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工程所在sp雜化氮摻雜石墨炔的氧還原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燃料電池具有零汙染、能量轉化效率高、適用範圍廣泛等眾多優點,使其成為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轉化裝置之一。燃料電池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是一個動力學遲緩的過程,需要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輸出有效的電流密度。傳統的 ORR 催化劑主要為價格昂貴的鉑類材料。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中,燃料電池電堆成本佔總成本的50%以上,而鉑類貴金屬催化劑又佔電堆成本的50%以上。因此,開發價格低廉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是促進燃料電池規模應用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氮摻雜碳基催化劑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有望取代鉑類催化劑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氮摻雜構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吡啶氮、亞胺氮、吡咯氮、氨基氮、腈基氮、石墨氮和氧化氮等。一般認為吡啶氮的存在創造了ORR活性位點,而其它高性能的氮摻雜類型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丹團隊及其合作者成功研發了一種sp雜化氮摻雜的石墨炔,在氧還原電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周環反應成功在薄層石墨炔的炔鍵上引入了新型的sp雜化氮原子,實現了氮的定點、定量摻雜(圖1)。與其它形式的氮構型相比,sp雜化氮原子的引入使得周圍碳原子帶有更多的正電荷,更有利於O2的吸附和活化,使電子更易轉移到催化劑表面,能夠顯著提高ORR催化性能。鹼性條件下,半波電位(E1/2)為0.87 V,動力學電流密度(Jk)為38.0 mA/cm2均優於商業Pt/C催化劑,並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和甲醇耐受性(圖2)。在酸性條件下,材料的活性雖略低於Pt/C催化劑,但仍優於其它非金屬催化劑。這種氮原子可控摻雜的機理和策略為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有力推動了非金屬催化劑取代鉑基催化劑的進程。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2018, 10, 924-931)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13251052159079521401199)、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1. sp雜化氮原子摻雜的石墨炔合成機理圖

 

2. sp雜化氮原子摻雜石墨炔及商業Pt/C催化劑在鹼性溶液中的ORR活性

 

  燃料電池具有零汙染、能量轉化效率高、適用範圍廣泛等眾多優點,使其成為最具前景的新型能源轉化裝置之一。燃料電池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是一個動力學遲緩的過程,需要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才能輸出有效的電流密度。傳統的 ORR 催化劑主要為價格昂貴的鉑類材料。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中,燃料電池電堆成本佔總成本的50%以上,而鉑類貴金屬催化劑又佔電堆成本的50%以上。因此,開發價格低廉的非貴金屬ORR催化劑是促進燃料電池規模應用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氮摻雜碳基催化劑具有良好的ORR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有望取代鉑類催化劑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氮摻雜構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吡啶氮、亞胺氮、吡咯氮、氨基氮、腈基氮、石墨氮和氧化氮等。一般認為吡啶氮的存在創造了ORR活性位點,而其它高性能的氮摻雜類型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丹團隊及其合作者成功研發了一種sp雜化氮摻雜的石墨炔,在氧還原電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周環反應成功在薄層石墨炔的炔鍵上引入了新型的sp雜化氮原子,實現了氮的定點、定量摻雜(圖1)。與其它形式的氮構型相比,sp雜化氮原子的引入使得周圍碳原子帶有更多的正電荷,更有利於O2的吸附和活化,使電子更易轉移到催化劑表面,能夠顯著提高ORR催化性能。鹼性條件下,半波電位(E1/2)為0.87 V,動力學電流密度(Jk)為38.0 mA/cm2,均優於商業Pt/C催化劑,並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和甲醇耐受性(圖2)。在酸性條件下,材料的活性雖略低於Pt/C催化劑,但仍優於其它非金屬催化劑。這種氮原子可控摻雜的機理和策略為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有力推動了非金屬催化劑取代鉑基催化劑的進程。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2018, 10, 924-931)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1325105、21590795、21401199)、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sp雜化氮原子摻雜的石墨炔合成機理圖
 
