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納米粒子世界領先:可在綠光波段泵浦雷射

2020-11-28 OFweek維科網

  最近,他們又在綠光波段實現了碳納米粒子光泵浦雷射。這預示著碳納米粒子可以作為一類成本低、綠色環保、光穩定性好的新型雷射材料,在未來光電器件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質。

  在此之前,曲松楠一直從事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隨著碳納米粒子作為發光材料的興起,他從2012年開始介入該研究領域。

  「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實現碳納米粒子電致雷射。」曲松楠說,「關鍵在於研製出一種適合碳納米粒子的高效的電致發光器件,這樣有利於未來在光電領域的應用。」

  曲松楠所在的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裡,有幾位年輕人也一起加入了這項研究。「國內外水平相當,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前期我們的研究一直比較順利,但接下來科研工作將面臨新的挑戰。」對於未來,他們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光碳納米粒子的新收穫
    曲松楠科研團隊的研究不僅證實了碳納米粒子在綠光波段的發光為本徵發光,還在綠光波段實現碳納米粒子光泵浦雷射。
  • 俄羅斯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綠光半導體雷射器
    根據研究人員介紹,該雷射器具有納米粒子的尺寸,僅為310納米(比1毫米小3000倍),可以在室溫下輸出綠色相干雷射。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上。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邁曼(Theodor Maima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振蕩器-雷射器,並演示了它的工作原理。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橙紅光波段最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碳納米點
    發光碳納米點是近十年興起的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其無毒、發光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原料廣泛等優點,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該領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缺少調控碳納米點發光帶隙的手段和增強其螢光量子效率的方法。目前,碳納米點在藍光和綠光波段已實現較為高效的發光,但在可見區長波長波段,特別是橙光到紅光波段,缺少高效率發光的碳納米點。
  • 科學家合成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
    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碳納米點方面的研究獲得進展,首次理論上設計並在實驗中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發光的碳納米點,相關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納米快報》。
  • 三浦雷射填補200W半導體雷射泵浦模塊國內空白
    長期以來,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泵浦模塊主要來自美國CEO公司,國內同類型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50W半導體雷射泵浦模塊,而高端商業化200W泵浦模塊屬於國內空白。三浦雷射推出的Hipower系列產品直接引進德國技術,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穩定的Hipower——使用高性能的半導體雷射泵浦源和世界領先的無鋁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陣列泵浦,模塊輸出功率最高可達200W,具有超強穩定性;長壽的Hipower——採用精密雷射焊接密封技術,排除灰塵和水蒸氣對模塊的影響,使它能適用於各種嚴格的工業環境和各種高低溫環境,大大延長了模塊的使用壽命,模塊壽命超過
  • 高功率全固態綠光雷射技術概述
    高功率全固態綠光雷射器在可調諧雷射器的泵浦源、海洋勘測、同位素分離及光電對抗等科研和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端面泵浦系列雷射打標機的原理
    德匯光電:端面泵浦雷射器,泵浦光由晶體端面射入晶體,優點是高效率、長壽命、光束質量高、穩定性好、結構緊湊小型化的第二代新型固體雷射器。1端泵紅光泵浦源:半導體雷射模組,工作介質YAG/Nd:YVO4 ,波長808nm,輸出雷射1064nm
  • 雷射晶體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4可見光雷射晶體  目前,採用雷射晶體產生可見光雷射的主要途徑有: (1)LD泵浦的腔內倍頻lnm波段雷射;(2)自倍頻雷射;(3)近紅外LD泵浦上轉換可見光雷射等。LD泵浦腔內倍頻Nd3+雷射是目前最成熟的一種技術,一般採用Nd:YLF或Nd:YV04等晶體作為雷射介質j KTP或LBO為倍頻材料,產生532nm綠色雷射.Nd:YAB,Yb:YAB自倍頻綠光雷射器也是廣泛應用的雷射光源,用自倍頻雷射器實現綠光輸出比腔內倍頻雷射器在原理上簡單,是一種比較實用和經濟的方法。
