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範院士:「重大突破」是「熬」出來的

2020-12-17 中國科學報

作者 |秦志偉

當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科研界如何集中攻關、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時,電子信息材料領域的「壓力」格外大。

「『重大突破』是『熬』出來的,絕不是簡單突擊出來的。」在日前舉辦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表示。

石墨烯是典型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之一,但如果從2004年10月發表在《科學》上的第一篇熱點文章算起,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歷史只有16年。

劉忠範及其研究團隊從事石墨烯研究已有12年,他形容自己的研究歷程為「從關注科研進展到醉心產業的心路旅程」。

在這段心路旅程中,劉忠範深刻體會到,和其他電子信息材料一樣,石墨烯領域也存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也是將來時。」

在劉忠範看來,如果不改變急功近利的科研行為、群眾運動式的攻關做法以及「物美價廉」的研究思維,石墨烯等高科技領域仍將不斷地產生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機制問題、文化問題。」劉忠範總結道。

劉忠範

不做「統計數字」上的強國

碳材料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石墨產業到炭黑/活性炭產業,再到金剛石產業、碳纖維產業,其家族是新興產業的搖籃。

下一個新興產業是什麼?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是石墨烯產業。

石墨烯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其優點廣為人知。劉忠範用四個之「最」總結石墨烯的優點:「最薄」——它只有一個原子層的厚度;「強度最大」——比鋼強韌200倍;「導電性最好」——是金屬銀的1.6倍;「導熱性最好」——是金屬銅的13倍。

由此,石墨烯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寵兒」。

2019年,劉忠範及其團隊歷時5個月,集中調研了全國的石墨烯產業,實地考察了近百家相關機構和企業。

「看到了中國石墨烯產業的希望,也看到了挑戰。」這是劉忠範集中調研的總體感受。

劉忠範所看到的希望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石墨烯基礎研究和產業大軍,已成為「統計數字」上的石墨烯強國,並呈遙遙領先之勢。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成立石墨烯產業園29個、石墨烯研究院54家、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8個、石墨烯聯盟12個,分布在全國21個省區市。

但他認為,僅實現「統計數字」上的石墨烯強國是不行的。

石墨烯材料是石墨烯產業的基石,決定著石墨烯產業的未來。

「缺少對材料源頭的足夠重視、大煉鋼鐵式的群眾運動造就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材料產能。」

劉忠範表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非常嚴重,缺少突破原創性和核心關鍵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把發明人的名字寫進歷史裡

劉忠範強調,石墨烯材料質量的提升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歷史只有16年的時間,我們不能過於急躁。」

談及該如何做,劉忠範比較欣賞日本東麗公司的做法。

1971年,該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實現碳纖維量產,投入超過1400億日元從事研發,但一直虧損。

直到2003年,該公司籤訂波音787合同後,情況才有所好轉;2011年,東麗公司發展進入穩定盈利期。從研發到穩定盈利,東麗公司耗時40年。

值得一提的是,東麗公司將碳纖維研發中每個階段的貢獻者製作成一張圖譜。

「把發明人的名字寫到材料上、寫進歷史裡。」

劉忠範非常欣賞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滋養了工匠精神,即追求極致、不屈不撓。

在劉忠範看來,新材料研發恰恰需要這種精神。

「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就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他同時強調,不能一味搞基礎研究,漫無邊際、沒有針對性的基礎研究很難帶來材料製備上的真正突破。

2008年,劉忠範所在的北京大學團隊走進石墨烯的世界,並在2009年啟動石墨烯薄膜的化學氣相沉積成長方法研究。

用劉忠範的話說,前五年他們都在從事基礎研究,發表了許多高質量文章。

因種種原因,劉忠範下定決心開展產業化。

但他發現,僅靠大學實驗室很難開展產業化。

於是,在劉忠範等行業專家的倡導下,相關工程中心、企業聯合實驗室等機構相繼成立。

「從關注科研進展到醉心產業化」,劉忠範感慨頗多,其中之一就是,基礎研究所具有的發散思維,和產業化的思路完全不是一回事。

今年11月,劉忠範團隊在ACS Nano發表展望文章,繪出了CVD石墨烯薄膜生產技術路線圖,明確指出了單層催化生長、多層催化生長以及直接無轉移生長等三大技術路線。

