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2020-11-24 科學網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金剛石、石墨等碳基材料是世界上應用和研究得最廣泛的材料之一。作為碳材料家族的新成員,碳納米點具有發光效率高、生物相容性好、材料豐富等特點,近年來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並在光電器件、傳感、生物成像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到目前為止,碳納米點在藍光、綠光以及紅光波段的發光效率已經達到90%、70%以及86%。考慮到當前大部分的深紫外光源都是汞燈、氙燈以及氘燈氣態光源,開發具有高效率、長壽命、高可靠性的深紫外光源是人們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可見區發光的螢光碳納米點雖然已經有很多報導,但波長小於300納米的深紫外區發光的螢光碳納米點卻尚無報導。

為此,鄭大物理學院與該校超算中心合作,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從結構上設計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材料,並在實驗上首次合成出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所製備的碳納米點發光波長位於280至300納米,螢光量子效率約為31.6%。理論和實驗證據表明,該深紫外發光受益於核態發光和表面官能團的鈍化,合成的碳納米點的發光並不依賴於激發光源以及周圍的溶劑環境,具有優良的環境穩定性。

研究人員利用所合成的深紫外發光的碳納米點製備了深紫外發射的發光二級管,並作為深紫外光源實現了對藍光、綠光以及紅光碳納米點的激發。該工作為深紫外發光的碳納米點的設計以及實現提供了思路,並展示了其在深紫外發光器件方面的應用前景。(來源:中國科學報 宇天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9b02093

相關焦點

  • 一步合成發光碳量子點方法建立
    5納米左右的親油性和親水性的碳量子點,發光量子效率(QY)分別為61%(已與半導體量子點相當)和47%,具有明顯的激發波長依賴的發光特性。近日,該研究組有關碳量子點的系列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科學網—發光碳納米粒子的新收穫
    這個發現將直接影響碳納米粒子的應用領域及應用前景。 ■本報記者 沈春蕾(a)碳納米粒子原子力掃描圖;(b)碳納米粒子乙醇溶液不同泵浦強度下的發射光譜;(c)碳納米粒子雷射遠場光斑;(d)碳納米點雷射強度隨偏振方向變化的曲線;(e)碳納米點雷射發射光譜和閾值曲線。
  •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可見-近紅外吸收峰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製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係數低的限制,並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值,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該工作獲得了國家青年基金、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項目和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創新項目等支持。  發光碳基納米點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碳基納米發光材料。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現代科技進步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科學家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
    近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曲松楠團隊首次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的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 碳納米粒子世界領先:可在綠光波段泵浦雷射
    最近,他們又在綠光波段實現了碳納米粒子光泵浦雷射。這預示著碳納米粒子可以作為一類成本低、綠色環保、光穩定性好的新型雷射材料,在未來光電器件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質。  在此之前,曲松楠一直從事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
  • 吉林大學:實現Si探測器紫外波段外量子效率超70%
    導讀:本文提出一種通過對鈣鈦礦量子點多元素摻雜的方法,利用量子剪裁效應實現Si光電探測器在紫外波段的外量子效率從將近0%提高到70%以上,同時實現了鈣鈦礦量子點188%的PLQY。這種策略不僅可用於提高發光效率,也對提升光電探測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螢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實現具有超高穩定性、強發光的碳納米點複合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碳量子點的合成、性質及應用
    由於傳統的半導體量子點和有機染料在生產的過程中使用重金屬,因此具有較高毒性,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與傳統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不僅具有類似於傳統量子點的發光性能與納米尺寸特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化學惰性、易功能化、高耐光漂白、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因此在不同研究領域獲得了廣泛關注,同時也代表發光納米粒子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復材資訊】科學家合成新型碳材料,由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組成
    【復材資訊】科學家合成新型碳材料,由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組成 2020-11-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利用檸檬酸和胺合成不同發光的碳點。  孫再成團隊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製備,謝志剛和景遐斌遇到的難題剛好是他們的研究方向,於是合作一拍即成。  合成多色螢光碳點  「我們給出的方法是將無機螢光納米粒子和藥物包覆在一起,利用螢光成像來示蹤藥物代謝。」孫再成說。
  • .| 當富勒烯遇到納米石墨烯,富勒-萊啉:一種跨維度的合成分子碳
    從拓撲結構分類,分子碳包括零維富勒烯,一維碳納米管和二維石墨烯等。富勒烯作為最早被發現的分子碳的同素異形體,其獨特的球狀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成為光電子學和納米科學研究的熱點。近三十年來,針對富勒烯家族特別是C60和C70的功能化修飾發展了許多合成策略,例如自由基反應、環加成反應、鈀催化環化反應以及脫羧環化反應等。
  • 電致發光-發射從紅外到紫外的通用器件
    這阻礙了在極端波長下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展,並阻礙了將電致發光光譜學用作分析技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li Javey課題組報導了使用碳納米管陣列作為源觸點的兩端子器件可以激發各種材料的電致發光,而與它們的化學組成無關。通過施加交流電產生柵極電壓產生能帶瞬態彎曲,用於實現跨不同能帶對準的電荷注入。
  • 科學網—首次實現碳納米點在「黃金窗口」激發螢光
    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
  • 吉林大學楊柏團隊綜述:碳點,一種應用廣泛的新型碳基納米材料!
    碳點(CDs)作為一種新型的碳基納米材料,由於其多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獨特的光學性能、低成本、生態友好性、豐富的官能團(如氨基、羥基、羧基)、高穩定性和電子遷移率等優點,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C-dots),又稱碳點或者碳納米點,是一類尺寸在10nm以下的碳納米材料。更廣泛的定義為在水中或者其他懸浮液中的小碳納米顆粒。「自下而上(Bottom-up)」兩種,如圖3所示,在CQDs 的合成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功能化、摻雜和納米雜化實現碳量子點的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