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分子機器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接下來會怎樣?「我覺得自己有點像萊特兄弟。」新晉諾貝爾獎得主貝爾納德·費林加對一屋子記者說。100多年前萊特兄弟首次飛翔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麼需要飛行機器。「而現在我們有了波音747和空客。」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5日報導,歡迎關注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的這個大獎授予費林加、弗雷澤·斯託達特和讓-皮埃爾·紹瓦熱,以表彰他們開發了直徑只有人類髮絲千分之一的分子機器。
這些小機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它們能做很多事情。它們能像汽車那樣按指定方向移動,能像超強的螞蟻那樣彎折並搬動比自己大若干倍的東西,甚至能像流水線機器人那樣把東西挪來挪去。它們還沒有真正做過的是走進現實世界。
當然這沒關係。諾貝爾委員會可以且應當重視基礎研究。雷射剛發明的時候我們也曾不知道要用它幹什麼。但是當今雷射應用非常普遍。現在輪到分子機器了,而即使有諾貝爾獎的激勵,那也不會是件容易的事。
克服這些挑戰需要三位獲獎者、今天未得到諾貝爾委員會表彰的該領域其他領袖人物如戴維·利,以及受他們鼓舞的許多研究人員投身於這類科學研究。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獲獎者本人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考慮把事情推向下一個層次。費林加去年曾對《自然》周刊記者說:「我們已經做出了五六十臺各種各樣的馬達……我感興趣的不是再做一臺馬達,而是實際運用它。」
當時斯託達特和他的同事們表示,一個重大誤解是,人們往往以為分子機器就是常規機器的微小版。但分子機器的工作原理根本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開關和馬達,因為細小東西的受力與真人尺寸的世界不同。「我們不需要由宏觀世界縮小而來的槓桿、齒輪以及諸如此類的小裝置。」他們說。
諾貝爾委員會的書面評價指出,分子機器的組成部分與肉眼可見的世界越來越有關聯,那正是該領域的努力方向,以便「有朝一日」實現記者們當天上午曾問及的實用性,比如開發在患者體內遞送藥物的微型機器。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驚嘆於一種應用:日產汽車劃痕自我修復技術和日產劃痕自我修復iPhone保護殼。這種保護殼能在被刮擦後自我「癒合」成跟全新的一樣,它含有聚輪烷,而這種分子與斯託達特在20世紀90年代合成並藉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新事物類似。
(責編:覃博雅、常紅)
下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雷厲風行 精通四種語言安理會正式向第71屆聯合國大會推薦葡萄牙前總理、聯合國前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古特雷斯擔任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古特雷斯是接替自己的絕佳人選。【詳細】
華裔記者犀利反擊福克斯辱華報導 獲網友大讚福克斯新聞記者沃特斯有關紐約華埠的辱華採訪觸發眾怒,除了令亞裔憤怒不已外,也受到主流媒體與各族裔網友的抨擊。華裔記者羅尼在節目中對沃特斯和福克斯新聞做出了犀利反擊,讓不少網友直呼精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