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 TMD納米帶合成新方法

2020-09-11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Areej Aljarb

共同通訊:Lain-Jong Li and Vincent Tung
通訊單位: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 Thuwal,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DOI:10.1038/s41563-020-0795-4

背景介紹

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指導下,通過對平面電晶體的尺寸和電壓進行比例縮放來提高性能並且節約成本。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的誕生為進一步的器件擴展創造了機會,但Fin-FET的縮放受到短溝道效應的限制。在對FET架構的設計更新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堆疊半導體納米片和周圍柵極金屬組成新興的堆疊結構表現出更好的短溝道控制能力,有望於進一步擴展摩爾定律。在這種結構中,具有高長寬比的單層單晶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納米帶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雖然現在已有的針對TMD納米帶合成策略可以單獨控制層數、結晶度、自對準和尺寸,但是仍缺乏能夠將上述所有特性協同結合的TMD納米帶的製備途徑。

本文亮點

1. 通過使用ledge-directed epitaxy (LDE) 輔助化學氣相沉積(CVD)法在 β-Ga2O3 (100) 襯底上製備連續、自對準、單層單晶的MoS2納米帶陣列;

2. LDE-MoS2納米帶具有長距離的空間均勻性,電荷傳輸性能與機械剝離的樣品相當,具有108的開關比和 65 cm2 V-1 s-1的電子遷移率(室溫);

3. LDE-MoS2納米帶可以輕鬆轉移到其他基底上,並且β-Ga2O3可以重複使用;

4. LDE也可用於p-WSe2納米帶的製備,是一種通用的外延生長技術。

圖文解析


● 圖1. LDE生長單層MoS2納米帶

a. LDE-MoS2生長方法示意圖。(i) 使用帶有裸漏壁架的單晶β-Ga2O3(100)作為襯底;(ii) 具有最佳取向的MoS2晶核在β-Ga2O3的壁架上形核;(iii) MoS2晶疇對準形成連續的納米帶;(iv) 使用PDMS輔助轉移工藝,可以輕易的從β-Ga2O3(100)基底上將MoS2納米帶剝離並轉移到任意基底上;(v) 剝離後的β-Ga2O3基底可用於新一輪生長。b. 計算生成β-Ga2O3(100)的晶體結構,包括(-201)和(001)壁架的橫截面圖。c-e. 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表徵MoS2納米帶生長的各個階段。f. 對準的MoS2納米帶陣列的AFM照片。g. 連續、大尺寸的MoS2納米帶陣列的SEM照片。


● 圖2. 通過二次諧波(SHG)顯微鏡和dark-field (DF) STEM表徵LDE-MoS2納米帶

a. MoS2納米帶SHG強度圖。b. 雷射極化方向和MoS2納米帶扶手椅(armchair)方向之間的夾角。c. SHG強度和背散射雷射的極坐標圖。d. 方向為0°和180°MoS2的STEM表徵。e. d中相反方向的MoS2的電子衍射圖。f,g. annular dark-field (ADF) STEM照片。


● 圖3. 原子尺度表徵LDE-MoS2納米帶的生長機理


a. 在β-Ga2O3(100)襯底上生長的MoS2納米帶橫截面的HAADF-STEM圖像。b. 垂直於[010]方向拍攝的β-Ga2O3(100)襯底截面的HAADF-STEM圖像。c,d. 計算得到方向為0°和180°形核的原子模型。e. DFT計算得到的勢能面(PES)映射。


