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2020-11-04 Snail先生


新一代紅外分子馬達

歐洲化學家已經在分子機器領域實現了一個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由近紅外光高效驅動的納米級馬達。

這種微型、可控的機器只是一個新興領域的最新發展,這個領域跨越了化學和材料科學,應用於新材料、傳感器和儲能系統。

作者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光控人工智慧分子機器在分子科學革命方面具有巨大潛力。自動化的運動使得智能材料和系統得以被設計出來,這些材料和系統的特性可以在命令下響應、適應和被修改。」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看到了微型計算機技術的革命性影響,同時在機器的微型化方面也發生了一場並行的革命。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就預見到了這些進步,當時他提出了一個富有遠見的問題:我們能製造出多小的機器?

當然,自然界中已經存在微小的機械:細菌鞭毛以每分鐘60000次的速度推動自己前進。但是為了正常工作,鞭毛的所有組成部分必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麼,費曼問道,人類能否找到一種方法,用納米級的運動部件製造人造機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科學家用實際行動給與了回答,是的,我們可以。

化學家們首先解決了一個問題,用機械鍵而不是普通的共價鍵把分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出具有許多運動部件的高級分子。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生產足夠的分子來證明日益複雜的方法是正確的。

第一臺分子機器是由一種不同的方法產生的——光化學,它研究光能如何被用來驅動化學反應。基於這些原理和多年來在連接分子方面的開創性基礎研究,荷蘭化學家本·費林加於1999年首次成功演示了分子機器。

通常情況下,分子的運動是由偶然性決定的,但費林加利用紫外線脈衝迫使分子「轉子葉片」不斷地朝特定方向旋轉。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分子系統更傾向於處於平衡狀態,佔據較低的能量狀態,但通過輸入能量費林加迫使系統工作。

從那時起,進一步的研究已經製造出一系列微小的機械裝置——例如,一輛四輪驅動的納米車,分子馬達是「輪子」;分子馬達可以使其一萬倍大小的物體進行旋轉;一個可以抓握和連接胺基酸的納米機器人;以及一個由分子馬達和聚合物組成的能夠儲存光能的「網絡」。

費林加和他的同事因設計和生產第一臺分子機器而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而且這個領域仍在增長。

分子機器現在與工業革命早期的機器大致處於同一階段。19世紀的世界還不知道第一批蒸汽機和電動機將如何徹底改變我們的社會,而今天我們只能猜測分子機器可能以多種方式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於這些機器可以在非常小的範圍內完成任務,因此它們可以在能源、醫藥和材料等不同領域發揮作用。

例如,它們可以作為分子開關來激活體內的藥物,在對抗抗生素耐藥性方面尤其有用;或者,通過模仿我們細胞中的生物機制,它們可能在迅速發展的合成生物學領域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也可以應用於分子電子學,分子電子學的目的是利用分子形成工作元件,如導線、二極體和電晶體。

當協同使用時,分子機器還可以形成宏觀材料,能夠動態改變其性質,包括凝膠、液體、晶體和聚合物。

但這些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首先,研究人員必須克服幾個長期存在的挑戰,創造出能夠適應特定環境、精確同步、集體行動的分子機器。

能量輸入是這項新研究的重點,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費林加實驗室領導。早期的分子機器,如費林加的分子轉子葉片,是由高能紫外線驅動的。但要在生物應用中使用這些機器,它們需要由對周圍材料無害的低強度光碟機動。

這項研究表明,通過在分子馬達上附加一個額外的組件:一個微型「天線」,分子馬達可以由近紅外光碟機動。天線吸收兩個低能光子而不是一個高能光子,然後將能量傳遞給馬達。

格羅寧根大學的合著者馬克西姆·普舍尼科夫解釋說:「這是一種激發狀態的直接轉移,非常類似于吉他上的兩根弦被敲擊時產生共鳴的方式。如果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它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但化學設計肯定不是小事。」

格羅寧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盧卡斯·普菲弗補充說:「為了使系統工作,天線和電機的能量水平必須密切配合。它還需要一個連接器,使天線能夠在不幹擾電機旋轉的情況下連接。」