  • 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問世,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可以在室溫下於可見光的範圍內 工作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俄羅斯ITMO大學( ITM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發布了一款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於室溫下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行工作。依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雷射器的納米粒子在尺寸上只有310nm的尺寸,這一數值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 2μm波段多波長可調諧光纖雷射器新研究
    2μm波段摻銩光纖雷射器工作在人眼安全波段、效率高、光束質量好,可廣泛應用於雷射醫療、傳感、雷達和空間通信等領域,也可作為3--5μm中紅外光參量振蕩的泵浦源。近十年,摻銩光纖雷射技術在高功率、寬調諧範圍及脈衝雷射領域已取得了快速的進展。
  • HBr光纖氣體雷射器實現4μm波段中紅外雷射輸出
    導讀中紅外波段雷射波長涵蓋了大多數分子振動吸收峰,在軍事、生物醫療及大氣通信等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國防科技大學王澤鋒教授課題組首次將HBr氣體充入空芯光纖中,以自行搭建的窄線寬可調諧2 μm摻銩光纖放大器為泵浦源,室溫下實現了連續波4 μm波段的中紅外雷射輸出。
  • 雷射打標機工作原理
    通用雷射打標機雷射器分為:光纖雷射器、二氧化碳雷射器、端面泵浦系列紅光/綠光/紫外雷射器。通用工業雷射器原理光纖雷射器光纖雷射器可以用光纖光柵來作為腔鏡,從而實現全光纖結構。泵浦光從左邊腔鏡耦合進入增益光纖,泵浦光在包層內多次反射穿過摻雜纖芯,光纖具有足夠的長度和摻雜離子的濃度等參數選擇恰當,這樣摻雜離子就能充分吸收泵浦光了。光纖雷射器是一個波導型的諧振腔裝置,光波的傳輸由光纖所擔負,這種結構實際上就是Fabry-Perot諧振腔結構。光纖雷射器實際上是一個波長轉換器。在泵浦波長上光子被介質吸收,形成粒子數反轉,最後在摻雜光纖介質中產生受激發射和輸出雷射。
  • 納米雷射器的技術簡介
    雷射科學與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導致許多現代科學技術對雷射的重要應用,同時也帶動了多種新學科的發展並促進了諸多邊緣學科的形成。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進步,雷射器本身的發展從未停息腳步。《Science》發表了美國California大學 Berkeley分校M. Huang 和 P. Yang等人的「室溫紫外輻射的納米雷射器」聲稱是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
  • 集成電路電驅動納米雷射技術的突破
    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說,光粒子或光子可以在其中存在一定的最小體積。它不能小于波長的立方。簡而言之,如果使雷射太小,光子將無法容納其中。就是說,有種方法可以繞開光學器件尺寸的限制,即衍射極限。解決方案是用表面等離激元極化子或SPP代替光子。SPP是局限在金屬表面並與周圍電磁場相互作用的電子的集體振動。
  • 北大鈣鈦礦半導體激子極化激元及連續光泵浦綠色微納雷射研究進展
    但是在微納尺度下,半導體材料存在表面缺陷濃度高、增益體積受限、發熱嚴重等問題,實現其電泵浦雷射非常困難。無需粒子數反轉的激子極化激元雷射為降低雷射閾值、實現電泵浦微納雷射提供了解決方案。近年來,得益於其優異的光電性質,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在光電信息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 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器的發展與應用
    1963年,紐曼首次提出了用半導體作為固體雷射器的泵浦源的構想。隨著LD輸出功率不斷增強,1968年Ross第一次實現了採用GaAs雷射二極體泵浦Nd:YAG雷射器。1973年首次報導了脈衝工作的LD端面泵浦Nd:YAG雷射器,並指出端面泵浦的諸多優點。
  • 光纖雷射泵浦的光學參量振蕩研究 1
    2.2.2 周期極化晶體PPMgLN  非線性光學晶體的選擇原則是:  ①具有較高的非線性光學係數;  ②具有較高的光損傷閾值;  ③具有較寬的透光範圍,在工作波段對泵浦光和參量光有較高的透過率;  ④能獲得足夠大尺寸、光學均勻性好的晶體,且易於加工;
  • 研究人員用新方法製作納米線材和納米雷射器
    >納米砂磨機訊:他們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可用於製作納米尺度的線材以及色彩可調諧的納米級雷射發生器。  這些線材最小直徑200納米,融入多種其他材料,能夠發出明亮和穩定的雷射,有望應用於光電子領域,實現數據傳輸等應用。  這項研究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楊培東主持。
  • 物理學家使電子納米雷射變得更小
    挑戰是在納米級連接光學和電子設備。為了實現這一點,光學組件不能大於數百納米,這比人的頭髮寬度小約100倍。此大小限制也適用於片上雷射器,這對於將信息從電信號轉換為承載數據位的光脈衝是必需的。然而,光是一種具有數百納米波長的電磁輻射。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說,光粒子或光子可以在其中存在一定的最小體積。它不能小于波長的立方。簡而言之,如果使雷射太小,光子將無法容納其中。
  • 俄首次利用雷射合成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
    俄羅斯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合成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傳統的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製備方法有幹法和溼法兩種。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電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使用的雷射合成法是目前最先進的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