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2020-12-04 Carbontech

近年來,石墨烯憑藉其優越的性能和在高性能電子、透明電極、超級電容器、儲能和轉換中的各種應用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為了避免在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金屬表面上製備石墨烯之後的轉移工藝,有不少研究已實現在功能絕緣基板上直接合成石墨烯。例如低成本、高透明的玻璃材料,可成為直接製造基於石墨烯電子產品的理想平臺。然而,在低溫(約600°C)下沉積在無催化絕緣基板上的石墨烯通常具有高缺陷密度、較差的結晶質量和導電性。因此,開發能與低成本玻璃基板兼容,同時能保持石墨烯高晶體質量的石墨烯低溫生長策略非常重要

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和張豔鋒研究員團隊通過使用射頻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rf-PECVD),在高硼矽玻璃襯底上生長了高質量的垂直取向石墨烯(VG)薄膜。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該研究以題為「Highly Conductive Nitrogen-Doped Vertically Oriented Graphene toward Versatile Electrode-Related Applications」的論文發表在《ACS NANO》上。

【氮摻雜VG薄膜的製備】

作者通過使用rf-PECVD法在玻璃基板上製備了氮摻雜的VG薄膜(圖1a)。甲烷和乙腈分子首先通過射頻輝光放電分解為幾種碳和氮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由於離子轟擊能吸附到玻璃基板上的懸鍵和裂紋上。通過延長生長時間,活性物質在水平層上遷移並形成小的石墨烯納米片。然後,由於垂直電場和內部應力效應,石墨烯納米片在整個玻璃表面上垂直生長。為了面向應用,作者還通過該方法獲得了30英寸規模的石墨烯玻璃樣品(圖1e),其展現出良好的透明度。因此,利用rf-PECVD開發的氮摻雜VG薄膜的生長策略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工業規模,有利於實際應用。

圖1高硼矽玻璃上大規模均勻氮摻雜VG薄膜的合成

【基於氮摻雜VG膜的智能窗戶】

作者在高硼矽酸鹽玻璃上使用氮摻雜VG膜製成了可開關窗戶(圖2a)。將一層液晶材料(PDLC)夾在兩層VG玻璃複合物中間,通過施加適當的電場,液晶分子可以從未對準狀態切換到對準狀態,從而使得窗口從不透明變為透明。圖2b為一張由6mm×10cm的可開關窗戶玻璃樣品(透射率88%;薄層電阻2.3kΩ·sq-1)。作者通過將施加的電壓從0 V切換到30 V,窗戶立即從散射狀態(在550 nm處透射率約為1%)轉變為透明狀態(在550 nm處透射率約為70%)(圖2c)。因此,由於具備低薄層電阻、高透明度、高對比度和良好的耐久性等特性,氮摻雜的VG玻璃複合材料有望用作可開關智能窗戶中的透明電極

圖2基於氮摻雜VG膜的智能窗戶

【氮摻雜VG膜的電催化應用】

該研究中的高質量氮摻雜VG納米片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以及許多活性催化位點(N原子、邊緣等),可增強其氫釋放反應(HER)活性(圖3a)。作者將一系列具有不同氮摻雜濃度的VG膜直接生長在玻璃碳電極上作為電催化劑。摻氮的VG膜在HER中比其他摻氮的石墨烯材料表現出更高的電催化活性。在2000 次CV循環之後,電催化電流密度相對於初始狀態幾乎保持不變(圖3f)。這種氮摻雜的VG薄膜比未摻雜的VG薄膜具有更高的HER性能,甚至能與那些摻雜金屬原子的石墨烯的HER性能相當,有望被用於HER的電催化應用

