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神經元電信號變化!上海科學家合作研發新...

2020-12-08 騰訊網

圖說:電壓納米探針的設計及其感應機理 來源/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日前,《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群體神經元活動的在體檢測是揭示神經系統功能機制的關鍵。目前,神經元鈣離子螢光成像是主要的手段之一。然而,相比於神經脈衝信號,鈣離子螢光信號的動力學相對較慢,且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脈衝的頻率和數量。因此,神經科學界迫切期望能開發出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有高信噪比的納米粒子或螢光分子探針,從而實現高時空解析度、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活體檢測。

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只能用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因其在活組織中易於吸收和散射而只能應用於大腦淺層。相比於可見光或紫外光,紅外光在生物組織中穿透能力更強,穿透深度可達釐米量級,被稱為「生物組織的光學窗口」。因此,如何研發高靈敏的、並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已成為目前國際神經科學領域重點攻克的技術難關之一。

稀土元素摻雜的上轉換納米顆粒(UCNPs)是一類近紅外光激發,紫外、可見光多重發射的反斯託克斯發光納米材料。由於其深組織穿透度、低背景螢光、多重發射的特性,已在生物成像與活體診療的應用中獲得廣泛關注。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設計和製備了一種基於UCNPs的電壓敏感探針。

為驗證該電壓納米探針在神經元電活動檢測中的優勢,研究人員應用該納米探針分別檢測了斑馬魚前腦神經元的嗅覺反應和小鼠新皮層神經元膜電位振蕩隨麻醉深度的變化。神經元的電活動具有豐富的動態性,而以往開發的基於螢光蛋白電壓探針的信噪比較低,大都需要平均多次才能得到清晰的感覺反應。更嚴重的是,探針極易螢光淬滅,因此可記錄時間較短,嚴重限制了其實用性。

應用新開發的電壓納米探針,研究人員研究了斑馬魚前腦神經元對食物刺激的反應。在近紅外光激發下,單次施加該食物刺激即可顯著增強神經元的螢光信號,並可在連續數次刺激下穩定記錄。進一步地,得益於UCNPs較低程度的淬滅,活體記錄時間可長達30分鐘,遠高於目前的蛋白分子探針。

哺乳動物神經元膜電位的閾下振蕩,反映了動物個體的腦狀態及其變化。在深度睡眠和麻醉狀態下,腦狀態主要是慢波;在動物趨於清醒時,慢波減弱甚至消失,取代以高頻電活動。基於鈣離子成像所反映的神經活動難以體現這種閾下膜電位振蕩,研究人員在小鼠初級體感皮層中注入電壓納米探針,並考察了戊巴比妥麻醉不同深度下的神經元閾下膜電位活動。在深度麻醉狀態下,納米探針發光存在低頻振蕩現象,提示此狀態下閾下膜電位以慢波為主。通過機械刺激小鼠尾巴提高其清醒水平後,納米探針發光的低頻振蕩先減弱,高頻成分相對增強,在10分鐘後恢復至原有水平。此現象說明納米探針的發光強度可真實反映腦電成分的相應變化。

