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劉浩:電紡絲氮摻雜碳纖維用於電催化

2021-01-15 Espun

靜電紡絲技術因其易於操作、環保以及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而在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電紡氮摻雜碳纖維具有尺寸均勻、缺陷可控、排列有序和可批量生產等優點,這有利於在電催化中的實際應用。氮摻雜可以激活相鄰的碳原子。石墨氮可以向π-共軛碳體系提供電子,吡啶氮對相鄰的碳原子具有電子吸引作用,從而提高了電催化性能。然而,純氮摻雜碳纖維的催化活性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

因此,研究人員對優化碳纖維的結構和組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綜述了各種結構的電紡氮摻雜碳納米纖維,並對雜原子摻雜和纖維結構的優點進行了總結。詳細闡述了氮摻雜碳納米纖維在氧氣和二氧化碳還原反應、析氫和析氧反應中的應用進展。最後,對電紡碳納米纖維催化劑的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展望。

圖1.(a)N,F,P三元摻雜大孔碳纖維的合成過程。(b-d)合成的NFPC的TEM

圖2.(a)源自核殼PAN@ZIF-67纖維的雜原子摻雜碳納米纖維的合成示意圖。(b)CNF@Zn/CoNC的SEM圖像和(c)TEM圖像

圖3.(a)N,P-HCNFs的製備過程示意圖。(b)N,P-HCNFs斷裂表面的SEM圖像。(c)N,P-HCNFs的TEM圖像

圖4.(a)Co@MCM的合成過程示意圖。(b)Co@MCM的FESEM圖片。(c-d)Co@MCM的TEM圖像

圖5.(a)通過靜電紡絲Zn/Co-ZIFs/PAN納米纖維製備Zn/Co-N@PCNFs的示意圖和模擬分子結構圖。(b)Zn/Co-N@PCNFs-800在0.1M N2飽和和O2飽和的KOH中的CV曲線,掃描速率為50 mV s-1。(c)Zn/Co-N@PCNFs-800和20wt%Pt/C在0.1M O2飽和KOH電解質中的LSV曲線,掃描速率為10 mV s-1和轉速為1600rpm。(d)相對於RHE,在0.7V下,Zn/Co-N@PCNFs-800和20wt%Pt/C在0.1M O2飽和KOH水溶液中的計時安培響應。(e)Zn/Co-N@PCNFs-800和20wt%Pt/C對甲醇的耐久性測試。箭頭表示已加入1mL甲醇

圖6.(a)FeNi/N-CPCF膜的形態示意圖。(b)不同催化劑在0.1M KOH電解質中的LSV曲線,掃描速率為5 mV s-1,並經過IR校正。(c)從相應的LSV曲線獲得的Tafel圖。(d)CV掃描2000個循環前後FeNi/N-CPCF-950的OER極化曲線

圖7.(a)在0.5M H2SO4(pH0)中的極化曲線。(b)相應的Tafel圖。(c)Ni2P@NPCNFs在20至200 mV s-1不同速率下的循環伏安圖(插圖:在0.45V下的電容電流(y軸,Δj0.45V(mA cm-2);x軸,掃描速率(mV s-1)。(d)在進行CV掃描3000次循環之前和之後Ni2P@NPCNFs的極化曲線(插圖:在3000次循環之前和之後的相應TEM圖像)。(e)製備的Ni2P@NPCNFs的TEM圖像。(f)在Ni2P@NPCNFs上增強HER過程的圖解

圖8.(a)NSHCF的合成。(b)以NSHCF900為陰極,在CO2飽和(—)和N2飽和(---)的0.1M KHCO3溶液中的LSV曲線。(c)使用NSHCF900作為陰極的CO和H2的法拉第效率。(d)在CO2飽和的0.1M KHCO3溶液中,利用不同陰極在-0.3至-1.1VRHE電位範圍內生成CO的法拉第效率。(e)在-0.7VRHE下進行的長期測試

