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分子馬達發明者Feringa對分子機器的發展展望:分子機器大有可為

2021-01-19 高分子科學前沿

自然界存在許多能夠協同工作的天然分子機器,例如在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中,就需要各種分子機器的協同作用來完成細胞的自調控、表面蛋白的特異性識別和組織器官的生長等。對響應性材料和動態分子體系的研究是未來材料領域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超分子材料、自組裝單層等材料的分子識別、結合和自組裝等功能製備新型材料。目前,通過功能性官能團或分子開關實現材料的外部控制(例如光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為了解決將分子發展為動態分子體系面臨的挑戰,材料的設計需要從單個分子尺度出發。同時,賦予材料感知能力,自驅動性和適應性也是更為複雜的挑戰。運動是指能夠隨環境改變而產生位移的一種行為,它是響應性材料體系的一種非常理想的響應方式。相對於目前的刺激響應性高分子材料,超分子自組裝材料由於分子間的非共價鍵連結,具有可重構、高適應性和功能可切換的優點。圖1展示了一種超分子肌肉的特點,它將分子尺度的運動轉化為了宏觀的機械能。這種超分子肌肉能夠在水相中自組裝並完成特定的刺激響應。這種材料的製備包括兩個步驟,首先帶有親水和疏水取代基的分子馬達通過在水相中自組裝成單根膠束。隨後引入鈣離子和剪切力作用,使膠束取向組合為捆狀宏觀膠束。通過紫外光碟機動,這種材料能夠如同肌肉一樣輸出機械功(圖1a)。同時它的驅動速度還能通過改變配對離子來調節。由於這種材料是通過單個分子的自組裝形成,組裝體尺寸可以調控,再加上其優異的自適應能力,使其在下一代肌肉類材料製備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圖1 左圖為分子馬達自組裝體系形成和驅動過程的示意圖。右圖(a)自組裝膠束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驅動行為實物圖;(b)不同配對離子對自組裝膠束驅動速度的影響。(1)官能團的合成:研究重點應該從結構和合成轉向官能團的合成,合成出多官能團、多成分的分子體系,賦予分子更多的響應性。(如光、熱、溼度和pH等)(2)催化材料:儘管目前的催化劑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對於調控分子組裝和性能的催化劑材料仍是一個難點。(3)自組裝:功能性分子的自組裝結構極大的影響其作為材料的性質,製備多種成分、多功能並且能夠用於製備宏觀器件的自組裝結構非常重要。(4)分子擾動到宏觀形變的轉化:感應刺激並驅動材料需要將分子尺度的響應放大為宏觀形變。研究能夠通過協同效應將分子信號轉化為宏觀響應的材料體系。(5)驅動、寫入與傳感:結合目前已有的自組裝體系、分子開關和功能性分子,設計和製備具有感應、與外界交流和自適應能力的新型材料。(6)信息處理:將分子材料和分子行為過程作為信息載體和信息寫入體系有望為新材料的設計提供新方向。(7)反饋迴路與自修復機制:模擬生物體的機制,設計複雜的分子反饋迴路有望在生物化學等領域提供新思路。Ben L. Feringa,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立體化學、有機合成、不對成催化、分子開關和分子馬達、光藥理學、自組裝結構和納米體系。1999年,Feringa教授團隊在Nature發文,首次合成出能夠在光熱交替刺激下發生360度旋轉的分子馬達。隨後該團隊在分子馬達的結構調整、機理研究等方面做出系統研究,並將分子馬達推廣到光子晶體製備、不對稱催化、自組裝體系構建和表面改性等多個領域。由於在分子馬達合成方面的突出貢獻,Feringa教授於201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F. K. C. Leung, T. van den Enk, T. Kajitani, J. Chen, M. C. A. Stuart, J. Kuipers, T. Fukushima, B. L. Feringa,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7724.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6416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匯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為好友,邀請入群。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諾獎的青睞,讓分子機器這個離日常生活有點遠的名詞開始走入公眾視野。接下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和它所掀起的分子機器熱潮,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我感覺有點像100年前首次飛上天的萊特兄弟。那個時候人們也在問,為什麼我們需要一臺飛行器?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波音和空客。」
  • 三人分獲諾貝爾化學獎 設計合成「分子機器」
    這三位科學家發明了「全世界最小的機器」,將分子合成在一起,使其成為極微小的電機和傳動裝置,這些機器比一根頭髮絲的1000分之一還要細。分子機器,指由分子尺度的物質構成、能行使某種加工功能的機器,其構件主要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
  •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黃甫1,  趙偉1,  車延科1,  江華2
  • 2016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器」是怎麼回事兒
    Feringa),他們分別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美國西北大學以及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今天高分子科學前沿帶您回顧諾貝爾化學獎的宣布瞬間,分子機器的發展歷程以及展望應用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分子機器為化學開啟新世界起步雖晚,但近10年來,我國在新的分子機器的構建、原理設計以及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進展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機器嗎?答案就是剛剛助力3位科學家摘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2016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資料介紹 分子機器是什麼
    他們的獲獎原因為「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這些機器可謂是「最小機器」,只有人類頭髮的千分之一大小。》》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揭曉:三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我無法相信它真的能實現。」 伯納德·L·費林加如此描述他們建成第一座分子機器時的心情。  諾獎委員會表示,「電腦的發展反映了技術的小型化是如何引領變革的。
  • 分子機器能做什麼?
