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將如何改變現實生活

2021-01-16 網易體育

  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演示「索烴」,這是兩個互扣的環狀分子,是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的第一步。

     2016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來自法國、美國、荷蘭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的獲獎原因為「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這些機器可謂「最小機器」,只有人類頭髮的千分之一大小。

  儘管目前「分子機器」還僅限於實驗室展示,但是科研人員正在挖掘這一技術的潛力,並預測其有能力成為真正改變人們現實生活的應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前景就在於分子機器人在生物體內的自動生成。比如針對病毒的機器人,可能會通過它的分子鉗子與特定的病毒相結合,向腫瘤部位集中運輸藥物。

  本報記者 任志方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J·弗雷澤·斯託達特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共同摘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是一個有關在分子層面的微觀尺度上設計機器的故事。這三位獲獎人開發出了比人類頭髮絲直徑還要小1000倍的分子機器。製造分子機器的最初構想要回溯到1950年。當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第一次提出,未來可以製造微小機械讓其能夠實施各種各樣的作業。儘管費曼並沒有提出分子機器人的具體概念,但是從那以後,製造分子機器人就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嚮往。

  這個設想的實現過程是漫長的。就像這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J·弗雷澤·斯託達特說的:「這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發生的,需要很長時間和優秀人才的共同努力。」

  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三位獲獎者完成了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的「三步走」:

  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種名為「索烴」的兩個互扣的環狀分子,而且這兩個分子能夠相對移動;

  第二步,斯託達特合成了「輪烷」,即將一個環狀分子套在一個啞鈴狀的線形分子軸上,且環狀分子能圍繞這個軸上下移動,並成功實現了可以上升高度達0.7納米的「分子電梯」和可以彎折黃金薄片的「分子肌肉」;

  第三步,費林加設計出了在構造上能向一個特定方向旋轉的分子馬達,這個馬達可以讓一個28微米長、比馬達本身大1萬倍的玻璃缸旋轉起來。有了這三步,分子機器就可以動起來了。

  在短短幾十年中,科學家現在已經根據不同的機理造出了數十種分子機器。從發展的角度看,現在的分子機器就相當於19世紀30年代的電動馬達,那時的研究者會在實驗室裡驕傲地展示各式各樣的旋轉曲柄和動輪,而絲毫不知這些東西將發展出電動火車、洗衣機、風扇等一系列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電器。

  現在,這個領域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如何在現有分子機器上進行有機組合,使其可以互相搭配運行,並產生宏觀可見的效應,而不只是繼續探索製造新的分子馬達。就像我們有了輪胎、底盤、發動機、懸掛系統和剎車系統等等,現在的需要是怎麼組裝成一輛汽車,甚至是一個車隊,而不僅僅是繼續尋找更好的發動機。

打一針分子機器人就能實現基因治療

  雖然分子機器還是個很新鮮的概念,但它在自然界早就廣泛存在了,人體就有各種精巧的大分子,最嘆為觀止的就是核糖體,這個複雜的分子機器可以把RNA上的遺傳信息轉化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2013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David Leigh領導的團隊製造出一臺納米機器人,能夠抓取胺基酸並把它們連接起來,就如同人體細胞的核糖那樣。

  試著想像這樣一個情景:一個機器人沿著預定軌道緩慢行進,時不時停下來伸出手臂收集一下零件,並放置在背後一個特別設計的結構裡。一處收集完成後,機器人繼續向前行進,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按照既定設計把一連串的部件全部收集完畢。

  如果不告訴你這條流水線其實只有幾納米長,你可能會以為上面描述的是一個高科技工廠中的場景。而在這條納米流水線中,零件是胺基酸,多個零件則串成了一小段多肽。這就是神奇的分子機器,科學家們猶如「分子建築師」,通過化學手段去模擬活細胞中可像機器一般發揮作用的生物分子,比如沿著細胞內微觀結構移動的驅動蛋白,或是通過讀取遺傳密碼合成蛋白質的核糖體。

  將來分子機器成熟了,我們可以製作一種分子機器人,它的大小和病毒差不多,可以準確找到特定的細胞,找出目標DNA片段,然後把它替換成想要的DNA序列。這樣我們就實現了基因治療的宿願,只要注射一針分子機器人就能治病。

變身智能載藥系統直接殺死腫瘤細胞

  在理察·費曼的最初設想中,分子機器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利用納米機器人手術和局部給藥。「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但如果你能吞下 外科醫生 ,那麼手術會變得很有意思。」理察·費曼描繪道,只要把這個 外科醫生 放進人體的血液中,他就能夠抵達心臟,並且查看哪裡出了問題,然後他會拿出小刀,把不好的地方,比如腫瘤部位切除。

  費曼的想法很快在一部科幻片中得到了體現。1966年美國影片《奇幻旅行》(Fantastic Voyage)講述了一個潛水艇艦隊如何微縮並注入到一個科學家的體內,為他進行血管手術從而拯救了他的生命。

  五十年後,當初的設想雖仍然未變成現實,但科學家們仍然在為之努力。人們希望,有一天能利用微型機器人將藥物直接遞送有毒性的化療藥物對腫瘤進行治療,而不傷害健康組織。

  這類微型機器人,目前在醫療領域研究較多的就是智能載藥系統,這樣的系統已經初步用DNA納米機器人實現了。

  《科學》雜誌在2012年發表的研究稱,有研究者採用DNA自組裝形成了貝殼狀機器人。在這個機器人內部有兩個蛋白質藥物,可以用於殺死癌細胞。同時機器人本身帶有細胞類型識別的元件,可以識別哪個是癌細胞哪個是正常細胞。

