家能夠定製納米帶的屬性。 儲藏技術是該材料潛在的應用領域之一。
  • 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 Small: 丹寧酸輔助合成多層石墨相納米碳單原子Ni電池材料
    目前通過簡單合成方法合成高度有序的石墨結構的納米碳材料結構受到廣泛關注,有鑑於此,韓國仁荷大學Seung Jae Yang等報導了一種低溫熱解方法通過加入無法石墨化的丹寧酸作為模板進行反應,合成3D石墨化的納米球。
  • 外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據埃菲社柏林11月4日報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4日宣布,這種納米抗體被稱為「sybody 23」,科學家在體外試驗中已證實它能夠滅活新冠病毒。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圖片來自:IBM一開始,科學家先合成了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三角形分子,然後經電流作用產生碳 18 分子。這種分子被稱為「環碳」(cyclocarbon),初步研究發現它表現為半導體,這可能對製造分子級的電晶體有很大幫助。很多科學家表示,這絕對是「令人震驚的突破」。
  • 半導體表面高效的石墨烯納米帶生產方法
    科學家們對用於能量存儲和計算的納米帶特別感興趣,但生產這些超薄石墨烯帶被證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幾天前,一些科學家聲稱他們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破,他們首次發明了一種可以在半導體表面直接有效地製造石墨烯納米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