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ACS Nano》: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

2020-12-01 網易新聞

2020-11-11 19:41:54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日前,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定構」的策略實現了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可控熱管理,通過誘導相變材料(PCMs)內部導熱網絡的多向取向,賦予了傳統PCMs「快速」、「均勻」、「可控」的傳熱特點,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太陽光源源不斷地轉換成熱能和電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材料領域優秀期刊ACS Nano上。

  

  圖1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概念和器件示意圖

  熱電技術可以將太陽光的熱能通過熱電效應轉化成電能,被認為是俘獲/存儲/利用清潔太陽能的一種重要技術。特別地,將熱電技術以聚光的形式集成到相變儲能材料上,而不是直接將入射的太陽光設置在熱電裝置上,具有諸多的優點(圖1):(1)利用PCMs巨大的相變潛熱,可以持續不斷地為電子器件提供電能,而不會受到天氣變化/光照強度浮動的影響;(2)聚光技術的受熱面積小,減小了與外界環境的換熱面積,有利於充分利用太陽能並有效降低熱損失。然而,這種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挑戰則是:聚光處熱源處的熱量發生聚集,無法有效地傳導至PCMs整體,被完善地吸收和存儲。這一問題的本質是PCMs的導熱係數低、傳熱路徑不可控,導致PCMs傳熱路徑短、傳熱速度慢、傳熱不均勻。

  

  圖2聚光相變材料聲子導熱結構的「定構」過程。

  針對上述問題,在本文中,我們從冰晶生長熱力學和動力學出發,可控誘導氮化硼三維骨架的「overlapped interconnection」和「radial orientation」(圖2),解決了過去導熱材料面內方向和垂直方向導熱係數無法同時提升的難題,同時賦予了PCMs材料「定構傳熱」的效果:如圖3,聚光處的熱量可通過定構的氮化硼聲子網絡定向、可控地傳遞到整個PCMs,具有快速、均勻、可控的傳熱特點,從而能夠將入射的太陽光產生的熱量充分地被PCMs吸收和轉化。我們在2020年的冬天(2月24日),在我國光照強度比較低的一個城市(四川綿陽)開展了實地的光-熱-電轉換實驗,在沒有較強光照的條件下,這種聚光相變儲熱器件就能產生40 W/m2的電能,遠遠超出了同類型的相變儲熱文獻報導的效果。

  

  圖3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可控傳熱效果與光-熱-電轉換。

  當然,我們也認為這種技術目前仍不是特別成熟,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受限於較低的導熱係數,傳熱路徑無法達到「米」的水平,器件無法被進一步放大;(2)整個器件在設計的過程中,諸多環節造成的熱損失仍然較大;(3)材料的製備無法規模化,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因此,這個體系的研究工作我們也正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我們相信,這種聚光相變儲熱技術,還是有望為高效利用清潔太陽能、緩解能源/環境等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發。

  四川大學傅強教授課題組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高分子定構加工」的研究工作,吳凱副研究員長期圍繞高導熱材料的定構方法學(Compos. Sci. Technol.2016 130 28;Compos. Sci. Technol.2016 134 191;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7 9 7637;Compos. Sci. Technol.2017 151 193;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7 9 30035;J. Mater. Chem. A2018 6 11863;J. Mater. Chem. A2019 7 7664;)、熱能的存儲/轉換/利用(Adv. Mater.2020 32 1906939;ACS Nano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6680;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9 11 40685;Chem. Eng. J.2020 394 124929;Green Chem.2020 22 4121;)、以及可控熱傳導和先進熱管理開展了一些研究,希望以「定構加工」的思路為解決高分子材料的熱管理問題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關成果以「A Multidirectionally Thermoconductive Phase Change Material Enables High and Durable Electricity via Real-Environment SolarThermalElectric Conversion」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6680)上。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的科研助理(碩士畢業生)劉丁堯雷楚昕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的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No. 51573102 和No. 5142106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No. 51721091)、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對本工作的支持!

