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刊發化學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碳納米管結構可控生長研究的新...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項成果於2014年6月2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Nature, DOI 10.1038/nature13434)。

據預測,基於矽基CMOS集成電路的微電子技術在未來十年左右將趨近於發展的極限,發展後摩爾時代的納電子技術已迫在眉睫。2009年,國際半導體路線圖委員會推薦基於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碳基電子學技術作為未來10-15年可能顯現商業價值的新一代電子技術。材料是碳基電子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然而迄今人們仍沒有辦法實現碳納米管的結構可控生長,這已經成為制約碳基電子學發展的瓶頸問題。

單壁碳納米管可看作是由石墨烯沿一定方向捲曲而成的空心圓柱體,根據捲曲方式(通常稱為「手性」)的不同,可以是金屬性導體或帶隙不同的半導體。這是碳納米管的一個獨特而優異的性質,但同時也是碳納米管制備上的巨大挑戰。用一般方法合成的樣品均為不同結構的碳納米管組成的混合物,而單一手性單壁碳納米管的選擇性生長成為一個難題,經過國內外科學家二十餘年的努力仍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李彥教授課題組經過十二年的潛心研究,逐步深化了對碳納米管的生長機制和催化劑作用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實現單壁碳納米管結構/手性可控生長的方案。他們發展了一類鎢基合金催化劑,其高熔點的特性確保了單壁碳納米管在高溫環境下的生長過程中保持晶態結構,其獨特的原子排布方式可用來調控生長的碳納米管的結構,從而實現了單壁碳納米管的結構/手性可控生長。他們利用這種方法生長出了含量高於92%(12, 6)型碳納米管。通過調控催化劑的結構,他們還實現了(16,0)和(14,4)碳納米管的選擇性生長。更多的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具有普適性。

圖1 以鎢基合金納米晶為催化劑生長單一手性的單壁碳納米管

圖2 利用吸收光譜(a)和拉曼光譜(b)測得的(12, 6)型管的含量

該研究為解決單壁碳納米管的結構可控生長這一困擾學界已久的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案,為碳納米管的應用,尤其是碳基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上研究工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專項課題資助下完成,並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單位的協助。

 

媒體連結:我國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李彥:十年磨一劍 科研教學雙豐收
    2014年6月26日,《自然》雜誌刊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課題組」的論文(Nature, DOI 10.1038/nature13434),報導其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為了今天這一成果,李彥教授課題組經過了十二年的潛心研究。在當今浮躁的社會風氣下,是什麼讓李彥教授一直堅守著碳納米管的學術攻關?
  • 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原標題: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 化學化工學院張帆研究員課題組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
    按教課書說法,形成碳-碳鍵被認為是不可逆過程(筆者認為:是在常規條件下),因此,雖然其廣泛用來構築眾多有機染料分子和有機半導體材料,但作為連接基團形成晶態聚合物並未引起重視。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帆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開發新的有機合成策略,用於可控制備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納米碳基材料和(類)石墨烯材料等。
  • 《自然-通訊》報導物理學院劉開輝課題組在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上...
    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近年來,科學家在碳納米管單手性控制、短溝道電學器件、光電器件、柔性器件應用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於碳納米管種類繁多,其性質高度依賴於其手性結構,研究結構依賴的碳納米管的基本物理性質成為碳納米管應用的關鍵基礎。
  • 清華魏飛/張如範—超長碳納米管,具有超耐疲勞性能
    碳納米管是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力學強度最高和韌性最好的材料,其宏觀強度和韌性均比目前廣泛使用的碳纖維和芳綸等材料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然而,由於其小尺寸特性以及難以被測試的特點,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以及疲勞破壞機制研究是該領域長期未能搞清楚的難題。由於疲勞可以在應力水平遠低於靜態斷裂強度的情況下發生,探究疲勞行為和潛在的破壞機制對於新材料的應用和長期可靠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該特刊為慶祝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約稿,共收錄8篇綜述、11篇進展報告和1篇研究新聞熱點,綜合概括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院系教師在納米與能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些領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轉化和儲存系統、低維材料與複合結構,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
  • 共軛延伸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及其超分子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關於共軛「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異質結光電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 碳納米管可控制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結構決定性質,製備決定未來,完善的結構控制製備技術將成為碳納米管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三種製備方法都可以實現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但是電弧放電和雷射燒蝕製備過程需要真空環境,且碳納米管生長速度較快,精細結構不易被控制。相比之下,化學氣相沉積方法由於其簡單的的操作條件和靈活的參數調節範疇而被廣泛使用。目前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可以實現碳納米管水平陣列、薄膜、豎直陣列等的可控制備。化學氣相沉積法對應的量化生產設備包括流化床和浮動催化生長體系等。
  • 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單根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的研究進展
    在不多的幾種候選新型材料中,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 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近年來,科學家在碳納米管單手性控制、短溝道電學器件、光電器件、柔性器件應用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於碳納米管種類繁多,其性質高度依賴於其手性結構,研究結構依賴的碳納米管的基本物理性質成為碳納米管應用的關鍵基礎。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吳長鋒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杜平武教授課題組,首次利用納米管稠環封端「帽子」模板,構建出縱向切割的納米管彎曲片段。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
  • 化學系曹化強教授課題組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14日電 8月6日,清華大學化學系曹化強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將塊體黑磷以『拉開拉鏈』方式製備成鋸齒取向黑磷烯納米帶」(Unzipping of black phosphorus
  • 金屬所研製出窄帶隙分布半導體性單壁碳納米管
    單壁碳納米管(swcnt)因碳原子排布方式不同可表現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其中半導體性swcnt具有納米尺度、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可調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按教課書說法,形成碳-碳鍵被認為是不可逆過程(筆者認為:是在常規條件下),因此,雖然其廣泛用來構築眾多有機染料分子和有機半導體材料,但作為連接基團形成晶態聚合物並未引起重視。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帆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開發新的有機合成策略,用於可控制備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納米碳基材料和(類)石墨烯材料等。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4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
  • 各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方法大合集
    實現碳納米管的各種應用, 首先要實現結構和性能可控的碳納米管批量製備,而宏量製備的核心是在緩和的條件下獲得高質量、高純度的碳納米管。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幾種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清華大學魏飛教授等人採用獨特結構且可流化催化劑實現流化床中單壁碳納米管大量製備。在CVD法中,納米金屬Fe顆粒是批量製備單壁碳納米管廣泛採用的催化劑。雙壁碳納米管的宏量製備雙壁碳納米管是由兩層石墨烯捲曲形成,具有較好的金屬及半導體性質。
  • 化學系曹化強教授課題組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14日電8月6日,清華大學化學系曹化強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將塊體黑磷以『拉開拉鏈』方式製備成鋸齒取向黑磷烯納米帶」(Unzipping of black phosphorus to form zigzag-phosphorene nanobelts
  • 青島科技大學與北大等Sic Adv:單壁碳納米管的生長動力學
    (b)顯示化學氣相沉積合成過程中碳納米管壽命的示意圖。過渡金屬(藍色結構)用作催化劑,對延長CNT(左)至關重要,直到催化劑表面上的碳濃度變得如此豐富,以致納米顆粒被石墨或無定形碳包封,並在碳納米管末端形成「帽」。圓柱體並結束CNT的生長(右)。(c)在生長期間的不同時間拍攝的CNT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清華團隊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魏飛、副教授張如範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物理所等基於碳納米管薄膜的柔性儲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單壁碳納米管作為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結構而具有許多優異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在力學,電學,光學及電化學等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如何實現碳納米管的潛在應用,以及提高碳納米管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是目前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