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細菌鞭毛馬達「定子」單元的分子機制

2020-10-03 BioArt

撰文 | 小白薯

責編 | 兮


我們都知道,發動機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剃鬚刀、電動玩具,大到汽車、飛機、輪船,馬達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沒有馬達,這些現代交通工具可能就只是一塊不能運動的廢鐵,我們的生活也不可能變得這麼便捷。因此,我們必須需要發動機。「發動機」對於細菌來說,也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細菌無處不在。但是細菌要想生存,想要傳播它的病原性,它就必須要有強大的運動能力。大多數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來驅使自身的運動。細菌的鞭毛通常由一根長長的纖維---作為驅動的「螺旋槳」; 一個鉤子---作為連接結構;和一個嵌入在細胞膜的馬達組成。離子驅動的旋轉馬達由一個「轉子」和一個「定子」組成,其中定子是環形的蛋白複合物(MotAB),環繞轉子並促使它的旋轉【1】 (圖1)。有意思的是,該馬達的旋轉既可以是順時針的,也可以是逆時針的,特定的趨化因子信號可以誘導轉子的翻轉,引起馬達旋轉方向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原核生物旋轉分子馬達的「定子家族」是除了ATPase家族外,唯一一個用跨膜離子濃度梯度而不是ATP產生機械動力的馬達分子,而其中MotAB則是這類「定子家族」中功能研究最深的典型【2】。但是,對其中的作用機制卻不像ATPase那樣被研究的非常透徹。因此至今,對MotAB和其他原核定子單元如何工作的分子機制仍然不清楚。


圖1. 細菌鞭毛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近日,哥本哈根大學Nicholas M.I. Taylor課題組題在Cell上發表了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ator Units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研究論文,揭示了細菌鞭毛馬達定子部分的分子機制。作者通過Cryo-EM技術,解析了定子單元不同功能狀態下近3 埃的電鏡結構。


細菌鞭毛馬達的定子單元嵌入在細胞膜內膜,使得它可以與馬達分子有互作並且形成一個離子通道。它們平時處於一種塞緊的、失活的的狀態,除非通過馬達互作或者與肽聚糖的結合而激活。馬達轉子的旋轉是由經過定子的離子梯度勢能驅使的。有研究猜測結合在定子上的離子誘導了定子本身的構象變化。大量的遺傳學實驗結果表明在馬達分子上的突變會導致細菌運動能力的減弱,這種突變被稱為Mot-(無運動性);或者突變導致控制馬達旋轉方向的不足,這種突變被稱為Che-(無趨化性)。有意思的是,所有之前報導的在定子單元上的突變都是Mot-。這表明改變馬達旋轉方向的開關僅僅是由轉子上的結構變化控制。因此,那些能夠驅使轉子逆時針方向(counterclockwise,CCW)旋轉的、在定子上的構象變化,也應該能夠驅使它順時針(clockwise,CW)旋轉。


定子複合物單元是由兩個膜蛋白組成,分別是MotA和MotB【3】。MotA包含四個跨膜結構域和一個可能與轉子相互作用的胞質結構域。MotB包含一個單次跨膜結構域和一個可與肽聚糖結合的間質結構域。MotB跨膜結構域有一個普通的保守天冬氨酸(D),該胺基酸被認為是直接參與了質子的運輸。在MotB跨膜結構域之後的區域被稱為「塞子」(plug) (圖2)


圖2. MotA和MotB的拓撲結構示意圖


此前大量的生化實驗、交聯實驗和遺傳學實驗數據建立的分子模型表明MotAB的分子比例可能是4:2。然而,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MotB必須是個二聚體,且MotA:B的比例至少是2:1的假設之上。同時,在經過同源性分析後,MotAB顯示跟其他被推測也為原核旋轉馬達的蛋白系統相似,比如ExbBD【4】, TolQR【5】, 和 AglRQS【6】。以ExbBD為例,不同的實驗研究報導的蛋白B和D的分子比例有4:1, 4:2, 5:2和6:3,直到最近的高解析度結構才確定了其5:2的真實分子模型。因此對於MotAB來說,儘管此前幾十年有很多對他的功能研究,但是分子機制和分子模型一直懸而未決。通過結構解析作者發現,MotAB定子單元由一個MotB的二聚體和一個環繞MotB 的MtoA五聚體組成,才最終確定了該MotAB複合物的分子模型比例為5:2 (圖3)


圖3. MotAB的分子結構模型


結合結構數據和功能的研究,作者發現了很多關鍵的胺基酸對於旋轉力的發生非常重要,並通過大量的突變實驗驗證了結構的正確性。作者通過解析不同狀態下的高解析度分子結構,發現這是一個在MotAB/PomAB家族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模型。進一步,作者還根據不同功能狀態的結構推測,馬達分子基於質子運輸的結構變化驅動了轉子的旋轉。總的來說,該文章揭示了該分子馬達定子中的「自抑制塞子」的結構基礎,比較詳細地呈現了細菌鞭毛馬達分子的功能和改變旋轉方向的分子機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8.016

製版人:毯毯


參考文獻

1. Morimoto, Y. V. & Minamino, 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bi-directional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 Biomolecules 4, 217-234 (2014).