「在這一領域,我們在國際上是領頭羊。」從實驗室樣品到規模化產品,劉忠範用「跨越」兩個字來形容。他表示,「沒有規模化製備上的突破,就不可能有成熟的石墨烯產業」。

「基礎決定實力,工藝決定質量,裝備決定勝負。」劉忠範總結道。

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同乘一條船

劉忠範根據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判斷,石墨烯產業炒作期已過,市場漸趨冷靜。

2018年10月25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以下簡稱BGI)揭牌成立,這是劉忠範團隊開展產業化的關鍵一步。

有人認為劉忠範是把在北京大學的研究成果拿到該研究院進行轉化。

「這是誤解。」他表示,他們正致力於探索建立新型研發機構。

劉忠範介紹,BGI瞄準石墨烯產業,就是要打造核心競爭力,包括引領全球的石墨烯材料及其製造裝備、原創性的石墨烯應用產品與核心技術、定製化的技術研發服務和理想的創新創業平臺。

其中,劉忠範把定製化的技術研發服務稱為「研發代工」,這也是BGI的特色。

所謂「研發代工」新模式,是針對企業的研發需求,在BGI成立研發代工中心,開展一對一的研發服務。

他進一步解釋道,不同於項目制的「一對多」,這種新模式屬於「一對一」。

「通過全過程利益捆綁,長期穩定地服務於企業的高技術研發,共同打造品牌產品。」

在劉忠範看來,這種模式可以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同乘一條船。

截至目前,BGI在全國已成立多個研發代工中心,效果也正在顯現,如石墨烯航空輪胎已經在路上試驗。

劉忠範希望石墨烯的應用領域不僅僅在新能源、防腐材料和大健康「三大件」上,還應有一批「殺手鐧級」技術,包括下一代變革性光纖技術、石墨烯烯基第三代半導體照明技術、新一代電池集流體、石墨烯烯蠶絲纖維等。

以石墨烯烯蠶絲纖維為例,劉忠範團隊研究發現,通過讓蠶寶寶吃石墨烯,吐出來的蠶絲可增強30%、韌性增強50%以上,「目前已經實現了小規模的生產」。

劉忠範表示,他們打造以BGI為核心的千億級石墨烯產業網絡,走出北京、走向全國是關鍵。「目前BGI已在福建、寧夏等地成立分中心或分院。」

打造核心競爭力和通過「研發代工」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已經成為BGI發展的「雙輪」。

前不久,《科學》雜誌發表文章介紹了BGI這種「雙輪驅動」模式。

文章指出,「雙輪驅動」模式既布局現在,同時也布局未來,這是高科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發代工」模式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不僅展示知識的力量,也將展示出知識的財富價值,讓科學家們既有成就感,又有獲得感。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3版 信息技術)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相關焦點