    不可否認,在目前看來小小的分子機器還沒有廣泛的應用,不過這也正是大部分從事分子機器的科學家想要探索解決和回答的問題。目前在該領域的亟待解決的一個挑戰是設計能夠持續對外界做有用功的系統,將分子層面的機械運動轉化為宏觀層面的運動,從而真正實現宏觀機器可以實現的各種功能。
  • 科技功臣田禾:在分子機器的神奇世界,他讓諾獎得主為中國科研「點...
    顯微鏡下,一架分子馬達飛速地轉動起來,這種肉眼根本無法看到的分子機器將會把我們帶入一個什麼樣的神奇世界?這是每一天,發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田禾實驗室裡的故事。30餘年,功能分子機器及超分子聚合物、振動誘導發光機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新穎分子探針……在這間實驗室,他創造了無數創新性成果,至今已發表SCI論文超過500篇,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60項。今天,田禾院士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不少學者評論,「分子機器」屬於比較前沿、基礎的研究,距離應用尚遠。似乎不符合諾獎偏重應用的「傳統」。不過,這項研究獲諾獎青睞,無疑是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認可,這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是激勵與鼓舞。 成果如何 已制出分子電梯分子纜車等 何為分子機器?
  • 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開啟分子機器時代
    Feringa)分享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表彰他們「發明了行動可控、在給予能源後可執行任務的分子機器」。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小型化的技術革命,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工作把化學研究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1983年,讓-皮埃爾·紹瓦熱邁出了通往分子機器的第一步,他將兩個環狀分子連成鏈狀,並將其命名為索烴。
  • 法美荷三科學家分享化學諾獎 分子機器比頭髮細1000倍
    合成各類分子機器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曲大輝是本屆化學獎得主之一費靈格的弟子,曾經在費靈格教授那裡攻讀博士後。他向記者解讀,本屆化學獎三位得主成功設計併合成了各類分子機器,包括微型馬達、微型汽車和微型肌肉,正如一位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所言:「他們掌握了在分子層面上控制運動的技術。」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將如何改變現實生活
    這是一個有關在分子層面的微觀尺度上設計機器的故事。這三位獲獎人開發出了比人類頭髮絲直徑還要小1000倍的分子機器。製造分子機器的最初構想要回溯到1950年。當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第一次提出,未來可以製造微小機械讓其能夠實施各種各樣的作業。儘管費曼並沒有提出分子機器人的具體概念,但是從那以後,製造分子機器人就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嚮往。
  • 「分子機器」的啟示:機器人醫生和模擬生命前景可期
    他們因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上的貢獻而獲獎。而在這一領域,我國也具有領先世界的水準。華東理工大學的田禾院士科研團隊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正是「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該領域獲得諾獎將有助於儘早實現商業化應用。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器將在未來25-30年內出現
    他們的獲獎在於成功合成了各類分子機器,從微型馬達到微型汽車再到微型肌肉。正如一位諾獎委員會成員所言:「他們掌握了在分子層面上控制運動的技術。」分子機器你能夠將機器做到多小?這是傑出的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1984年那場著名演講的開頭提出的一個問題。
  • 「分子機器」成化合物研發新工具
    為了更形象地解釋諾貝爾化學獎的關鍵成果——將環狀分子互鎖成鏈狀或結狀結構的機械鍵——諾貝爾組委會再次選用麵包來形象說明,他們拿出兩個套在一起的麵包圈,解釋一對彼此獨立但又相連的分子。&nbsp&nbsp&nbsp&nbsp分子機器預言成真&nbsp&nbsp&nbsp&nbsp關於分子機器,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曾指出,未來我們會用分子造出含有多個活動部件的機器,這種機器小到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未來25年到30年內,這種分子機器會獲得實際運用,但最先用的是什麼機器,我不知道
  • 分子機器研究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 諾獎結果,再獲進步:Leigh組Science報導化學燃料驅動的分子馬達和分子泵
    能擊敗當時的其他獲獎大熱門,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人造分子機器有希望和潛力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且不談其他,人造分子機器想要縮短與實用的距離,還需要不斷進步。分子泵和分子馬達作為兩種重要的分子機器,需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能夠實現受控的定向運動,類似自然界生物系統中的生物分子馬達那樣。
  • 美媒:諾貝爾化學獎激勵分子機器走入現實
    美媒稱,分子機器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接下來會怎樣?「我覺得自己有點像萊特兄弟。」新晉諾貝爾獎得主貝爾納德·費林加對一屋子記者說。100多年前萊特兄弟首次飛翔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麼需要飛行機器。「而現在我們有了波音747和空客。」
  • 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機器領域實現了一個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由近紅外光高效驅動的納米級馬達。這種微型、可控的機器只是一個新興領域的最新發展,這個領域跨越了化學和材料科學,應用於新材料、傳感器和儲能系統。作者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光控人工智慧分子機器在分子科學革命方面具有巨大潛力。自動化的運動使得智能材料和系統得以被設計出來,這些材料和系統的特性可以在命令下響應、適應和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