2. Mandadapu, K. K., Nirody, J. A., Berry, R. M. & Oster, G. Mechanics of torque generation in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112, E4381-E4389 (2015).

3. Kojima, S. et al. The helix rearrangement in the periplasmic domain of the flagellar stator B subunit activates peptidoglycan binding and ion influx.Structure 26, 590-598. e595 (2018).

4. Kojima, S. & Blair, D. F. Conformational change in the stator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motor. Biochemistry 40, 13041-13050 (2001).

5. Cascales, E., Lloubes, R. & Sturgis, J. N. The TolQ–TolR proteins energize TolA and share homologies with the flagellar motor proteins MotA–MotB. Molecular microbiology 42, 795-807 (2001).

6. Sun, M., Wartel, M., Cascales, E., Shaevitz, J. W. & Mignot, T. Motor-driven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powers bacterial gliding mot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7559-7564 (2011).

相關焦點

  • Cell:挑戰常規!新研究揭示細菌鞭毛旋轉馬達的定子單元其實也是一...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16。論文通訊作者、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科學學院諾和諾德基金會蛋白研究中心副教授Nicholas Taylor博士說,「很多細菌可以移動,或者說遷移,這是因為它們有長長的稱為鞭毛的絲線,它們可以用這些鞭毛來推動自己前進。它們是通過旋轉這些鞭毛來實現的。
  • 劉駿/李春好合作揭示細菌鞭毛馬達轉動方向的變換調控機制
    這種能力對細菌的生存、致病等有重要意義【1】。儘管人們對細菌鞭毛馬達的結構研究已有數十年之久,但目前仍未清楚調控其轉動方向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掃描技術,以萊姆病病原體(Borrelia burgdorferi)為研究對象,在分子水平揭示了細菌鞭毛馬達轉動方向的變換機制。
  • 2020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新研究揭示細菌鞭毛旋轉馬達的定子單元其實也是一個小型的旋轉馬達doi:10.1016/j.cell.2020.08.0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如今從根本上深入了解這種細菌運動的動力,解決了這個領域長達一年的謎團。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細菌鞭毛轉向調控非平衡因素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袁軍華、張榕京課題組在細菌運動行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Trends in genetics:飢餓下細菌的鞭毛將消失
    細菌鞭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益的,但當能量來源較低時,它會成為一種負擔,因為它是為運動所需的非常昂貴組裝和能量。最近的電子冷凍斷層掃描和實時螢光顯微鏡研究表明,細菌可以在飢餓狀態下以程序化的方式去除鞭毛。
  • 細菌的鞭毛運動及機制
    細菌泳動靠鞭毛,鞭毛能推動或拉動細胞前進。細菌鞭毛是細菌表面的長絲波曲的蛋白質附屬物,一端游離另一端附著在細胞上,長度一般15-20 μm,直徑在10-20 nm,因此不經過處理的話,光學顯微鏡看不到鞭毛。研究表明在大腸桿菌中,超過50個基因與運動相關。
  • 中國科大發現一類膜蛋白分子機器動力學新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袁軍華、張榕京課題組在生物分子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一類膜蛋白分子機器(鞭毛馬達)動力學過程中的一個全新狀態:暗態。細菌鞭毛馬達是一種典型的膜蛋白分子機器,袁軍華、張榕京團隊以其為例,發展了對單馬達動力學進行長時間精確觀測且對大量單馬達數據進行統計物理分析的方法,從而發現了其動力學過程的暗態(hidden state)。
  • 旋轉分子馬達:ATP合成酶,生命能量的「印鈔機」
    所有的生物中,從細菌、黴菌一直到高等動物、植物,包括人類在內,ATP都扮演了能量儲運者的角色,這是由其分子結構所決定的。分子馬達那麼什麼又是分子馬達呢?生命活動與體內的輸運過程密切相關,像我們在宏觀層次中用到的熱機一樣,在生物體內也存在著許多具有馬達功能的微觀「機器」——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又稱馬達蛋白。物理機械意義上的馬達是指將其他形式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生物上分子馬達是把化學能直接轉換為機械能的酶蛋白大分子的總稱,它們廣泛存在於肌肉纖維和細胞組織內部。
  • 魚病知識:認識細菌鞭毛
    鞭毛是許多細菌用於推動自身運動的細胞器,能夠幫助細菌趨向有利環境或躲避有害環境,鞭毛還在細菌底物吸附生物膜形成和病原侵染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 細菌鞭毛是如何測量自己的身長?