相關焦點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Carbon:通過花菜葉子衍生的氮摻雜活性炭的Ni / NiO用於電催化劑
    本文要點:通過一步熱解從廢菜花葉中摻入N摻雜活性炭的Ni / NiO。Ni / NiO納米顆粒和N摻雜的碳協同作用可提供有效的活性位點和電荷轉移。鹼性介質中用於OER和HER的高性能雙功能電催化劑。優異的陽極/陰極倍率能力和用於水分解的電解槽的穩定性。
  • AEM綜述:2D催化劑用於光/電催化人工氮還原制氨
    有鑑於此,深圳大學米宏偉研究員首次對用於光催化和電催化N2RR的2D催化劑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N2RR電催化劑的表面形貌、電子結構和有效活性中心是影響電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通過構建二維納米結構可以提高其N2RR性能。
  • 江蘇大學:生物質氮摻雜碳氣凝膠在電催化和超級電容器中的應用
    圖1、碳氣凝膠的發展 在本文中,我們旨在從兩個方面討論生物質衍生的N摻雜碳氣凝膠在電催化和超電容中的應用:(1)雜原子摻雜的無金屬生物質衍生的N摻雜碳氣凝膠用於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2)用於電解/超級電容器的金屬摻雜(單原子,碳化物,氧化物,硫族化物等)的生物質來源的N摻雜碳氣凝膠。最後,簡要介紹了生物質衍生的碳氣凝膠的現有挑戰和前景。小結與展望 生物質衍生的碳氣凝膠(碳氣凝膠)是世界上最輕的材料之一。
  • 綜述: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的氧還原性能研究進展
    傳統碳纖維(CNFs)普遍存在催化活性不足的問題。為了提高其電催化活性,人們開發了各種策略,包括雜原子摻雜、蝕刻和獨特的結構設計。特別是,雜原子摻雜可以調節碳納米材料的表面極性和缺陷、改變電荷分布和電子性質。其中,N摻雜碳材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是因為具有較高表面官能團、邊緣懸空鍵和缺陷位點,尤其是在邊緣效應距離內的碳納米結構與N結合可能更活躍。
  • 綜述:MOFs材料如何助力電紡納米纖維改善性能?
    當ZIF -67/PAN用於汙染物的催化降解時,ZIF/PAN的高比表面積可以促進活性位點與汙染物的有效接觸。該同軸電紡絲方法使ZIFs納米粒子能夠均勻地負載在電紡絲纖維上。      中科大俞書宏教授團隊[4]通過靜電紡絲和水熱法製備了具有分層結構的PCNF@MoS2纖維,其中,MoS2納米片垂直組裝在PCNFs表面。PCNF@MoS2的合成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電紡聚丙烯腈(PAN)和富氮ZIF-8 NPs (ZIFs)製備了高縱橫比的納米纖維(ES-PAN@ZIFs)。
  • 南開大學AEM綜述:多功能過渡金屬磷化物在能源電催化中的應用
    日益豐富的的合成手段豐富了磷化物化學,為調節金屬磷化物結構與性能的改性策略提供了手段依託,同時改性後催化劑能夠有效用於全水分解,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二氧化碳電還原,有機分子電氧化等方面。圖1. 過渡金屬磷化物的合成方法,改性策略以及能源相關電催化應用。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舊瓶裝新酒」—電紡絲製備分級多孔納米網絡纖維燃料電池催化劑
    武剛團隊AM:「舊瓶裝新酒」——電紡絲製備分級多孔納米網絡纖維燃料電池催化劑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以可再生氫氣為燃料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能量轉換設備,兼具高能量密度、高能源轉化效率以及零排放等優點。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背景近年來,納米碳基材料有望替代傳統的非金屬材料、直接作為氧還原(ORR)電催化劑應用於能量轉換器件中,因此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團隊通過電鍍銀和注入熔融鋰製備了一種珊瑚狀銀塗層碳纖維複合鋰負極(CF/Ag-Li)。由於Ag的親鋰性質,熔融的Li可以注入碳纖維框架中。CF/Ag-Li|Li對稱電池在10.0mA/cm2循環160次保持10.0mAh/cm2的容量。
  • 碳纖維表面生長SnO2納米花:高性能鋰電/鈉電負極材料
    然而和其他氧化物電極材料一樣,SnO2在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和粉化問題是制約其電化學性能及循環穩定性的瓶頸問題之一。湖南大學馬建民老師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氮摻雜碳纖維表面生長SnO2納米簇的複合結構(NC@SnO2),其中碳纖維起到負載SnO2納米簇、抑制SnO2團聚以及高效電子傳輸網絡三方面作用。
  • 高導電、高質量氮摻雜垂直取向石墨烯薄膜用於多功能電極相關應用
    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鎳基化合物被認為是陽極材料最具成本效益的電催化材料,因為它們能夠提供接近貴金屬(RuO2和IrO2)商業催化電極的OER活性。為進一步增強其OER活性,採用氮摻雜炭等載體材料可以調控鎳基化合物界面的電子結構,從而增強其催化性能。因此,為提升活性粒子與載體間的耦合作用,加快電子轉移,改善催化界面反應活性,如何增大兩者界面的接觸面積並提高界面間相互作用是一個重要且富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9級博士生王小珊為第一作者,新能源學院吳明鉑教授和化學工程學院寧匯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氮摻雜碳基納米材料作為廉價非金屬CO2RR催化劑備受關注,但因其結構複雜,難以精確控制,導致對其催化活性位點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爭議,催化性能也亟待大幅提升。利用結構明確的小分子作為模型催化劑是明晰其催化機制的有效手段,但小分子自身的催化活性低,實驗誤差大,難以給出可信結果。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Operando X射線吸收光譜顯示活性位點是與氮摻雜碳載體上的吡咯氮(N)原子所配位的離散Fe3+離子,在電催化過程中仍能保持+3氧化態。電化學數據表明,Fe3+位點比常規的Fe2+位點具有更快的CO2吸附和較弱的CO吸附能力,從而具有優越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