據介紹,該工作為設計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探究深層活體組織中神經活動開闢了實時動態監測的新方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鉀離子螢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伴隨神經活動的鉀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  細胞外鉀離子濃度變化直接反映神經元電活動的改變,進而又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和神經元間的突觸傳遞。因此,鉀離子濃度的改變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神經活動的異常,鉀離子成像成為研究神經系統功能及其異常的新手段。
  • 這個納米探針不簡單 可用近紅外光監測大腦深層活動
    為了監測神經活動進而理解神經系統的功能機制,科學家們研發了不少高大上的「武器」。近日,《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報導了一項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螢光納米探針,並用它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
  • 【中國日報網】中科院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用於鉀離子成像
    2020年4月18日,《科學進展》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高靈敏和特異的納米探針用於近紅外鉀離子成像》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熊志奇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一項合作研究。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一般都是通過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在活體組織中極易被吸收和散射,因此只能檢測來自大腦淺層的信號。
  •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Evelyn Zhang • 2020-11-22 15:18:04 來源:前瞻網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當小鼠在一個可控的環境中自由移動時,神經探針能夠捕捉到單個神經元的活動。監測這種活動可以給科學家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大腦活動圖像,並可以幫助制定治療方案和長期大腦植入物,以應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圖3:3D列印導電聚合物的性能列印柔軟電極植入小鼠大腦,成功監測單個神經元活動信號研究人員將這種新型導電聚合物注入常規的3D印表機中,發現它們可以產生複雜的圖案,保持穩定並具有導電性。作為概念驗證,他們列印了一個小的柔軟電極,大約有一片五彩紙屑那麼大。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 晶片上數十萬神經元生長!科學家在「3D 晶片大腦」上建模,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帶著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嘗試了很多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案,比如開發新算法、三維體外模型、利用魚胚胎(魚胚胎不屬於動物)進行毒性測試甚至是採用頗具爭議的人體實驗。【確保快速致動陣列探針的裝置】無創監測神經元電生理活性為證明 3DMEA 的實用性,研究人員將由人誘導多能幹細胞(hiPSC)衍生的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作為培養物包裹在基於膠原的水凝膠中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探針相比綠色螢光探針具有較弱的光毒性,更弱的背景螢光以及高光透性等優點。
  • 超小型納米探針:未來已來,不止人機互動和半機械人的飛躍
    研究人員已經攻克了製造可伸縮納米探針陣列的艱巨任務,這種陣列足夠小,可以記錄人類心臟細胞和初級神經元的內部工作。從細胞中讀取電子活動的能力是許多生物醫學程序的基礎,比如大腦活動圖譜和神經修復術。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薩裡高級技術研究所(ATI)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製造出一組用於細胞內記錄的超小型
  • 科學家發明簡單高效地將綠色螢光蛋白探針紅移的技術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上海可佑納米與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可佑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淨院士納米鉑金除醛新品發布會圓滿成功得益於日本Bioepock股份公司在納米鉑金粒子技術領域二十多年積累的專利技術和先進的研發優勢,可佑納米與日本Bioepock股份公司專家技術團隊建立了股權合作關係並達成合作開發協議,共同組建企業在中國合作開發納米鉑金產品,進一步打造納米鉑金系列產品的研發、測試、市場推廣為一體的戰略合作平臺,研發出更安全、高效、接近自然的市場應用產品和專利技術,更廣泛的提升空氣治理相關應用領域產品的技術能級
  • 羅島納米成功研發新一代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原理機在蘇州完成驗證
    一個月前,羅島納米公司成功地研發出基於固態納米孔的DNA測序原理機。 固態納米孔測序的高門檻 作為固態納米孔測序理論的奠基人,凌新生教授是美國布朗大學終身教授、蘇州大學高等研究院創始院長,並且是美國物理協會終身Fellow以及2002年斯隆基金會斯隆獎獲得者。
  • 科學家開創了測量細胞中電信號的新方法
    它們驅動心臟跳動,允許神經元相互交流。細胞內複雜的電信號舞動是許多有關疾病和失調問題的關鍵,但一直難以認知。現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創造的一項開創性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窺視細胞,以觀察有多少不同的細胞器使用電壓來執行功能。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基於DNA的細胞器電壓計」,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 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張鵬飛認為,這一應用僅能實現成像與定位,遠沒有發揮其巨大潛力。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張鵬飛認為,這一應用僅能實現成像與定位,遠沒有發揮其巨大潛力。
  • 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類新型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對基因和蛋白質高性能檢測。
  •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科學家如果擁有一種能以高時空解析度、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感知多巴胺濃度變化的工具,將有助於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多種功能,去追蹤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李毓龍說。傳統的監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微透析對腦脊液進行採樣並生化監測、通過碳纖電極進行記錄等。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帶著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嘗試了很多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案,比如開發新算法、三維體外模型、利用魚胚胎(魚胚胎不屬於動物)進行毒性測試甚至是採用頗具爭議的人體實驗。【確保快速致動陣列探針的裝置】無創監測神經元電生理活性 為證明 3DMEA 的實用性,研究人員將由人誘導多能幹細胞(hiPSC)衍生的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作為培養物包裹在基於膠原的水凝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