    In vitro stem cell–embryos model mouse embryo development from implantation to gastrulation.:RNA多聚酶和核糖體組成的表達體本研究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功能研究揭示了細菌的一種新的細胞器。
  • 北大白凡課題組關於細菌鞭毛組裝過程的動態研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單細胞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極生鞭毛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了其鞭毛的生長過程。該研究發現,溶藻弧菌鞭毛的生長速率與其鞭毛的長度有著明顯的相關性,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模型闡釋實驗結果。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進行遊動。
  • 細菌鞭毛機理將幫助人類開發出微型發動機(圖)
    細菌釋放出蛋白質使「齒輪」和「分子引擎」分離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近日發現了細菌鞭毛的運動機理,該機制的發現將幫助人類儘早開發出微型發動機。  眾所周知,細菌能夠轉動自己的鞭毛遊動。
  • Nature:細菌鞭毛改變轉動方向的本領
    菌鞭毛細絲的轉動是細菌運動的原因。轉動的方向決定細菌是會平穩向前運動還是會改變其運動軌跡。鞭毛「馬達」向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驅動這種轉動,轉動方向由鞭毛開關複合物調控。它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種被稱為FliG的環狀蛋白)施加使該「馬達」能夠切換方向的扭動運動或扭矩——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本領,因為鞭毛以每秒幾百轉的速度轉動,但能夠在不到一毫秒時間內逆轉方向。現在,FIiG的全長度結構已被確定,在轉動方向的切換中所涉及的構形變化也被識別了出來。
  • Science:大自然如何設計原始的細菌鞭毛
    細菌鞭毛結構。2017年4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某些菌體上附有細長並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少則1-2根,多則可達數百根。這些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由遠端的鞭毛絲、近端的鞭毛鉤和埋置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中的基體組成。
  • 鞭毛停擺賦予細菌駕駛能力
    有一種海洋細菌只有一根剛性的鞭毛,通過鞭毛旋轉推進菌體細胞向前運動。最新發現的轉向機制解釋了這種細菌怎樣控制運動方向。如果一根鋼管出現受力後變彎的情況,工程師會認為這是失敗的產品。但細菌完成一次成功的轉向正是依賴於鞭毛的這種機械特性——彈性材料在受到壓力時變彎。像大腸桿菌這樣的多鞭毛細菌轉向的時候,會從一束旋轉的鞭毛中釋放一根,鞭毛展開使菌體翻轉朝向新的方向。
  • 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新一代紅外分子馬達歐洲化學家已經在分子當然,自然界中已經存在微小的機械:細菌鞭毛以每分鐘60000次的速度推動自己前進。但是為了正常工作,鞭毛的所有組成部分必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那麼,費曼問道,人類能否找到一種方法,用納米級的運動部件製造人造機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科學家用實際行動給與了回答,是的,我們可以。
  • 細菌鞭毛的負染色方法
    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沒有特定的細胞核,它的遺傳物質散落在細胞質中,基本的細胞結構還有細胞膜、細胞壁。鞭毛是某些細菌特有的運動器官,細菌可以通過調整鞭毛的旋轉方向來改變運動狀態。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在做電鏡實驗時,鞭毛由於反差弱,可視化往往需要藉助負染色。負染之後的鞭毛結構在深色背景下呈陰性反差,結構清晰可見。
  • 共生腸道細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調控肝臟脂代謝
    腸道微生物組被發現與甘油三酯和HDL-C在體內的變化有關,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各種體內和體外模型來揭示HFD誘導HDL-C水平的獨特機制:HFD有利於小鼠鞭毛細菌的生長,促進小鼠肝臟中鞭毛蛋白含量和HDL-C水平升高;鞭毛蛋白激活肝細胞表面的TLR5促進ApoA1的產生,因此,肝TLR5或可作為升高HDL-C水平的治療靶點。
  • 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被研發出來了
    來自瑞士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發出僅由16個原子組成的分子馬達。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的功能性表面研究小組負責人合著者OliverGrning博士說:「這使我們能夠接近分子電動機的極限尺寸了。」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分子馬達指自然的或人造的分子機器,如生物體內的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