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機器」為何斬獲諾獎 記者連線浙大超分子化學專家

2020-12-06 浙江新聞

  浙江日報杭州10月5日訊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周煒) 時隔29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花落超分子化學領域。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讓-皮埃爾·索瓦日出生在法國,目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工作;弗雷澤·斯託達特出生在英國,目前在美國西北大學工作;伯納德·費林加出生在荷蘭,目前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工作。

  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對未來哪些領域有著顛覆性的改變?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採訪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黃飛鶴。黃飛鶴教授主要從事超分子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並一手籌建了浙江大學超分子化學研究小組。

  「這是諾貝爾化學獎對基礎研究領域的充分肯定」,剛接通電話,黃飛鶴如是說。他指出,分子機器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雖然它還未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領域,但卻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很有可能在計算機存儲、新材料、醫藥等領域大有可為。

  黃飛鶴在超分子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3年至今已在國際核心化學期刊上發表超分子化學相關SCI論文200篇。他與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有過幾面之緣。2010年10月份,黃飛鶴邀請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到浙江大學做講座,內容恰恰涉及分子機器。來杭期間,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還度過了他66歲的生日。黃飛鶴回憶道,那是第一次與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接觸,在他身上,能感受到對科學研究的極大熱忱。

  去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也就是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所在的學校,黃飛鶴榮獲超分子化學領域的一個國際重要獎項。頒獎結束後,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還當面向黃飛鶴祝賀。據介紹,黃飛鶴榮獲的該獎項是以三位因為超分子化學領域所作出突出貢獻而在1987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被譽為「超分子化學之父」的Jean-Marie Lehn正是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的導師。

  正如Jean-Marie Lehn去年訪問浙江大學並做客啟真海外名師大講堂時所說:「化學的精髓不只是發現,而是創造。」黃飛鶴告訴記者,大自然中的確也存在分子機器,但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三人卻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創造出了三種不同結構的分子機器,開闢了超分子化學領域新的篇章。分子機器,顧名思義,就是非常微小的機器,一般多為納米級尺寸,也就只有頭髮絲的幾萬分之一。它是由分子尺度的物質所構成、能行使某種功能的機器。

  黃飛鶴說,分子機器的原理很簡單但合成起來卻有點複雜。通常,分子是由原子間共享共價鍵形成的,比如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共享共價鍵形成水分子。但是,分子機器是在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力下由不同的構築基元組裝而成,就像堆積木,不同形態的積木組合成不同的結構,而後通過化學反應使這種結構穩固下來。

  1983年,讓-皮埃爾·索瓦日邁出了通往分子機器的第一步,他成功地將兩個環狀分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特殊的鏈,即雙環化合物,並將其命名為索烴。隨後的1991年,斯託達特成功製備了輪烷,實現了分子機器合成的第二步。輪烷是一個分子為鏈,一個分子為環,環分子可以繞鏈轉動。在這一基礎上,科學家成功研製了分子起重機、分子肌肉和分子晶片。費林加則是發展分子發動機的第一人。1999年,他製備了一種分子轉子,就像螺旋槳一樣,能夠朝一個方向持續旋轉。利用這個「小傢伙」,費林加用它轉動了比它大一萬倍的玻璃杯,並且設計了一個微型車。

相關焦點

  • 「超分子化學」之父做客浙大 講述化學的無窮魅力
    嚴粒粒 攝10月25日,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讓-馬利·萊恩)教授來到浙大,向浙大師生做了題為「從物質到生命:化學?化學!」的講座。這次報告會是浙江大學迎接120周年校慶重要活動「學術大師大講堂」系列講座之一。Lehn是最早從事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化學家之一,第一個提出了「超分子化學」概念,被譽為「超分子化學」之父。1987年,在Lehn年僅48歲時,因在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傑出貢獻獲得了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都與他也頗有淵源。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不少學者評論,「分子機器」屬於比較前沿、基礎的研究,距離應用尚遠。似乎不符合諾獎偏重應用的「傳統」。不過,這項研究獲諾獎青睞,無疑是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認可,這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是激勵與鼓舞。 成果如何 已制出分子電梯分子纜車等 何為分子機器?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諾獎得主、超分子化學之父萊恩:不擔心被模仿,人們感興趣是好事
    33年前,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被聯合授予讓-馬裡·萊恩(Jean-Marie Lehn)、唐納德·詹姆斯·克拉姆(Donald J. Cram)和查爾斯·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來表彰他們開發和使用具有高選擇性結構特定相互作用的分子」。這就確立了超分子化學作為一門被廣泛接受的化學學科的地位。
  • 諾獎得主、超分子化學之父萊恩:不擔心被模仿,人們感興趣是好事
    33年前,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被聯合授予讓-馬裡·萊恩(Jean-Marie Lehn)、唐納德·詹姆斯·克拉姆(Donald J. Cram)和查爾斯·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來表彰他們開發和使用具有高選擇性結構特定相互作用的分子」。這就確立了超分子化學作為一門被廣泛接受的化學學科的地位。
  • 諾獎得主、分子馬達發明者Feringa對分子機器的發展展望:分子機器大有可為
    自然界存在許多能夠協同工作的天然分子機器,例如在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中,就需要各種分子機器的協同作用來完成細胞的自調控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大獎為何花落這些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成果意義如何?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又處於怎樣的位置與水平?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 諾獎得主、「超分子化學之父」萊恩:不要擔心被模仿,有人對你的研究感興趣是大好事
    Pedersen),「來表彰他們開發和使用具有高選擇性結構特定相互作用的分子」。這就確立了超分子化學作為一門被廣泛接受的化學學科的地位。如果你有什麼特別想問萊恩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萊恩就是 「超分子化學 」(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一詞的創造者,他發明了「超分子」(supermolecule)這個單詞。超分子化學被定義為超越分子的化學,具體來說,就是指超越分子的化學作用於更高複雜度的組織實體。
  • 「分子機器」的啟示:機器人醫生和模擬生命前景可期
    他們因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上的貢獻而獲獎。而在這一領域,我國也具有領先世界的水準。華東理工大學的田禾院士科研團隊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正是「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該領域獲得諾獎將有助於儘早實現商業化應用。
  •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黃甫1,  趙偉1,  車延科1,  江華2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告訴你什麼是分子機器
    &nbsp&nbsp&nbsp&nbsp北京時間昨天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名單,法國科學家讓-皮埃爾·索瓦日、美國科學家弗雷澤·斯託達特、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為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將共同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揭曉
    根據《「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條例與實施辦法》相關辦法與程序,經專家推薦、評審委員會投票評審、全體委員投票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問浙大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6日訊(記者 耿玥 通訊員 林釗宇)12月3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遺傳學家麥可·楊(Michael M.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同時,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將傳播帶入一個新的時代,思考如何將諾獎科學家的思想傳播給青年科學家和大眾也十分重要。麥可·楊教授現任洛克菲勒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和遺傳學實驗室負責人。
  • 【TA說】諾貝爾化學獎終於發給了純化學什麼是超分子機器
    「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在歷年諾貝爾化學獎多次頒給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生物物理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2020諾獎預測出爐「引文桂冠」獎公布,諾貝爾化學獎會是他嗎
    得主,預測在今年或未來可能獲得諾獎的科學家。2002 年以來,科睿唯安每年都會基於 Web of Science 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
  • 華理博士獲得IUPAC青年化學家獎,曾4次獲國獎,發表32篇SCI論文
    近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發布了2020年度國際青年化學家獎(IUPAC-Solvay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Young Chemists)獲獎情況,本次共有5名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