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基於碳納米管薄膜的柔性儲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單壁碳納米管作為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結構而具有許多優異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在力學,電學,光學及電化學等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如何實現碳納米管的潛在應用,以及提高碳納米管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是目前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納米材料與介觀物理」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碳納米管薄膜的製備、物性與應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Adv. Mater. 2009 , 21 , 603; Nano Lett. 2009 , 9 , 2855; Nanoscale 2011 , 3 , 3731; Nano Lett. 2011 , 11 , 4636; Energ. Environ. Sci. 2011 , 4 , 1440)。最近,該課題組牛志強博士、周維亞研究員、解思深院士等與本所清潔能源實驗室黃學傑研究組馮國星博士、李泓研究員、胡勇勝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曉東教授和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智能聚合物研究所陳俊博士合作,充分利用直接生長的自支撐柔性碳納米管薄膜獨特的連續網絡結構、高電導率、高力學強度、高透光率等特點,研究了這種碳納米管薄膜在儲能器件和透明柔性電子學等領域的應用。

碳納米管透明薄膜是替代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的理想材料,更重要的是有望廣泛地應用於柔性電子器件。利用浮動催化法直接製備的自支撐碳納米管薄膜具有獨特的二維連續網絡結構,從而具有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能(Nano. Lett. 2007, 7, 2307)。但是由於受其製備條件的約束,小於100 納米的自支撐透明導電薄膜難以利用此方法直接來獲得,這限制了其進一步的應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發展了傳統的轉移印刷技術,提出了一種基於靜電吸附的減薄碳納米管薄膜的方法——重複轉移印刷法,通過利用離子靜電吸附效應提高低表面能基底的表面能,使得碳納米管薄膜可以從高表面能的基底轉移到原本表面能較低的基底上。結合具有特殊二維網絡結構的碳納米管薄膜與靜電吸附重複轉移印刷法,可在PET襯底上得到不同厚度甚至近於亞單層的超薄碳納米管薄膜,透明度可達90%以上。此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碳納米管的利用率,保持碳納米管薄膜的結構,還可以有效提高超薄碳納米管薄膜的製備效率,簡化了實驗過程。該方法正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01210270061.0)。基於所製備的超薄碳納米管薄膜,研究人員組裝了柔性透明碳納米管薄膜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表現出了一定的透光性和良好的電化學性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mall (DOI: 10.1002/smll.201201587)上,並得到編輯的較高評價。

碳納米管薄膜具有高導電性和多孔結構,可以直接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但是由於碳納米管薄膜中的碳納米管一般是以管束的形式存在,管束內部空隙尺寸在0.4 nm以下,電解液離子根本無法進入管束內部的空隙,因此管束內部碳納米管的表面對雙電層電容沒有貢獻,致使其有效比表面積大大減小,比電容較小。在碳納米管表面包覆導電聚合物,引進贗電容是提高碳納米管電極比電容的一種有效途徑。但是低電導率導電聚合物的加入導致碳納米管/導電聚合物異質結構電極的導電率與碳納米管相比會嚴重下降,影響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如何在利用導電聚合物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時不降低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是目前碳納米管/導電聚合物異質電極製備的一個難題。他們以直接生長的自支撐碳納米管薄膜作為模板,利用電沉積的方法成功製備出了「骨架/皮膚」型的碳納米管/聚苯胺異質結構薄膜。在這種異質結構薄膜中,聚苯胺均勻包覆碳納米管薄膜中的碳管管束,碳管管束仍然保持良好的連續網絡結構,形成新的「骨架/皮膚」型碳納米管/聚苯胺異質連續網格結構,確保異質結構薄膜具有高導電性。此結構既充分發揮了碳納米管的高導電性,又發揮了導電聚合物贗電容的優勢。獨立無支撐的碳納米管/聚苯胺異質結構薄膜具有非常好的力學性質,可以作為柔性超級電容器電極。與直接生長的碳納米管薄膜電極相比,基於碳納米管/聚苯胺異質結構薄膜的超級電容器電極的比電容提高了近一個數量級,並且在提高電極電流密度的同時,也保證其具有較高的功率密度。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 5, 8726)上,被編輯部選為Hot Paper進行了介紹,Chemistry World也以Skeleton and skin strategy improves supercapacitor為題進行了專門報導。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教委項目的支持。

圖1  碳納米管薄膜減薄過程示意圖。(a)碳納米管薄膜平整過程示意圖;(b)利用轉移印刷法將碳納米管薄膜從基底轉移到PET過程示意圖;(c)重複轉移印刷法減薄碳納米管薄膜過程示意圖。

圖2 (a)透明超級電容器結構示意圖及(b)光學照片;(c)不同厚度碳納米管薄膜組裝的超級電容器的透光率,柔性透明碳納米管薄膜超級電容器(50 nm)(d)不同掃描速率下的CV曲線;(e)恆電流充放電曲線;(f)比電容隨充放電次數的變化。

圖3 (a)超薄碳納米管/聚苯胺異質結構薄膜的光學照片;(b)SEM圖像和(c)TEM圖像;(d)柔性透明碳納米管超級電容器的示意圖及光學照片;(e)沉積聚苯胺不同時間碳納米管/聚苯胺薄膜超級電容器電極的質量比電容。