  碰到正常細胞是關閉狀態,這樣蛋白藥物不會接觸細胞,不會對細胞造成傷害。但是如果碰到了癌細胞,納米機器人通過自身的識別元件會識別到癌細胞,並且像變形金剛一樣改變自己的形狀,將藥物暴露出來,殺死細胞。

相關焦點

  •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黃甫1,  趙偉1,  車延科1,  江華2
  • 三人分獲諾貝爾化學獎 設計合成「分子機器」
    三人將平分800萬瑞郎獎金。這三位科學家發明了「全世界最小的機器」,將分子合成在一起,使其成為極微小的電機和傳動裝置,這些機器比一根頭髮絲的1000分之一還要細。分子機器,指由分子尺度的物質構成、能行使某種加工功能的機器,其構件主要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
  • 2016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資料介紹 分子機器是什麼
    他們的獲獎原因為「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這些機器可謂是「最小機器」,只有人類頭髮的千分之一大小。》》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揭曉:三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我無法相信它真的能實現。」 伯納德·L·費林加如此描述他們建成第一座分子機器時的心情。  諾獎委員會表示,「電腦的發展反映了技術的小型化是如何引領變革的。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光從對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力而言,鋰電池確實配得上獲得諾貝爾獎。在過去的數年裡,但凡預測諾貝爾化學獎的活動,無不將鋰電池的發明列為重要候選之一。賓漢姆頓大學的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John Goodenough教授以及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的Akira Yoshino博士這三名在鋰電池發明上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名字也一再被提及。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告訴你什麼是分子機器
    &nbsp&nbsp&nbsp&nbsp北京時間昨天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名單,法國科學家讓-皮埃爾·索瓦日、美國科學家弗雷澤·斯託達特、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為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將共同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
  • 「分子機器」為何斬獲諾獎 記者連線浙大超分子化學專家
    浙江日報杭州10月5日訊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周煒) 時隔29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花落超分子化學領域。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近日,201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美國西北大學的弗雷澤·斯託達特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費林加三位科學家,以獎勵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將化學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今晚,諾貝爾化學獎花落誰家?
    過去幾十年裡,只有屈指可數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其中就有鋰電池的一席之地。小編繼續帶各位「數說諾獎」。111一共頒發了111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1841901-2019年,共有184人次獲得了這一獎項,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1人獲得兩次。
  • 小小的「分子機器」,大大的未來前景
    人們日常生活過程中所使用的機器,或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機器,大部分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成的。當構件與構件之間在獲得合適的能量之後就會發生相對運動,例如發動機、洗衣機、發電機等,這些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傳統意義上的機器。隨著科學的發展,「分子機器」出現了,那麼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機器?
  • 「分子機器」的啟示:機器人醫生和模擬生命前景可期
    他們因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上的貢獻而獲獎。而在這一領域,我國也具有領先世界的水準。華東理工大學的田禾院士科研團隊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正是「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該領域獲得諾獎將有助於儘早實現商業化應用。
  • 科技 | 小小的「分子機器」,大大的未來前景
    人們日常生活過程中所使用的機器,或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機器,大部分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成的。
  • 2020諾貝爾化學獎:CRISPR-Cas9將為人類創造未來
    Doudna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第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第24位是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他昨天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Doudna說:「許多女性認為,無論她們做什麼,她們的工作永遠不會被認可,但是如果她們是男性的話情況就會截然相反。不過,我認為諾貝爾化學獎有力的反駁了這一點。
  • 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開啟分子機器時代
    Feringa)分享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表彰他們「發明了行動可控、在給予能源後可執行任務的分子機器」。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小型化的技術革命,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工作把化學研究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1983年,讓-皮埃爾·紹瓦熱邁出了通往分子機器的第一步,他將兩個環狀分子連成鏈狀,並將其命名為索烴。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不少學者評論,「分子機器」屬於比較前沿、基礎的研究,距離應用尚遠。似乎不符合諾獎偏重應用的「傳統」。不過,這項研究獲諾獎青睞,無疑是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認可,這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是激勵與鼓舞。 成果如何 已制出分子電梯分子纜車等 何為分子機器?
  • 美媒:諾貝爾化學獎激勵分子機器走入現實
    美媒稱,分子機器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接下來會怎樣?「我覺得自己有點像萊特兄弟。」新晉諾貝爾獎得主貝爾納德·費林加對一屋子記者說。100多年前萊特兄弟首次飛翔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麼需要飛行機器。「而現在我們有了波音747和空客。」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林風 (安陽工學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的諾貝爾獎將自2019年10月7日起在瑞典皇家科學院陸續公布。諾貝爾獎儼然成為了科研界的狂歡,其中將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周三)17:45分公布的「最正統」的諾貝爾化學獎尤甚。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費林加。分子機器為化學開啟新世界起步雖晚,但近10年來,我國在新的分子機器的構建、原理設計以及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進展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機器嗎?答案就是剛剛助力3位科學家摘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不久前,「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助力費林加等3位科學家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有著「最小機器」之稱的分子機器,也被視為微型「起重機」、人工「肌肉」和袖珍「馬達」,可能將被用於發現新材料、傳感器和儲能系統。荷蘭科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諾獎委員會曾表示,「電腦的發展反映了技術的小型化是如何引領變革的。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器將在未來25-30年內出現
    他們的獲獎在於成功合成了各類分子機器,從微型馬達到微型汽車再到微型肌肉。正如一位諾獎委員會成員所言:「他們掌握了在分子層面上控制運動的技術。」分子機器你能夠將機器做到多小?這是傑出的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1984年那場著名演講的開頭提出的一個問題。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預測:鋰電池之父有望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傑出的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根據維基百科列出的19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單,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比如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冷凍電子顯微鏡術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三位生物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