● 圖 4. 基於MoS2納米帶的場效應電晶體(FET)的光學和電學表徵

a. 兩個平行的MoS2納米帶的光致發光(PL)光譜映射圖。b. 在恆定尖端電壓下MoS2納米帶的拓撲圖和相應的電流映射圖。c. 在單晶h-BN上構建的MoS2-FET器件結構示意圖。d. FET器件的轉移特性曲線。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95-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Science:金紅石TiO2基底上合成石墨烯納米帶原子級上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GNR(graphene nanoribbon)材料目前由於其高度可調控的電子學、光學、載流子傳輸性能獲得了廣泛關注,但是目前合成石墨烯納米帶材料的方法一般基於在金屬表面上進行化學反應得到,由於金屬基底遮蓋了其電子結構,限制了其應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A.-P.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合成新型 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並應用於ICA
    此外,Pd/Pt雙金屬的協同作用可以進一步增強納米酶的催化能力。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種將Fe3O4、PDA和Pd/Pt集成為Fe3O4@PDA@Pd/Pt並將其作為ICA探針的新方法。應用該方法在人血清中檢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低至0.0094 mIU/mL,在牛奶樣品中檢測大腸桿菌O157:H7低至84 CFU/mL。該方法可適用於其他領域中對其他生物分子進行精確和超靈敏的檢測。
  • 提出晶態納米石墨帶合成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閆潔)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李闊、鄭海燕團隊與北京大學鞠晶團隊合作發現,高壓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體可發生拓撲控制的脫氫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晶態納米石墨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在常壓下,二炔類分子主要通過光激發或熱激發進行1,4—加成拓撲聚合反應,其反應活性主要取決於晶體中分子的堆積方式。
  • 《Nature》石墨烯納米帶突破性進展或因數據處理問題被撤稿
    2019年6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聚合稠環芳烴可控合成石墨烯納米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活性成環共軛延展聚合(APEX)反應,通過改變引發劑與單體濃度比、引發劑結構、反應條件實現了合成結構和長度均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相關工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石墨烯納米帶的新方法
    這樣的納米帶已經被用於實驗性電晶體中,並獲得了相當好的特性。獲得石墨烯納米帶的更實用的方法不是通過切割獲得,而是通過逐個原子生長材料,這種方法被稱為自下而上的合成法,與自上而下的對應方法不同,它可以得到結構完美的納米帶。目前主流的自下而上合成方法,即所謂的自組裝,成本高昂,難以規模化、工業化生產,因此材料科學家正在尋求替代方法。
  • Nature:開發一種新方法,合成一系列催化劑
    當使用易還原的後過渡金屬時,這種方法的效果較好;而對稀土元素與鉑形成的合金而言,由於稀土氧化物化學勢較低,通過這種H2還原的方法幾乎不可能實現。通過此法成功合成了負載於介孔分子篩上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催化劑,用作丙烷脫氫反應。4. 此外,通過此法能與後過渡金屬形成含有大量第二金屬的鉑合金催化劑,其中PtCo合金在H2中預氧化CO時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新成員BMC Materials開始徵稿啦 | BMC系列邁入材料學
    新成員BMC Materials開始徵稿啦 | BMC系列邁入材料學 因此,在2018年12月的材料研究學會秋季會議上,Springer Nature隆重宣布將推出一個新的BMC系列期刊:BMC Materials!目前該刊已於2019年1月22日起正式開始接收投稿啦!
  • npj: 2D過渡金屬雙滷化物—預測其可合成的多功能邊緣重構
    由2D TMDC的一維(1D)邊緣所代表的不連續性,類似塊體材料的表面,它可以賦予材料新特性、新功能。如,2D MoS2單層是帶隙為1.8 eV的直接間隙半導體,而1D MoS2的鋸齒形(ZZ)邊緣是金屬的。此外,正是2D TMDC的邊緣才具有高催化活性,而基礎平面卻表現為化學惰性。因此,了解2D TMDC中邊緣的特性以及合成條件,對於設計新功能材料來說至關重要。
  •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物理化學期刊C》: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石墨烯納米帶製造新方法  CHEN • 2021-01-12 11:52:19 來源:前瞻網 E1146G0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c)顯示多根纖維組成的纖維納米發電機的串/並連式連接來提高輸出電壓/電流。(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
  • 納米材料合成方法之王:種晶生長法
    納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種。總的可以分為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多為物理法,包括高能球磨法、雷射轟擊法、等離子體濺射法等。而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一般多為化學法,包括溶膠凝膠法、共沉澱法、氣相沉積法、水熱溶劑熱法和溶液合成法等。
  • 石墨烯納米帶合成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半導體、存儲領域的新福音
    「石墨烯納米帶的生產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容易」。 由馬丁路德大學哈雷-維滕貝格(MLU)、田納西大學和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在半導體表面直接生產出了這種多功能材料。 到目前為止,這只能在金屬表面上實現。 這種新的方法還使科學家能夠定製納米帶的屬性。 儲藏技術是該材料潛在的應用領域之一。
  • Nature Materials:新型納米顆粒可能廣譜抗病毒
    圖片來自:pharmaceuticalintelligence.com一個由美國、紐西蘭、義大利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抗病毒納米顆粒,可以廣譜的針對各種不同的病毒,例如單純皰狀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熱病毒和慢病毒。
  • Nature刊發化學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碳納米管結構可控生長研究的新...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項成果於2014年6月2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Nature, DOI 10.1038/nature13434)。
  • Nature:分子納米機器人新突破
    專題:Nature系列來自南京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的兩個小組報告了在研製能夠在分子尺度上做有用工作的可編程「納米機器人Lund等人演示的納米機器人是蜘蛛形狀的DNA「行走者」,它們能在一個二維「DNA摺紙」景觀中感應和改動基質分子軌道,這個景觀通過編程來讓「行走者」執行諸如「開始」、「跟隨」、「轉彎」和「停止」等動作。
  • Science:零能模超晶格方法,實現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發展了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2. 探究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能帶調控的機制和策略。成果簡介 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Crommie、Steven G. Louie和化學系教授Felix R.
  • 從液態金屬溶劑中提取合成納米金屬材料
    從液態金屬溶劑中提取合成納米金屬材料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改變表面張力或在合金界面處引起可逆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發生。被排出的金屬表現出納米級和多孔的形態,根據細胞的電化學,這些金屬可以被氧化層鈍化或被完全氧化成不同的納米結構。
  • Nature Materials: 沸石膜一篩,氫氣跑出來
    儘管已經進行了近30年的研究,但是由於水熱合成中的復現性問題以及在多孔載體上二次生長沸石薄膜的後續活化問題嚴重阻礙了沸石膜在氣體和蒸汽分離領域的應用。為了提高製備方法的可重複性和可擴展性,通過自組裝的方法來合成分子篩沸石膜,避免了水熱處理的問題以及二次生長的問題。 本文亮點1.
  • 『石墨烯 合成』新方法能夠在金屬氧化物表面上合成納米石墨烯
    德國、美國及波蘭、盧森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金屬氧化物表面形成納米石墨烯的方法。基於碳的納米結構是用於納米電子學的有前途的材料。然而,它們通常需要在非金屬表面上形成,迄今為止,這一直是材料學的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