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2020-12-03 愛範兒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

▲用原子力顯微鏡製作的 碳-18 分子的 3D 圖像. 圖片來自:IBM

一開始,科學家先合成了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三角形分子,然後經電流作用產生碳 18 分子。這種分子被稱為「環碳」(cyclocarbon),初步研究發現它表現為半導體,這可能對製造分子級的電晶體有很大幫助。

很多科學家表示,這絕對是「令人震驚的突破」。

碳是一種常見的非金屬元素,由純碳組成的碳單質可能外在表現截然不同,如堅硬透明的鑽石和黑色、柔軟的石墨,它們被稱為「同素異形體」。據科普中國介紹,它們不同只要取決於其分子結構,金剛石中,每個碳原子都與周圍的 4 個碳原子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緊密結合,這樣形成的三維結構非常穩定。

▲ 圖片來自:科普中國

石墨則是層狀結構,就一個片層而言,每 1 個碳原子會與其周圍的 3 個碳原子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緊密結合。因為層之間的距離較大,碳原子的相互作用較弱,因此石墨很軟、有滑膩感。

理論上,碳分子也可以由相鄰的兩個原子組成,這樣就形成一個環裝結構。過去已有類似的研究,但是這樣的結構相比金剛石和石墨都非常不穩定,很難有真實應用。此次的科學家團隊則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目前,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基材表面保持冷卻,大約零下 450 華氏度),新的碳分子可以保持穩定。

這可能對晶片行業有重大影響。例如目前主流的手機處理器是 10 納米和 7 納米製程,晶片廠商也在研究 5 納米甚至 2 納米製程的新產品,廠商在嘗試將電晶體的尺寸越做越小,因為這樣晶片就可以在同樣尺寸下容納更多電晶體,以獲得更強的性能。

現在,比拇指還小的晶片上能容納上億個電晶體,你的手機比當年登月工程使用的計算機有更強的性能。

驅動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摩爾定律就是對這種趨勢的總結,「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

但是,當電晶體越做越小的同時,摩爾定律也開始受到挑戰,這主要是因為受物理特性的影響,當晶片採用越來越小的製程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如製造工藝、功耗,甚至包含漏電。

摩爾本人也曾預測過摩爾定律將在 2020 年失效,不過,他當時提出的幾個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晶片行業目前遇到的瓶頸,已經觸及材料的物理極限,要突破瓶頸很可能需要藉助新材料的發展。如果能製造出分子級的電晶體,電子行業進入分子電子學時代,摩爾定律將再次顯現威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不可能的任務!化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純碳環
    原文以Chemists make first-ever ring of pure carbon為標題發布在 Nature期刊原文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18個原子組成『環碳』雖然難以捉摸,但卻可能是邁向分子級電晶體的重要一步
  • 科學家合成世界首個 18 個原子的純碳環
    · 前沿進展 科學家合成世界首個純碳環,含 18 個碳原子 ,他們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碳原子構成的環狀分子——C18,其中的 18 個碳原子通過交替的單鍵和叄鍵連接而成,早期研究發現C18環分子具有半導體特性,這意味著類似的碳直鏈結構可能可以成為分子級別的電子元件。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此前雖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組演示了在光阱中利用光締合技術將一對異核原子合成單個雙原子分子,但由於受限於光締合過程中伴隨的自發輻射所引起的強的退相干效應,使得無法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單分子熱傳遞速率首次測得向研製分子計算機邁出重要一步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測量了通過單個分子的熱傳遞速率,朝製造出分子計算機邁出重要一步。分子計算利用分子而非矽來創建電路,可最大化摩爾定律,使造出最強大的傳統計算機成為可能。        摩爾定律稱,集成電路中電晶體的數量每兩年翻一番,目前認為摩爾定律已經「日薄西山」的言論層出不窮。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用分子解析度對有機場效應電晶體進行建模
    馬特, 2018, 28, 1803096).來源:科學中國出版社 場效應電晶體是傳感器、電路和數據存儲設備的關鍵部件。迄今為止使用的電晶體主要基於無機半導體,如矽。最近,有機材料已經出現,具有半導體特性,使得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s)的製造。使用有機組件作為設備活性層帶來了有希望的功能,如易於加工和低成本。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在一個砷化銦晶體上,12個帶正電的銦原子環繞著一個酞菁染料分子,這就是科學家最新研製的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按照摩爾定律的硬限制,這很可能是一個電晶體所能達到的最小尺寸。  新型電晶體是由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的。這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的最新成果朝著量子計算邁出一大步。
  • 餘金權:我要把分子撬斷合成新分子 研製出抗癌藥
    這是他潛心鑽研超過20年的重大突破——目前,餘金權的研究小組已經能夠把脂肪酸的碳氫鍵打斷,直接做成藥。這是碳氫鍵活化的開創性的一步。在有機化學領域,C-H鍵的活化和分子修飾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過去五十年裡,科學家不懈努力發展了各種打斷碳氫鍵的方法,但是碳氫鍵太多而且非常類似,人類想要實現在某個位置上選擇性打斷困難重重。
  • 新型分子添加劑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性能
    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化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添加劑,可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的性能,該材料未來有望成為有機電子學發展的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上。  這種新分子材料類似放射狀膠質細胞,可以作為聚合物基質添加劑使用。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然而,從原子相干地生成分子從而實現原子-分子之間的相干轉化,看似一步之遙,實則面臨眾多挑戰。
  • 加英科學家製成分子電晶體 可在納米尺寸上引導電子
    加拿大國家納米技術研究所、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及英國利特浦大學的科學家成功研製出分子電晶體的模型。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電晶體是當代電子設備的基礎,目前最快的電晶體也需要一百萬的電子來轉換電流。
  • 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那麼,費曼問道,人類能否找到一種方法,用納米級的運動部件製造人造機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科學家用實際行動給與了回答,是的,我們可以。化學家們首先解決了一個問題,用機械鍵而不是普通的共價鍵把分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出具有許多運動部件的高級分子。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生產足夠的分子來證明日益複雜的方法是正確的。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超冷單分子超冷單分子在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作為一種關鍵的量子資源,超冷分子比超冷原子擁有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在超冷化學、高精度測試、量子模擬和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備受關注。但是由於對複雜原子-分子結構的全面控制非常困難,形成相干的單原子有較大挑戰。
  • 科學網—新分子「派」出大本事
    中科院先導專項「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成果盤點
  • 科學家創造全球首個分子電晶體
    在貝爾實驗室展示首個半導體電晶體後62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和韓國光州科技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成功實現了又一項突破,打造出了全球首個可以正常工作的分子電晶體。研究者們表示,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12月24日號的《自然》雜誌上。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三位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將兩個環狀分子連接在一起,1983年,索瓦日實現了這一步。他創建出一種環狀以及一類新月狀分子,利用化學反應將另外一個新月狀部分連接在一起,從而用兩個新月狀結構拼接成另一個圓形分子,如此便得到了環形分子鏈中的第一個環。    1994年,索瓦日成功合成出一種「索烴」,其中一個分子環是可以以受控方式旋轉的,當施加外部能量時,它會圍繞另一個環轉動。這是非生物分子機器的第一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