  原文連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0c06680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界聚焦紐恩泰相變儲熱技術
    2011年9月15日,美國科學界著名相變專家、熱傳導權威專家SaidAl-Hallaj及YoramShabtay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國際銅業協會的偕同下,造訪紐恩泰空氣能企業進行相變及熱泵相關科研技術的學術學習與科研交流。
  • 美國Verdicorp推低成本膠囊式相變儲熱系統
    除了目前常見的熔鹽儲熱技術,更多新型的低成本儲熱系統方案被提出並開始逐步推向實驗和示範驗證。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發的膠囊式相變儲熱系統就是一種獨特的新型儲熱解決方案。據稱,採用該技術可以大大削減儲熱成本。記者為此採訪了Verdicorp中國區代表北京百富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佟光華。佟光華表示,該儲熱技術採用膠囊式包裝熔鹽以實現相變儲熱。
  • 吳勁松等ACS Nano:LiCoO2正極中的高壓循環誘導的熱脆弱性:氧空位遷移驅動的陽離子損失和氧釋放
    氧氣釋放主要是因為從層狀結構到包含較少晶格氧的尖晶石和巖鹽結構的相變。有鑑於此,武漢理工大學吳勁松教授,Congli Sun,上海大學趙康寧報導了通過氧空位促進陽離子遷移和還原,發現了LiCoO2中不同的降解途徑。該過程留下了配位不足的O,這會導致氧氣釋放,而大多數缺陷區域的結構完整性得以保留。
  • 白鋒教授課題組在Nano Letters及ACS Nano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
    該成果 「Self-Assembled One-Dimensional Porphyrin Nanostructure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no Letters上(Nano Letters 2018,18,560-566),河南大學為第一單位,碩士生張娜與青年教師王亮為共同第一作者,白鋒教授與美國Sandia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有鑑於此,中南大學吳飛翔教授和雷永鵬教授等人,綜述了用於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電池的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進展。DOI: 10.1021/acsnano.0c08652https://doi.org/10.1021/acsnano.0c08652催化技術交流微信群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
  • 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ACS Nano:MXene-磷烯納米異質結助力Na+存儲
    【背景介紹】近年來鈉離子電池(SIBs)作為鋰離子電池的理想替代品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鈉離子相較於鋰離子具有更大的離子半徑,這導致鈉離子在電極材料中的遷移受限以及鈉嵌入後電極材料更大的體積膨脹。因此針對鈉離子存儲的新型電極材料亟待開發。
  • 《ACS Nano》: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
    為實現氣凝膠材料的輕薄化設計,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學同研究員團隊和海南大學廖建和教授團隊合作,尋找到一種可切割、可壓縮的氣凝膠前驅體,進而發展出一種簡易的氣凝膠輕薄化設計方法氣凝膠及其相變複合材料具有以下熱控管理潛能:1)氣凝膠薄膜具有低導熱率、輕薄等特徵,可實現限域空間內熱量的隔絕;2)氣凝膠相變複合薄膜能夠在溫度變化的環境中,可逆的吸收或釋放熱量,並維持自身溫度相對恆定,實現對熱能的限域與調製。
  • ACS Nano:單原子,雙功能:構效關係與反應途徑
    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Greta R. Patzke報導了利用SACs來解決基本的催化挑戰,即獲得具有精準結構的金屬活性位點,以闡明其與配位原子的相互作用,這些配位原子定義了它們的催化性能。Wenchao Wan, et al, Bifunctional Single Atom Electrocatalysts: Coordination-Performance Correlations and Reaction Pathways, ACS Nano, 2020DOI:10.1021/acsnano
  • 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關於壓電光電子學與鐵電極化...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by Coupling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and Ferroelectricity」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 https://pubs.acs.org
  •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 | 師說新語·網絡公開課第一期:傅強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 | 師說新語·網絡公開課第一期:傅強教授《全球化的原罪》 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 2020-11-09 10:50 播放次數:13499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球經濟陷入停擺,各國當局經濟提振政策也已無所不用其極,未來的復甦道阻且長
