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軛延伸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及其超分子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近日,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關於共軛「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異質結光電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 201900084)。該工作首次構建了不同共軛延伸的類似皇冠狀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並利用富勒烯作為客體分子組裝了超分子異質結,發現了其顯著的光電效應。

  碳納米管由於其突出的機械、電學以及光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碳納米管諸多重要性質主要由其管壁結構所決定,在製備過程中保證碳納米管結構的均一性顯得尤為重要。現有方法比如電弧放電法或者化學氣相沉積法所製備的碳納米管通常是碳納米管的混合物,因此選擇性合成結構單一的碳納米管或者碳納米管片段成為納米碳材料和合成化學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基於合成化學的自下而上合成策略,通過從環對苯撐碳納米環逐漸增長成碳納米管,在控制碳納米管純度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杜平武課題組致力於自下而上法製備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實現了嵌入大共軛片段的扶手椅型[18,18]碳納米管片段的合成,首次利用STM觀測到彎曲共軛納米管片段的分子形貌(Chem. Commun. 2016, 52, 7164-7167. 圖1a);發展基於鉑配合物四邊形然後還原消除的方法,成功合成全六苯並蔻基[12,12]碳納米管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8-162. 圖1b);提出通過封端「帽子」的方法構建鋸齒型碳納米管片段及縱向切割碳納米管構建基元的策略,利用過渡金屬鈀、鎳等催化的偶聯反應連接彎曲稠環共軛片段前體,成功合成了以六苯並蔻為封端「帽子」的鋸齒型[12,0]碳納米管彎曲共軛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330-9335.圖1c)。

  在剛剛發表的工作中,該課題組將共軛程度逐漸增大的納米石墨烯作為「分子皇冠」側壁嵌入到彎曲共軛的碳納米環中,成功合成了不同共軛延伸的扶手椅型[10,10]碳納米管片段(圖2a)。該工作首先通過穩態光譜和電化學方法,系統研究了共軛程度對碳納米管片段性質的影響。然後通過與中國科大教授楊上峰合作,研究了「分子皇冠」與富勒烯C60之間的超分子作用,隨著側壁共軛依次增大,皇冠分子與C60的結合常數依次增大。並且首次發現將其與富勒烯構建超分子異質結薄膜作為光導層,在光照條件下能夠產生強烈的光電流,與參比物相比較,其最大光電流可急劇增加約1000(圖2b)。

  該工作還利用超快光譜測定了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和C60複合物的光誘導中間態變化(圖2c)。光譜結果清楚地表明,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電子受體)之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過程,可以檢測出給體和受體的自由基離子的瞬態吸收特徵峰。側壁共軛增大的碳納米管片段為分子碳納米管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提供了借鑑,對碳納米管與富勒烯超分子異質結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

  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博士生黃強、賈洪興和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莊桂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和楊上峰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能源材料化學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該研究報導的多種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的結構 

 

圖2. (a)「分子皇冠」的結構及設計思想;(b)光電流;(c)瞬態光譜 

  近日,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平武課題組關於共軛「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異質結光電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 201900084)。該工作首次構建了不同共軛延伸的類似皇冠狀的彎曲碳納米管片段,並利用富勒烯作為客體分子組裝了超分子異質結,發現了其顯著的光電效應。
  碳納米管由於其突出的機械、電學以及光學性質而受到廣泛關注。碳納米管諸多重要性質主要由其管壁結構所決定,在製備過程中保證碳納米管結構的均一性顯得尤為重要。現有方法比如電弧放電法或者化學氣相沉積法所製備的碳納米管通常是碳納米管的混合物,因此選擇性合成結構單一的碳納米管或者碳納米管片段成為納米碳材料和合成化學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基於合成化學的自下而上合成策略,通過從環對苯撐碳納米環逐漸增長成碳納米管,在控制碳納米管純度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杜平武課題組致力於自下而上法製備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實現了嵌入大共軛片段的扶手椅型[18,18]碳納米管片段的合成,首次利用STM觀測到彎曲共軛納米管片段的分子形貌(Chem. Commun. 2016, 52, 7164-7167. 圖1a);發展基於鉑配合物四邊形然後還原消除的方法,成功合成全六苯並蔻基[12,12]碳納米管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8-162. 圖1b);提出通過封端「帽子」的方法構建鋸齒型碳納米管片段及縱向切割碳納米管構建基元的策略,利用過渡金屬鈀、鎳等催化的偶聯反應連接彎曲稠環共軛片段前體,成功合成了以六苯並蔻為封端「帽子」的鋸齒型[12,0]碳納米管彎曲共軛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330-9335.圖1c)。
  在剛剛發表的工作中,該課題組將共軛程度逐漸增大的納米石墨烯作為「分子皇冠」側壁嵌入到彎曲共軛的碳納米環中,成功合成了不同共軛延伸的扶手椅型[10,10]碳納米管片段(圖2a)。該工作首先通過穩態光譜和電化學方法,系統研究了共軛程度對碳納米管片段性質的影響。然後通過與中國科大教授楊上峰合作,研究了「分子皇冠」與富勒烯C60之間的超分子作用,隨著側壁共軛依次增大,皇冠分子與C60的結合常數依次增大。並且首次發現將其與富勒烯構建超分子異質結薄膜作為光導層,在光照條件下能夠產生強烈的光電流,與參比物相比較,其最大光電流可急劇增加約1000(圖2b)。
  該工作還利用超快光譜測定了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和C60複合物的光誘導中間態變化(圖2c)。光譜結果清楚地表明,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電子受體)之間存在快速電子轉移過程,可以檢測出給體和受體的自由基離子的瞬態吸收特徵峰。側壁共軛增大的碳納米管片段為分子碳納米管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提供了借鑑,對碳納米管與富勒烯超分子異質結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
  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博士生黃強、賈洪興和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莊桂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和楊上峰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能源材料化學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該研究報導的多種大共軛碳納米管片段的結構 
 