這一進展對於那些在這一領域工作了幾十年的人來說尤其令人興奮,包括費林加。

對於分子機器設計師來說,這個領域仍然充滿了挑戰,但未來幾十年的研究可能會產生新技術的爆炸式增長。

現在,科學家至少對費曼最初的問題給出了答案,科學家已經可以製造出比一縷頭髮細一千倍的分子機器,未來科學家能製造出多小的機器,也許會超出現在我們的想像。

相關焦點

  • 紅外光「天線」為分子馬達添動力
    ,將捕捉到的近紅外光子傳遞給致動部分,進而驅動馬達運轉。光控分子馬達可以用於製造功能材料或者構建命令響應型系統。若要將分子馬達應用於生物領域,它必須由足以穿透組織的低能量、低強度光所驅動。《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OG)的化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旋轉馬達——通過在馬達分子上安插「天線」,使其可以有效利用近紅外光作為驅動力。
  • 裝上「天線」後,分子馬達可利用這種光碟機動了
    光控分子馬達可以用於製造功能材料或者構建命令響應型系統。若要將分子馬達應用於生物領域,它必須由足以穿透組織的低能量、低強度光所驅動。《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OG)的化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旋轉馬達——通過在馬達分子上安插「天線」,使其可以有效利用近紅外光作為驅動力。
  • 深度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分子馬達與納米火箭
    在過去的25年裡,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並製造出了大量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在納米尺度上完成組裝的分子機器部件,包括分子開關、分子棘輪、分子馬達、分子連杆、分子環和分子推進器等。由於分析化學工具的不斷改善以及構建有機大分子的相關反應的日漸成熟,這一研究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 然而,這一領域目前的發展到達了一個轉折點。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無論是收縮肌肉還是複製DNA,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細胞分裂,在分子水平上,生命體的一切機械運動都依賴於能採用微弱到幾乎無法被檢測到的旋轉角度的分子馬達。
  • 向大自然學習,做出人造分子馬達
    相關技術在納米級無法避免的激烈熱運動中也可高效發揮作用,有望作為人造分子機器的設計原理加以利用,有助於將來開發出生物體親和性高的致動器(比如人造肌肉)以及模仿生物的新型信息處理裝置。此次製作的分子馬達的示意圖(摘自NICT的新聞發布資料) 在細胞中工作的蛋白質的大小為數納米至數十納米,身處於周圍分子激烈熱運動的環境中。
  • 諾獎得主、分子馬達發明者Feringa對分子機器的發展展望:分子機器大有可為
    自然界存在許多能夠協同工作的天然分子機器,例如在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中,就需要各種分子機器的協同作用來完成細胞的自調控
  •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無論是收縮肌肉還是複製DNA,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細胞分裂,在分子水平上,生命體的一切機械運動都依賴於能採用微弱到幾乎無法被檢測到的旋轉角度的分子馬達。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費林加展望了分子機器的未來,「你們可以想像某種納米級別的能量轉化器,一種微小的可以儲存能量和運用能量的機器。它開啟的是納米機器的新世界。」    科學家們相信,這些電子顯微鏡下才能露出真容的微小機器,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生產力。
  • 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開啟分子機器時代
    而獲得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對於分子機器這個前景無限的新興領域,無疑是最好的鼓勵。以下為正文:分子馬達與納米火箭撰文馬克·佩普洛(Mark Peplow)翻譯楊科一個機器人沿著預定軌道緩慢行進,時不時停下來伸出手臂收集一下零件,並把收集起來的零件放置在背後一個特別設計的結構裡。
  • 科學家利用DNA螺旋槳解析了分子馬達的運動
    而且,研究人員對生物如何運動的發現越多,就有越多的機器可以模仿它們,甚至模仿它們最小的分子。Pallav Kosuri說:「我們的身體裡已經有了這些神奇的機器,它們運轉得非常好。我們只是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 「分子機器」成化合物研發新工具
    &nbsp&nbsp&nbsp&nbsp索瓦日將兩個環狀分子互鎖相連的分子鏈取名為「索烴」,隨後他和斯託達特基於索烴研發出三葉結、博羅環和所羅門結等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分子結構。但這些只是鋪墊,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主角是分子機器。
  • 三人分獲諾貝爾化學獎 設計合成「分子機器」
    因其尺寸多為納米級,又稱生物納米機器,具有小尺寸、多樣性、自指導、有機組成、自組裝、準確高效、分子柔性、自適應、僅依靠化學能或熱能驅動、分子調劑等其他人造機器難以比擬的性能,因此研究生物納米機器具有重大意義。最近二十年化學家則想在實驗室裡用合成的小分子來模擬一些生物大分子機器或者宏觀機器的功能,被稱為人工分子機器(Artificial molecular machine)。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活體監測時,這種新「武器」表現不俗。設計電壓敏感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手段之一。
  • 「我看見了紅外光」
    為解決上述問題並發展裸眼無源紅外視覺拓展技術,從事視覺研究多年的薛天注意到韓綱研究組的一種轉換納米材料,該材料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可見光線——綠光。「如果能將這種材料應用在動物眼睛上,那將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事。」薛天說。
  • 【生化】近紅外光動態調控酶的活性
    針對這一現狀,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程義雲教授開發了一種通過近紅外光動態調節酶催化活性的技術。研究者在酶分子的內部引入光熱轉換元件,藉助脈衝近紅外光實現了對酶分子的局部加熱和酶活性的動態調控(圖1)。更為重要的時,紅外光照射不會引起酶溶液的系統升溫。
  • 分子領域發展迅速,運用到生活中又會出現怎麼樣的創新呢?
    這一點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機器製造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這回我們要製造的部件要小的多。平常我們見到的很多機器都有齒輪,我們能不能造出納米尺度的齒輪呢?據海外媒體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已經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可自動控制轉速的分子齒輪。據介紹,這種分子齒輪的結構是在兩個直徑約為1納米的卟啉分子中間夾一個直徑約為0.1納米的金屬離子。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器將在未來25-30年內出現
    這個問題是基於他在上世紀1950年代對納米技術發展的預測而提出來的。當時衣著隨意的費曼轉向現場的聽眾,然後問道:「現在讓我們設想設計一種帶有活動部件的機器,非常小的那種。」費曼堅信有可能設計出一種機器,其尺寸可以抵達納米尺度。因為這樣的案例在自然界中已經存在了。他以細菌的鞭毛作為一個案例——有大分子組成的螺旋形外形,讓它旋轉起來時就能夠驅動細菌前進。
  • JACS:「純」的光碟機分子馬達
    分子機器的構思源於廣泛分布於人體內的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s)——一種能將外部能量持續轉化成定向運動的蛋白質,它在外部刺激下能夠進行特定的運動。本站之前也有過一些關於分子馬達研究的介紹(   【超分子】環糊精與二苯乙烯的又一次配合:線性分子馬達的模擬物   、Angew:中科院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正如這些研究成果所展示的,人造分子馬達已經成為了當今化學研究中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不少學者評論,「分子機器」屬於比較前沿、基礎的研究,距離應用尚遠。似乎不符合諾獎偏重應用的「傳統」。不過,這項研究獲諾獎青睞,無疑是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認可,這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是激勵與鼓舞。 成果如何 已制出分子電梯分子纜車等 何為分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