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紅外光分子馬達。
光控分子馬達可以用於製造功能材料或者構建命令響應型系統。若要將分子馬達應用於生物領域,它必須由足以穿透組織的低能量、低強度光所驅動。
《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10月28日發文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OG)的化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旋轉馬達——通過在馬達分子上安插「天線」,使其可以有效利用近紅外光作為驅動力。
1999年,UOG有機化學教授Ben Feringa介紹了第一種光碟機動的單向旋轉分子馬達。此後,分子馬達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然而,它們的應用卻受到動力源因素的限制——其動力源為紫外光,紫外光在大多數場景下都會對周邊材料造成損害。
研究人員曾嘗試用低能量的近紅外光子驅動分子馬達,可惜一直未取得成功。
在新一代紅外光分子馬達中,天線經連接器與分子馬達相連,將捕捉到的近紅外光子傳遞給致動部分,進而驅動馬達運轉。
在新研究中,Feringa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嘗試了另一種方法:引入共價鍵連接馬達分子和天線,天線可以吸收兩個近紅外光子,由此天線接收的刺激信號將被傳遞到分子的致動部分。
這是激發態的直接轉移。正如彈奏吉他時,高度相似的兩個音符會產生共鳴,分子馬達的設計理念與之類似。
Feringa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Lukas Pfeifer解釋說:「為了讓這個系統能正常運轉,天線和馬達的能量級別必須密切協調。這意味著,天線提供的能量剛好能精確驅動我們設計的分子馬達運轉。而且,連接器也不能干擾到馬達的旋轉。」
此外,複雜的事件序列使分子馬達運轉的時間範圍十分寬泛(從幾皮秒到幾分鐘)。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與超快光譜技術對不同的時間規律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了最佳設計方案。
Feringa說:「經過多年的設計,我們終於夢想成真,突破了分子旋轉馬達對高能紫外光的需求。」
這是人工分子馬達研究的重要裡程碑。下一階段,研究人員希望簡化其結構,增加系統功能。新馬達分子也許可以用作生物系統中的觸發器,幫助釋放囊泡內容物。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0-infrared-antenna-powers-molecular-motor.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