圖2. (a)「分子皇冠」的結構及設計思想;(b)光電流;(c)瞬態光譜 

相關焦點

  • 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宏觀碳納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學、電學、光學等性質,而且是柔性的。通過調節生長參數,可以獲得高透光率(可達95%)、高電導率(105 S m-1)的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和矽可以在室溫下形成p-n結,無需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這種新型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易大規模生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g-C3N4光催化劑的摻雜改性、形貌結構調控、分子結構優化及異質結...
    有機半導體類石墨氮化碳(g-C3N4)具有原材料成本低、易於合成、獨特的電子能帶結構等優點,最重要的是其具有可見光活性,因而作為一種可見光光催化劑在光催化領域被廣泛研究。碳和氮原子均為sp2雜化,構成類似石墨烯的π共軛結構,然後堆疊形成三維晶體結構。
  • 物理所等基於碳納米管薄膜的柔性儲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納米材料與介觀物理」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碳納米管薄膜的製備、物性與應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Adv.此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碳納米管的利用率,保持碳納米管薄膜的結構,還可以有效提高超薄碳納米管薄膜的製備效率,簡化了實驗過程。該方法正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01210270061.0)。基於所製備的超薄碳納米管薄膜,研究人員組裝了柔性透明碳納米管薄膜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表現出了一定的透光性和良好的電化學性能。
  • 導電塗料用碳納米管與石墨烯導電填料研究進展
    本徵型導電塗料是指聚合物本身或經過摻雜而具有導電性,該類塗料的研究雖已取得重大進展,但目前仍存在電荷載流子遷移率低且溶解性和加工性較差等問題。填充型導電塗料由成膜樹脂和導電填料均勻混合而成,其中聚合物本身不具有導電性,主要依靠填充的導電粒子提供自由載流子而具有導電性。填充型導電塗料的製備和使用簡單易行,目前已在靜電耗散、電磁屏蔽、電子封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中科院/供圖中國科學家在石墨烯領域完成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當天凌晨獲權威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據了解,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一直是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而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的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
  •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碳納米管:個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吳長鋒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杜平武教授課題組,首次利用納米管稠環封端「帽子」模板,構建出縱向切割的納米管彎曲片段。這種通過三個彎曲型分子連接兩個石墨烯單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納米籠狀結構,為構建封端鋸齒型碳納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時,以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而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化碳納米管生產出首個能在室溫下使用通信波長發射單光子的碳納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納米管,為何如此受各國科學家追捧?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致力於共軛微孔高分子的模擬設計與合成應用,開發出不同應用的共軛微孔高分子系列材料,如儲氫材料、水處理材料、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 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單根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的研究進展
    目前,矽基CMOS技術逐漸接近其性能極限,矽基電晶體的運行速度和性能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尋找能夠替代當前矽晶片的材料,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在不多的幾種候選新型材料中,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 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
  •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發表時間:2018/5/16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武漢工程大學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領域獲進展
    近日,世界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學術期刊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6.309)報導了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苯胺複合熱電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題為「Facilegreen strategy for
  • 哈工大(深圳): 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文章系統綜述了近十年來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包括磁性/極性拓撲結構(如疇壁、麥紉、斯格明子等)的觀測以及通過外延應變、原子層厚、電場、磁場等控制其結構演變和隨之湧現的物理現象。文中首先討論了磁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異質結中拓撲自旋結構(如:磁性斯格明子)的演變和相關功能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
  • 微流體靜電紡絲法製備硼-碳異質納米片纖維織物電極
    微流體靜電紡絲法製備硼-碳異質納米片纖維織物電極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不斷變革,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為滿足可穿戴電子產品的供電需求,新能源存儲技術在高端智能化可穿戴設備行業的應用備受關注。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員謝曉明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出單原子層高質量石墨烯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文章系統綜述了近十年來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包括磁性/極性拓撲結構(如疇壁、麥紉、斯格明子等)的觀測以及通過外延應變、原子層厚、電場、磁場等控制其結構演變和隨之湧現的物理現象。文中首先討論了磁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異質結中拓撲自旋結構(如:磁性斯格明子)的演變和相關功能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
  • 物理所等轉角二硫化鉬石墨烯異質結的垂直電導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二維材料以其優異的電學、光學以及力學性質被廣泛關注和研究。得益於二維材料層狀結構及弱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不同的二維材料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組合形成各種二維材料異質結。正如樂高積木有無窮種搭建方式,二維材料也可以組合出具有不同性能的二維材料異質結,這為器件應用和諸多基礎物理現象研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材料體系。
  • 碳點研究進展及其在分析檢測領域中的應用
    (C點)是一種在碳納米管溶液提純過程中偶然發現的新型的零維螢光納米材料,大多數C點的尺寸小於10nm,其核含有sp2雜化的碳原子,C點的核具有sp2雜化碳原子,具有許多官能團,如氨基,環氧基,醚基,羰基,羥基,並在其表面上形成羧酸鹽。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家們對於具有優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非天然產物」的研究熱情由來已久,如對環帶烴分子的關注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環帶烴類分子是由碳環稠合而成的雙鏈大環化合物。從並環類型上看,可以分為鋸齒型(zigzag)A、扶手椅型(armchair)B和螺旋型(chiral)C(圖1)。從形式上的碳-碳鍵的類型來看,環帶烴包括完全共軛的、部分共軛的和完全飽和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