圖3 氮摻雜VG膜在HER中的電催化性能

總結:作者通過rf-PECVD方法,分別使用乙腈和甲烷作為氮源和碳前體,在玻璃基板上獲得了均勻氮摻雜的VG膜。其導電率可以與玻璃上高溫生長的石墨烯相媲美,可作為智能窗戶中的理想電極材料,也能被用於HER的電催化應用。這項工作對於高導電的氮摻雜VG薄膜的大面積製備,及其在光電設備、智能窗戶和能源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5662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高導電、高質量氮摻雜垂直取向石墨烯薄膜用於多功能電極相關應用
    1成果簡介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在高硼矽玻璃襯底上生長了高質量的垂直取向石墨烯(VG)薄膜。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中科院化學所《ACS Nano》:兼具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的柔性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工作亮點】針對納米碳材料在複合材料中形成隨機網絡結構,製備同時具有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的納米複合材料的難題,近日中科院化學所馬永梅研究、鄭鯤博士研究團隊,而且有效地阻斷了面外方向的導電和導熱路徑,從而實現了複合材料集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於一體的高性能化,同時複合材料顯示出高的柔韌性和拉伸強度(由40 MPa提高到110 MPa)。
  • ACS Nano:單晶金屬薄膜和高質量石墨烯的集成晶圓級生長
    在商業化的多晶Cu箔和c面藍寶石晶圓之間採用三明治結構,並顯示出在有限的間隙中近距離的真空升華可以得到高生長速率的Cu(111)外延單晶薄膜。這種布置可實現晶圓級規模製備,並抑制了反應器被Cu汙染。通過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測量,新製備的Cu薄膜具有高純度。通過引入氫氣和氣態碳前驅體,將初始金屬化與隨後的石墨烯生長無縫連接,從而消除了由於襯底轉移和常見的冗長催化劑預處理造成的汙染。
  • 熱管理前沿科學: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的柔性石墨烯複合材料
    研究團隊以平整形態的石墨烯為功能填料,採用層層刮塗法(LBL scraping method)製備了石墨烯@萘磺酸鹽(NS)/聚乙烯醇(GN/PVA)柔性納米複合材料,NS充當連接石墨烯(π-π相互作用)和PVA(氫鍵)鍵橋的作用,得到的薄膜中石墨烯具有高度有序的層次結構和平整的形貌,該結構不僅在面內建立了良好的導電和導熱網絡,而且有效地阻斷了面外方向的導電和導熱路徑,從而實現了複合材料集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於一體的高性能化
  • ...Nano》:兼具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的柔性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為滿足特定的技術要求,在很多應用場合需要具備高度各向異性的高導熱和導電柔性材料,高導熱性作為散熱器件可以大幅度降低器件內部或表面溫度,進而高效、經濟地利用熱量,同時各向異性導電性可消除特定方向上的靜電,為安全提供保障。目前,開發高各向異性的導熱和導電柔性聚合物材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 《ACS Nano》:不止增強,納米纖維素在聚合物中的可控排列還能表現...
    CNF具有諸多優點:量大,可再生,可降解,可生物相容,密度低,長徑比高,超親水,結晶度高,含有豐富的表面基團,透明性高,熱膨脹係數低,熱穩定性好,良好的流變性和模量高。正因為如此,CNF在生物醫學、紡織品、傳感器、能源、催化劑、食品、電子和水處理領域應用廣泛。  由於密度低、模量高,CNF在聚合物中可以替代傳統的增強材料(如玻璃纖維),製備出輕質高強的納米複合材料。
  • 《Science》之後,觀察了一下形貌,再發一篇《ACS Nano》|「白菜價石墨烯」又有新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火過程中,沒有觀察到石墨有明顯的取向變化,即使在高溫(125 ns,3500 K)下的長時間熱退火也不會顯示出焦耳熱閃蒸形成渦輪狀石墨烯的結構,只觀察到褶皺狀的石墨烯。從這些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材料經過簡單熱退火趨向於形成褶皺石墨烯。同時,電流及其取向可以指導渦輪狀閃蒸石墨烯的形成。在施加電壓時,電流將沿著電阻最小的路徑傳導,從而為導電區域提供最大的熱量。
  • 專業視角,劉忠範院士這樣談論石墨烯產業的發展
    劉忠範院士: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石墨烯產業劉忠範,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中組部「萬人計劃」傑出人才,北京大學納米化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低維材料與納米器件、分子自組裝以及電化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等獎勵。
  • 劉忠範院士:「重大突破」是「熬」出來的
    在日前舉辦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表示。石墨烯是典型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之一,但如果從2004年10月發表在《科學》上的第一篇熱點文章算起,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歷史只有16年。
  • Kevlar納米纖維和MXene再登《ACS Nano》:陝科大張美雲團隊:高回彈...