  • 專業視角,劉忠範院士這樣談論石墨烯產業的發展
    在今年的北大「雲端」畢業典禮上,劉忠範院士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題演講時表示:我是從事石墨烯新材料研究的,也在進行著一個大膽的實踐。我創建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正帶領數百名「石墨烯人」努力拼搏著,希望能夠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探索上有所突破,解決我國高科技產業面臨的諸多「卡脖子」問題以及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4日,在煤高效轉化新過程成果展示會議中,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如是表示。  近日,包信和領導的科研團隊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沿襲的費託路線,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該研究成果將於美國時間3月4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程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
  • 劉忠範院士團隊:高安全、全柔性石墨烯改性鋰離子電池
    柔性鋰離子電池(LIB)的安全性受到極大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教授課題組研究人員使用LiCoO2作為陰極,Li4Ti5O12作為陽極的完全柔性鋰離子電池,石墨烯薄膜作為柔性集流體。氧化石墨烯改性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表現出比常規液體電解質更高的離子傳導性,並提高了柔性電池的安全性。
  • 北京大學新晉院士張錦:納米碳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來自寧夏!
    這位從寧夏鄉村走出來的院士,已經是我國納米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碳材料,就是要潛心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讓我國在納米碳材料核心技術上掌握『卡脖子』技術,這是我身為科研人員的使命。」「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回國後,張錦進入劉忠範院士團隊一起從事納米碳材料研究。提及恩師劉忠範,張錦豎起了大拇指,在他心目中劉忠範就是這樣一位「有情懷」的北大人。「劉老師是石墨烯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石墨烯作為戰略新興材料擁有無限前景,但作為一種僅僅發展10餘年的材料,石墨烯在各方面都還不完備。
  • 化學學院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Chem. Rev.和Adv. Mater.發文介紹...
    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劉忠範院士課題組和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應用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化學領域權威綜述刊物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題為「化學氣相沉積製備石墨烯——理想與現實」的綜述文章(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 i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owth of Graphene.
  • 劉忠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綜述:石墨烯製備決定...
    最近,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應邀在國際著名刊物近十年來,北京大學劉忠範課題組和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CVD)製備及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上述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有助於突破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製備技術瓶頸及探索其高端應用技術,將促使石墨烯薄膜材料和產業實現理性和良性可持續發展。文章指出,石墨烯市場亟需標準化。石墨烯標號規則應涉及石墨烯的基本結構(晶疇尺寸、層數、平整度、純度、摻雜度等)和內稟性質(遷移率、電導率、透光率、功函數、熱導率等)等。材料製備和應用探索的努力方向是材料的一體化。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典禮上,教師代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範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題演講,以饗讀者。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大家好!首先,祝賀各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即將離開燕園,走向新的人生舞臺。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裡,給走向未來的你們講幾句話。
  • 真正命好的人,福運都是「熬」出來的
    一煲食材,如果不經過慢火熬製,又怎麼能成為一煲靚湯?一個人如果不經過歲月的磨練,又怎麼有成就?很多人說生活難熬,殊不知他們正在一點點進步,熬過去了就能看到明天的曙光,熬不過去依舊碌碌無為。試問有哪個人一輩子不經歷「熬」就走到人生巔峰呢?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和張豔鋒研究員團隊通過使用射頻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rf-PECVD),在高硼矽玻璃襯底上生長了高質量的垂直取向石墨烯(VG)薄膜。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2016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 兩院院士四川行|周豐峻:找到玄武巖產業突破方向 高效服務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
    雅安觀察 張超 四川在線記者 文莎「通過玄武巖纖維技術研發,解決混凝土強度的問題,將混凝土『脆性』變為『韌性』,若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或將在多個領域大有作為。」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來到雅安市天全縣,為當地產業發展把脈建言,並重點就玄武巖纖維材料適用範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突破方向等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 這一次,王中林院士全球第一!越來越多中國學者做到全球頂尖!
    值得欣慰的是,本次納米領域的排名中,王中林院士居世界首位,在納米領域各類排名中華人再次佔據榜首!h-指數199,被引頻次161538。排在第二位的同樣是華人,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戴宏傑教授,h-指數170,被引頻次159020。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揭秘:美國服了)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
  • 祝世寧院士榮獲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以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我校祝世寧院士獲此殊榮。祝世寧院士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的「介電體超晶格的設計、製備、性能與應用」項目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祝世寧院士還積極把基礎研究優勢和國家重大需求結合起來,他承擔了我校第一批「卓越研究計劃」項目,設計並成功實現了全球首次基於無人機的全天候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加快了實用性量子通訊的進程。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由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陳左寧院士、李國傑院士、呂躍廣院士、丁文華院士以及來自中國移動、信通院、華為、中興、大唐電信和國內5所高校的共15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對該項成果進行了現場鑑定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 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東南大學毫米波CMOS晶片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詳細內容吧!由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陳左寧院士、李國傑院士、呂躍廣院士、丁文華院士以及來自中國移動、信通院、華為、中興、大唐電信和國內5所高校的共15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對該項成果進行了現場鑑定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該熬的年頭兒必須熬
    雖然這種能在數秒鐘內把電池充滿的新技術千呼萬喚不出來,但在隨後的歲月中類似的報導一直不斷。比如2013年3月份,市場消息稱美國科學家研製了一種石墨烯超級電容,充放電速度比普通電池快1000倍。不過,人世間的事許多時候都急不得,該熬的年頭兒必須熬,一會兒也不能少。新的電池技術和超級電池的破繭新生,當然也難例外。但絕大多數人都性子急。這也可以理解,人生苦短,要想讓短暫的人生擁有更濃縮的質量,似乎唯有「只爭朝夕」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