圖2. sp雜化氮原子摻雜石墨炔及商業Pt/C催化劑在鹼性溶液中的ORR活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由於具有sp雜化態的碳碳三鍵具有線性結構、無順反異構體和高共軛等優點,科學家一直渴望能夠獲得具有sp雜化態的碳的新同素異形體,並認為該類碳材料具備優異的電學、光學和光電性能,並將成為下一代新的電子和光電器件的關鍵材料。 2004年,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透明膠帶粘下一層層石墨層,最終獲得了一個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玉良帶領團隊從表面化學反應結合固態生長合成化學的新視角出發,首次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的新同素異形體石墨炔,開闢了人工化學合成碳同素異形體的先例。
  • 上海大學|石墨炔基材料在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石墨炔擁有獨特的拓撲和電子結構,高電荷遷移率和優異的電子輸運性能,這些優異的性能使其在各種應用領域中具有廣闊的前景。在石墨炔家族中,γ-石墨二炔(GDY)是第一個被成功製備的成員,因此也最受關注。總結了近年來石墨炔在合成策略、功能機理和儲能及能量轉換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分析了阻礙其大規模製備以及在商業化應用方面的挑戰;最後,根據石墨炔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可能的研究方向。希望通過對這篇綜述的介紹,幫助讀者們加深對石墨炔及石墨炔基材料的認識。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在石墨炔能源存儲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團隊與化學研究所李玉良課題組合作,將石墨炔類材料先後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離子電容器等能源存儲器件,並對其電化學性能及儲能機制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系統研究。氯雜石墨炔的結構及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碳素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而石墨炔類材料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類全新的碳素材料。
  • 石墨烯技術屢獲進展,惹華麗家族轉型跨界
    石墨烯發展良好的勢頭不禁讓人眼紅,就連以房地產起家的華麗家族也參與進來,前不久在國家2017年工業強基工程招標角逐中,華麗家族以綜合排名第一而一舉中標石墨烯微片項目。   近日,石墨烯在技術研究上屢獲進展,北京化工大學研發出高效、低成本、高品質石墨烯規模化生產新技術,青島科技大學在石墨烯量子點太陽能電池研究上獲突破,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研發了一種氮摻雜的石墨炔材料,用作氧還原反應,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而湖南省鎏源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則自主研發出石墨烯無電快速綠色鍍膜技術,全程實現零排放。
  • 青島能源所黃長水教授AM綜述: 石墨炔基材料的製備及在儲能中的應用
    此外,從GDY的結構改性與相應的電化學性能改善相互促進的角度,系統地探討了GDY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並對GDY在儲能裝置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綜合評價。GDY基材料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與之前已經制開發的碳材料不同,石墨炔首次實現了sp1和sp2雜化碳原子在二維平面結構中的共存。這使得石墨炔具有優異的性能如可調節的禁帶寬度、高速的載流子遷移效率、導電性能強、高度的π共軛以及規則有序孔隙結構。因此石墨炔有望成為一個新型的電催化劑載體來提升傳統電催化劑的催化性能。
  • 石墨炔:石墨烯之後 一種非常理想的儲鋰材料
    石墨炔,是繼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之後,一種新的全碳納米結構材料。它由sp和sp2雜化形成的一種新型碳的同素異形體,是由1,3-二炔鍵將苯環共軛連接形成的具有二維平面網絡結構的全碳材料,具有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被譽為是最穩定的一種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異形體。
  • WILEY人物訪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員
    WD:我們課題組主要從事多功能結構體系的合成化學研究,主要包括1、中空多殼層結構(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HoMS)的可控合成:2、石墨炔的複合與摻雜調控;3、多組分高效電極體系的應用。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文章連結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李玉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石墨炔碳納米材料的人
    這一系列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析氫反應中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其電催化活性和使用壽命均明顯優於常規的催化劑,這一成果為石墨炔材料在催化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石墨炔在儲能領域的應用李玉良課題組將石墨炔摻雜到 FA0.85MA0.15Pb(10.85Br0.15)3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石墨烯提高燃料電池氧還原催化劑性能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高性能、高穩定性的無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Nanoscale上。  由於化石燃料的稀缺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刺激了對能源轉換和儲能系統的研究,燃料電池因其顯著的能量密度和無環境汙染的優勢,在眾多的能量系統中脫穎而出。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中國科學家預言的T-碳誕生,三維新結構比肩石墨和金剛石
    最近我國科學家又在碳原子的研究上製造了「神奇」:由中科院大學物理學院蘇剛教授等人通過理論計算而預言的一種三維碳結構T-碳(T-carbon)終於「誕生」,中外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T-碳,從而使T-碳成為可與石墨和金剛石比肩的碳的另一種三維新結構。
  • Interfaces》:氮摻雜超溼,隔熱和彈性石墨烯氣凝膠,可高效產生太陽能蒸汽
    Interfaces》期刊發表名為"Nitrogen-Doped Unusually Superwetting, Thermally Insulating, and Elastic Graphene Aerogel for Efficient Solar Steam Generation"論文,研究報告了氮摻雜石墨烯氣凝膠(NGA)的相反現象。
  • 一種溼法加工的高性能光電電晶體-基於鈣鈦礦/摻雜石墨烯複合材料
    在眾多二維材料中,石墨烯無疑是引入注目的,其具有超高載流子遷移率和廣泛的吸收範圍,而且鈣鈦礦/石墨烯雜化光電電晶體性能上有較大突破,但其製備成本較高、製備方法複雜,這嚴重阻礙了其的應用,因此找到簡單低成本的方法製備高性能光電二級管是厄待解決的問題。另外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在光電探測領域有重要應用。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
  • 上海大學劉浩:電紡絲氮摻雜碳纖維用於電催化
    電紡氮摻雜碳纖維具有尺寸均勻、缺陷可控、排列有序和可批量生產等優點,這有利於在電催化中的實際應用。氮摻雜可以激活相鄰的碳原子。石墨氮可以向π-共軛碳體系提供電子,吡啶氮對相鄰的碳原子具有電子吸引作用,從而提高了電催化性能。然而,純氮摻雜碳纖維的催化活性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員對優化碳纖維的結構和組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