    但是,目前的壓力傳感器還存在力學強度低、靈敏度不高、耐溫性能差的問題。未解決這一問題,陝西科技大學張美雲教授團隊將力學強度優異的Kevlar納米纖維(ANFs)和導電性高的MXene納米片結合製備出高回彈性、耐高溫、靈敏度高的複合氣凝膠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感知形變量為2-80%的壓縮應變,極高的靈敏度(能夠感知100 Pa的壓力)和循環穩定性(1000次)。
  • 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ACS Nano》: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
    「定構」的策略實現了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可控熱管理,通過誘導相變材料(PCMs)內部導熱網絡的多向取向,賦予了傳統PCMs「快速」、「均勻」、「可控」的傳熱特點,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太陽光源源不斷地轉換成熱能和電能。
  • ACS Nano:美國Xiuling Li教授在金屬輔助化學蝕刻研究領域的進展
    同時,β-Ga2O3是一種寬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單晶塊基片和可控n型摻雜濃度,在整個範圍內小於1014且大於1020 cm-3。然而,已發表的β-Ga2O3電晶體仍然存在電流密度低的問題。與此同時,β-Ga2O3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反應離子刻蝕(ICP-RIE)的蝕刻質量仍然有限且需要高蝕刻溫度(150 ℃),表面會遭受高能離子誘導損傷。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doi/10.1021/acsnano.0c03665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首先利用MoO₃和V₂O5之間的固相反應製備出了Mo6V9040r,作為釩(V)摻雜MoS₂的前驅體;然後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批量合成雙層V摻雜MoS₂樣品。通過低壓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和拉曼等表徵手段證實了V原子通過隨機取代Mo原子位成功實現對MoS₂的摻雜,且發現上下層材料之間存在一個摻雜濃度差。
  • 浙大微納電子學院科研團隊ACS Nano發文——近紅外光偏振探測儀:超構表面助力儀器小型化和片上化
    光的偏振態表徵了光在垂直於傳播方向的平面上的電場振蕩。圖片來源:電影《頭號玩家》目前,大部分的商用偏振探測儀通常體積龐大,然而對於民用的電子儀器而言,小型化、便捷化、高集成度研究團隊利用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幾何手性和排布取向的區別使得其對光的圓偏振信息和線偏振信息分別實現提取。
  • 西安交大《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氮摻雜分層多孔碳促進...
    1 成果簡介 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比例,有機摻雜分子具有豐度高,多電子反應和結構多樣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化學儲能器件。然而,由於其固有的低電導率和高溶解度,它們存在循環穩定性差和低速率性能等問題。同時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是很有挑戰性的。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近日,中南大學的張佳峰教授及其團隊基於能帶理論,對於活性物質與炭材料之間的分層誘導結構進行了深入探索,證明金屬與炭之間的鍵對材料良好儲鈉性能的關鍵作用。相關論文以題為「Enhancing the Rapid Na+-Storage Performance via Electron/Ion Bridges through GeS2/Graphene Heterojunction」在 ACS nano上發表。
  • ...黃維院士團隊《ACS Nano》:用刮下來的魚鱗做柔性電致發光器件!
    並且其能量轉換效率非常高,產生的熱量也少得多,使得其有望集成到可穿戴電子設備(如電子皮膚)中。為了實現可穿戴電子設備需求,柔性ACEL器件的製備需要開發柔性、透明的基底,並與發光材料集成。目前大多數電致發光器件和電子顯示屏使用表面光滑、光學透明度高的塑料作為柔性襯底。但隨著塑料的廣泛使用,大量塑料垃圾的填埋和焚燒,造成地下水和空氣的嚴重汙染,極大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
  • 國科大張鳳嬌/UIUC刁瑩《AM》:共軛聚合物堆積取向調控的主體-摻雜...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刁瑩研究小組結合界面工程誘導的溶液加工技術詳細探究了聚合物DPP-BTz共軛骨架堆積取向對表面摻雜的薄膜電學性能的影響,揭示了分子組裝結構對化學摻雜的影響,為有機電子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 天津大學《ACS Sustainable Chem. Eng》:簡易合成高性能氮摻雜...
    1 成果簡介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彭文朝副教授團隊在《ACS Sustainable Chem.Eng》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Synthesis of High-Performance Nitrogen-Dop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r Catalytic Oxidatio」的論文,研究使用硝酸鈉(NaNO3)作為模板,聚丙烯醯胺作為氮和碳的前體,製備具有超高比表面積(SSA)的氮摻雜的多孔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