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單原子,雙功能:構效關係與反應途徑

2021-02-21 催化計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催化研究中理想的模型體系。

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Greta R. Patzke報導了利用SACs來解決基本的催化挑戰,即獲得具有精準結構的金屬活性位點,以闡明其與配位原子的相互作用,這些配位原子定義了它們的催化性能。

要點1.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基於金屬酞菁(MPcs,M=Ni,Co,Fe)的特定SACs在氧化石墨烯(GO)層上軟錨定的分子策略,以生成結構精準的模型靶,用於機理研究。

 

要點2. MPc通過與石墨烯片層的π-π共軛形成電子通道,提高了MPc-GO在析氧和還原反應中的性能。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由於Fe原子對O2物種具有較高的親和力,FePc-GO在該系列催化劑中具有優異的ORR活性。Operando X射線吸收光譜和密度泛函(DFT)研究表明,催化劑的OER性能分別與低電位區和高電位區的熱力學或動力學控制有關。

 

要點3.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金屬中心周圍連接N和C原子的參與為NiPc-GO和CoPc-GO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性OER活性位點。

 

該研究策略通過量身定製金屬活性位點和合適的配體環境,加深了人們對高性能SACs的配位-活性關係的理解,以及它們對不同工藝的優化。

 

Wenchao Wan, et al, Bifunctional Single Atom Electrocatalysts: Coordination-Performance Correlations and Reaction Pathways, ACS Nano, 2020

DOI:10.1021/acsnano.0c05088

https://dx.doi.org/10.1021/acsnano.0c05088

催化技術交流微信群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熱催化學術QQ群:256363607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

均相催化與酶催化QQ群:871976131

相關焦點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效率和明確的活性位點。它們已被用作電極組分,以增強氧化還原動力學並調節反應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器件性能。有鑑於此,中南大學吳飛翔教授和雷永鵬教授等人,綜述了用於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電池的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 ACS Nano:提高鋰硫電池多硫化物錨定和轉化率的雙調節策略
    有鑑於此,溫州大學楊植教授報導了修飾在石墨烯(Gh)表面的鐵酞菁(FePc)和八氟萘(OFN)雙調節體系(Gh/FePc+OFN)加速了多硫化鋰(LiPSs)的界面反應動力學。3)這種雙重調節體系促進了硫的平穩轉化反應,從而提高了電池性能。基於Gh/FePc+OFN的Li–S正極在0.2 C下具有1604 mAh g-1的超高初始容量,在超過1000 次循環下,1 C下每個周期的超低容量衰減率僅為0.055%。
  • ACS Nano | 單原子/單層二維材料:等離子體法製備二維模型電催化劑
    近年來,單原子作為一種高效催化劑,具有比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穩定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現有的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所得到的單原子往往負載在塊體或多層結構的載體上,這使得它們的化學環境和結構非常複雜,不利於機理研究。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0c02818 全文速覽與單原子催化劑(single atom catalysts)和金屬納米粒子(metal nanoparticle catalysts)催化劑相比,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後面簡稱SMCs)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故在諸多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及特定的選擇性
  • 殼聚糖衍生物清除細菌生物膜的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殼聚糖,生物膜,構效關係以細菌生物膜形式存在的細菌與浮遊細菌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細菌生物膜可以耐受高濃度抗生素。隨著耐藥細菌的不斷出現,本來就很難清除的細菌生物膜變得更難應付。一些新的抗菌策略諸如兩親性小分子、納米材料、生物材料以及植物提取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張磊團隊合作,報導了首例鈦氧團簇中的異構體現象,並通過超快動力學研究了兩個異構體在光電化學與光催化應用中的構效關係。相關工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崔屹/張千帆/蔣三平Nano Letters:單原子催化劑用於快速動力學、長...
    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的指導下,成功地合成大規模的單原子釩催化劑,該催化劑負載在石墨烯上,以實現高硫含量(硫含量為80 wt%)、快速動力學(3C倍率下比容量為645 mAh g–1)和長壽命的Li–S電池。單原子催化劑對正向反應(硫還原)和逆向反應(Li2S氧化)的動力學都有顯著的改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發現,其結果與理論計算相符。
  • Nano Letters:雙功能金納米粒子金屬增強螢光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靈敏簡單檢測
    在此,韓國西江大學Jeong-Woo Choi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增強螢光(MEF)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此傳感器使用雙功能金納米顆粒(AuNP),其通過單鏈DNA(ssDNA)和多肽連接到螢光團上,用於檢測蛋白水解酶。
  • 我國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氦舶科普——單原子催化(一):橫空出世的單原子催化是什麼樣的黑科技?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利用生物酶(酒麴)作為催化劑的催化反應。而「催化」這一概念直到1835年才由瑞典化學家Berzelies明確提出:由催化劑施加給反應體系的一種新式的能力。在這之後,德國化學家F.Wilhelm Ostwald對催化反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展並明確了催化概念。在近兩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催化劑的種類、催化方式以及催化效率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 【中國科學報】我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我國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多孔材料發展、製備與構效關係
    在本文詳細綜述了目前多孔碳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以及聚合物作為碳前驅體,其結構與多孔碳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最後,對多孔碳材料的未來發展方向做了進一步的展望。 圖1、功能化的微孔、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和應用
  • Nano Lett. | 雙功能金納米粒子對金屬的螢光增強作用,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高靈敏度和簡單檢測
    除了胰蛋白酶反應,還測試了許多功能化AuNP的情況,以了解使用這些雙功能AuNP的MEF現象。最後,由DNA和FITC組成的不含肽的雙功能AuNPs通過MEF現象顯示出最高的發射值。FITC分子的比較表明,誘導MEF的雙功能AuNPs的強度增加了約七倍。通過螢光強度從猝滅到MEF狀態的變化對caspase-3進行超敏檢測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該團隊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並於近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該研究團隊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教授劉曉剛合作,在前期獲得高螢光強度和光穩定性系列新型螢光染料的基礎上(J. Am. Chem. Soc.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谷猛團隊研究成果登上JACS封面電解水是儲存風能和太陽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析氧反應的4電子過程過於緩慢,極大影響了電解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商業的析氧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由於含有大量貴金屬,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應用。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在電化學反應中的諸多優勢,如活性位點均一、產物選擇性高、原子效率高等,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