  • 過程工程所在高溫金屬基相變儲熱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儲熱技術成為工業餘熱大規模回收利用和太陽能熱利用的關鍵。相變儲熱具有儲熱密度高、相變溫度恆定、相變前後體積變化小等優點,是非常有應用前景的儲熱材料。目前工業餘熱回收和太陽能聚光式熱發電都迫切需要開發800℃以上的高溫相變材料。
  • 太陽能熱儲存技術研究
    現在國內外研究太陽能的儲存方法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將太陽能直接儲存,即太陽能熱儲存,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顯熱儲存、相變儲存和化學反應儲存;第二類是把太陽能先轉換成其他能量形式,然後再儲存,如先轉變為電能和機械能。本文旨在對太陽能熱儲存技術的現狀進行調研,以期促進太陽能熱儲存技術的進一步研究與發展。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針對上述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梁世軍副研究員、繆峰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利用替位摻雜策略介導層間化學鍵從而實現對雙層MoS₂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該工作有望為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
  • ​香港中文大學邊黎明教授團隊《ACS Nano》:仿生雙配體單鏈高分子納米凝膠協同調控幹細胞行為與分化
    在本研究中,作者將兩種調控配體修飾於同一仿生單鏈高分子納米膠中,通過動態調控單鏈納米膠的構象變化,進一步證明了非經典細胞通路的激活可以進一步與傳統的細胞通路的激活相結合,實現對人骨髓間中質幹細胞行為與分化與動態協同調控。這一基於仿生單鏈納米凝膠的材料設計方法,未來有望應用於更多不同的配體體系,來研究多種配體共同作用下的細胞行為。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近日,中南大學的張佳峰教授及其團隊基於能帶理論,對於活性物質與炭材料之間的分層誘導結構進行了深入探索,證明金屬與炭之間的鍵對材料良好儲鈉性能的關鍵作用。相關論文以題為「Enhancing the Rapid Na+-Storage Performance via Electron/Ion Bridges through GeS2/Graphene Heterojunction」在 ACS nano上發表。
  • 深圳先進院-趙曉麗及合作者︱ACS Nano:形狀記憶多通道神經修復導管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中心趙曉麗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範存義教授團隊合作
  • 《ACS Nano》奧胡斯大學PVA物理膠遠程觸發液化
    【科研摘要】最近,奧胡斯大學Morten T. Jarlstad Olesen教授團隊設計了響應內部局部加熱(由近紅外光作為外部刺激介導)來觸發水凝膠生物材料的液化。使用金納米顆粒或有機光熱染料作為生熱劑,將這種適應性行為設計到基於聚乙烯醇的隨時可用的物理水凝膠中。在雷射照射下,工程生物材料會在幾秒鐘內發生液化。
  • 柯博文副研究員獲「四川大學青年科技人才獎」
    麻醉手術中心和轉化神經科學中心柯博文副研究員獲「四川大學青年科技人才獎」近日,四川大學公布了2017年「四川大學青年科技人才獎」獲獎人選名單,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和轉化神經科學中心柯博文教授成功入選。柯博文副研究員近年來圍繞臨床應用的重大需求,充分發揮麻醉手術中心臨床優勢,綜合麻醉學、臨床醫學、藥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以原始創新為內在驅動,在圍術期轉化醫學創新方面開展了系統的探索性工作,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研究體系:開發全世界第一個一氧化碳藥物用於器官保護治療,聚焦臨床需求進行麻醉創新藥物的開發,發展分子探針實現手術導航和重大疾病的生物可視化。
  • 中國醫學科學院王偉偉團隊《ACS Nano》:可吸收聚合物抗菌水凝膠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王偉偉副研究員,阜外醫院潘湘斌主任醫師和南開大學孔德領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劉文帥為第一作者。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3855 免責聲明: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分享,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
  • 北理工陳文星副研究員在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界面調控方面獲系列進展
    Lett., 2020, 10.1021/acs.nanolett.0c01925. 北理工為第一單位)。圖3 可用於ORR和OER雙功能催化的Mn-N2C2界面結構的原位研究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