相關焦點

  •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發表時間:2018/5/16
  • 北大在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數字電路應用的探索中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構建納米電晶體的理想溝道材料,有望推動未來電子學的發展。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基於碳管的器件和電路得到廣泛研究,並在器件物理、性能研究探索、電路製備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碳基電子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面積製備、高半導體純度的高質量碳納米管材料。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
  • 進展 | 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另外,ITO是脆性金屬氧化物且銦資源稀缺,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單壁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力學、電學和光學性質,因此被認為是最具競爭力的柔性透明導電材料的候選材料之一。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膜的製備方式主要分為溼法和幹法兩種。
  • 中科院物理所: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另外,ITO是脆性金屬氧化物且銦資源稀缺,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單壁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力學、電學和光學性質,因此被認為是最具競爭力的柔性透明導電材料的候選材料之一。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膜的製備方式主要分為溼法和幹法兩種。
  • 柔性碳納米管薄膜天線:有望應用於5G網絡!
    導讀據美國萊斯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由碳納米管薄膜製成的天線,不僅在無線應用方面與銅製天線一樣高效,而且更堅韌、更柔性,基本上可以塗到器件上。然而,為了滿足可穿戴設備、植入式設備、航空航天等新應用的需要,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石墨烯、二維材料、碳納米管等新型材料開發出更具柔性、更輕、更低成本的新型天線。
  • 物理所在高性能緊湊型柔性熱電模塊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納米材料與介觀物理」研究小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碳納米管的製備、物性與應用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該課題組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解思深指導的博士生周文斌與該組研究人員範慶霞、張強、王豔春、周維亞等人,基於直接生長的具有連續網狀結構的單壁碳納米管薄膜研製出熱電性質優異的柔性n型薄膜,並設計了一種具有獨特結構優勢的緊湊型的柔性熱電模塊(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1610703927.0),充分整合p、n型碳納米管薄膜的熱電性能達到最優化。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2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字體該工作對於研究解決碳納米點的固態猝滅以及推動碳納米點在照明及可見光通訊器件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至柔至性之柔性電池:科研進展和機遇|聚合物|碳納米管|電化學|材料...
    碳材料,如碳納米管(cnt)、石墨烯和碳納米纖維(CNFs),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高導電性和優異的機械性能。因此,碳材料通常用作自支撐柔性電極,以消除對金屬電流收集器的需要。碳納米管在LIBs中被廣泛用作導電添加劑或集流體。碳納米管構建的導電網絡,為電極中的電子提供通路。此外,碳納米管可以組裝成完整的膜,作為柔性基底。
  • 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單根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的研究進展
    目前,矽基CMOS技術逐漸接近其性能極限,矽基電晶體的運行速度和性能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尋找能夠替代當前矽晶片的材料,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在不多的幾種候選新型材料中,一維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結構穩定性、極高的電子遷移率、1 nm 量級的特徵尺寸等優點,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的主要載體。
  • 高效柔性儲能器件規模化製備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鄭金武)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凱團隊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高比能柔性固態鋰離子電容器的規模化製備技術。此項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大連清潔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等機構共同完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在運動、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柔性可彎曲電化學儲能器件成為一項重要需求。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宏觀碳納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學、電學、光學等性質,而且是柔性的。通過調節生長參數,可以獲得高透光率(可達95%)、高電導率(105 S m-1)的碳納米管薄膜。碳納米管和矽可以在室溫下形成p-n結,無需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這種新型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易大規模生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具有一維結構的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可以與有機材料的一維分子鏈形成緊密連接的導電網絡,並沿鏈網絡提供高導電通道,因此常被用於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的研究。但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極低的澤貝克係數導致複合材料的澤貝克係數難以提高。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如何克服其脆性和提升導電性以及柔性是這一領域的技術瓶頸。而且,由於銦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非常稀缺和貴重的元素,找到另一種導電材料來替代傳統的ITO薄膜是研究的熱點。在研究的過程中,納米導電材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金屬納米材料(如金屬納米線和金屬網格),碳材料(如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以及納米摻雜金屬氧化物被廣泛地研究。
  • 基於PZT薄膜的微系統器件研究進展
    於海超,尚瑛琦,劉智輝,張巖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摘要:對當前基於鋯鈦酸鉛壓電陶瓷(PZT)薄膜微系統器件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對PZT傳感器、PZT能量收集器、PZT驅動器的研究進展以及採用不同工藝PZT薄膜的製備技術進行了闡述。
  • 天津工大研製新型碳納米管導電薄膜
    傳統發光器件的導電薄膜多採用ITO薄膜,但其在沉積時要求真空度高,生產成本較高,柔性差,並且粘附性能不好,剛性易碎,限制了其在柔性顯示領域的廣泛應用。碳納米管(CNT)導電薄膜作為性能更好的替代品,在導電、透光,強度和柔性方面都呈現良好的特性,少量的CNT就可以形成一層隨機的網絡結構的CNT柔性透明導電薄膜,可以代替傳統的ITO薄膜應用在未來的柔性可穿戴設備當中。
  • 基於液態金屬電極和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的全柔性超級電容器
    圖片概要本文介紹了一種基於鎵銦液態金屬(共晶鎵銦合金,EGaIn)電極與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CNTs)的集成柔軟微系統用全柔性超級電容器。碳納米管表面的氧官能團保證了功能化的碳納米管與EGaIn表面的薄的天然氧化層之間的強附著力,即使在機械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無脫層的柔性、可拉伸的電極。
  • 蘭州化物所碳基納米材料冷陰極研究取得進展
    場發射冷陰極作電子源的真空電子器件具有結構簡單、響應快、無輻射抗幹擾、功耗低和工作溫度區間寬等特點,有望實現器件頻率和功率的突破以及整體性能的提升。場發射冷陰極作為真空微電子器件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器件的整體性能。冷陰極材料的選擇、製備及場發射性能對冷電子源真空器件的性能和壽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