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為了監測神經活動進而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機制,科學家們研發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報導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活體監測時,這種新「武器」表現不俗。

設計電壓敏感探針一直是個技術難關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監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因此,神經科學界迫切期望能開發出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有高信噪比的納米粒子或分子探針,從而實現高時空解析度、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活體監測。

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多用紫外光或可見光激發,由於這兩種光在活組織中易於吸收和散射,因此它們只能應用於大腦淺層。相比於可見光或紫外光,紅外光(750納米—l000納米)在生物組織中穿透能力更強,穿透深度可達釐米量級,能夠應用於大腦深層,被稱為「生物組織的光學窗口」。「因此,如何研發高靈敏、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已成為目前國際神經科學領域迫切希望攻克的技術難關之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杜久林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稀土元素摻雜的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UCNPs)是一類近紅外光激發,紫外、可見光多重發射的反斯託克斯發光納米材料。所謂反斯託克斯,即指物質的發射光波長短於激發光波長的反常現象。由於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具有低背景螢光、多重發射的特性,已在生物成像與活體診療的應用中獲得廣泛關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設計和製備了一種基於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的電壓敏感探針。研究人員首先將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固定在細胞膜上,然後將六硝基二苯胺(DPA)嵌入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在細胞靜息狀態下,帶負電荷的六硝基二苯胺在細胞膜外側富集,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與六硝基二苯胺之間距離在10納米以內,形成發光共振能量轉移效應(FRET),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發光被六硝基二苯胺吸收,檢測到的光信號較弱。當細胞去極化後,六硝基二苯胺在電場作用下於細胞膜內側富集,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與六硝基二苯胺之間距離超過10納米,發光共振能量轉移效應消失,從而恢復了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的發光。

探究活體組織中神經元活動有了新思路

為驗證新研發的電壓納米探針在神經元電活動檢測中的優勢,研究人員應用該納米探針分別監測了斑馬魚前腦神經元的嗅覺反應和小鼠新皮層神經元膜電位振蕩隨麻醉深度的變化。

神經元的電活動動態性強,以往開發的基於螢光蛋白的電壓探針信噪相對較低,大都需要多次疊加才能得到清晰的感覺反應。同時,此類探針易被螢光淬滅,因此可記錄時間窗口較短,限制了其實用性。

「我們運用新開發的電壓納米探針,研究了斑馬魚前腦神經元對食物刺激的反應。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單次施加食物刺激即可顯著增強神經元的螢光信號,並可在連續數次刺激下穩定記錄。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上轉換螢光納米顆粒較低的淬滅程度,活體記錄時間可長達30分鐘,為數據收集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窗口。」杜久林向記者介紹。

哺乳動物神經元膜電位的閾下振蕩,反映了動物個體的腦狀態及其變化。在深度睡眠和麻醉狀態下,腦狀態主要是慢波;在動物趨於清醒時,慢波減弱甚至消失,代之以高頻電活動。傳統的鈣離子成像反映的神經活動難以體現這種閾下膜電位振蕩,研究人員在小鼠初級體感皮層中注入電壓納米探針,並考察了戊巴比妥麻醉不同深度下的神經元閾下膜電位活動。在深度麻醉狀態下,納米探針發光存在低頻振蕩現象,提示此狀態下閾下膜電位以慢波為主。通過機械刺激小鼠尾巴提高其清醒水平後,納米探針發光的低頻振蕩減弱,高頻電活動相對增強,在10分鐘後恢復至原有水平。此現象說明納米探針的發光強度可真實反映腦電活動的相應變化。

對此,杜久林表示,這項研究為設計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探究深層活體組織中群體神經元活動開闢了實時動態監測的新方法。陸成寬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神奇」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神經元電信號變化!上海科學家合作研發新...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檢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
  • 科學家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鉀離子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伴隨神經活動的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  細胞外鉀離子濃度變化直接反映神經元電活動的改變,進而又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和神經元間的突觸傳遞。因此,鉀離子濃度的改變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神經活動的異常,鉀離子成像成為研究神經系統功能及其異常的新手段。
  • 【中國日報網】中科院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用於鉀離子成像
    最後,外表面包裹一層鉀離子特異性的薄膜即成鉀離子納米感應探針。(B) 鉀離子納米探針的感應機理。外層薄膜只允許鉀離子進出納米探針,同時排斥其他陽離子。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內核上轉換發光顆粒發出的紫外光可作為鉀離子螢光指示劑的激發光,從而賦予探針近紅外光激發的功能。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人類的大腦中有860億左右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通過相互連接,形成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統,決定我們的所有行為。因此,神經元的電活動一直是神經科學家們探索大腦奧秘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神經元電活動,從傳統的離體和在體電生理記錄,到鈣離子螢光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可謂是費盡心思。
  • 菁染料標記多肽-X光激發 | 凝血酶激活的納米探針用於活體大鼠血栓形成早期診斷和進展監測
    近年來鑭系元素摻雜的閃爍體納米晶體(NCs)由於其強X光吸收及可調XEL性能而被使用,與紫外-可見和近紅外光激發相比,提高了體內組織穿透性並降低了背景螢光,可用於體內無背景X光激發發光(XEL)成像,因此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成像和治療工具。然而,目前NCs通常「始終開啟」且信噪比有限,故尚未嘗試用於血栓成像。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超小型納米探針:未來已來,不止人機互動和半機械人的飛躍
    >以及薩裡大學和延世大學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機器增強人類——或科幻小說中所稱的半機器人——離成為現實又近了一步研究人員已經攻克了製造可伸縮納米探針陣列的艱巨任務,這種陣列足夠小,可以記錄人類心臟細胞和初級神經元的內部工作。從細胞中讀取電子活動的能力是許多生物醫學程序的基礎,比如大腦活動圖譜和神經修復術。
  • 【生化】近紅外光動態調控酶的活性
    ‍‍‍‍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精確調控酶的催化活性對研究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 「我看見了紅外光」
    為了感知紅外光,眼睛的感光蛋白必須降低其吸收能量閾值,然而過低的能量閾值會使熱能更容易自發激發感光蛋白活性,從而影響探測信噪比。不僅人類,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尚未發現任何動物能夠基於感光蛋白感知波長超過700納米的紅外光,更沒有動物能夠在大腦中形成紅外光圖像視覺。
  • 紅外光可轉為紫外光和可見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通過納米粒子將紅外光轉化為紫外光和可見光,為深層腫瘤的非侵入性療法鋪平了道路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新一代紅外分子馬達歐洲化學家已經在分子機器領域實現了一個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由近紅外光高效驅動的納米級馬達從那時起,進一步的研究已經製造出一系列微小的機械裝置——例如,一輛四輪驅動的納米車,分子馬達是「輪子」;分子馬達可以使其一萬倍大小的物體進行旋轉;一個可以抓握和連接胺基酸的納米機器人;以及一個由分子馬達和聚合物組成的能夠儲存光能的「網絡」。費林加和他的同事因設計和生產第一臺分子機器而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而且這個領域仍在增長。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針包括常規的非特異性造影劑、帶有特異分子配體的分子探針及納米探針。納米探針主要包括磁性納米探針、光學納米探針、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聲學納米探針、多模態納米探針和診療一體化納米探針等。
  •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 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原標題:「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性醫學難題和健康負擔。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0-31 19:39 來源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2,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來源:生物通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可以用於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中固有的細胞外pH動力學。研究發現公布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