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志偉
當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科研界如何集中攻關、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時,電子信息材料領域的「壓力」格外大。
「『重大突破』是『熬』出來的,絕不是簡單突擊出來的。」在日前舉辦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表示。
石墨烯是典型的下一代電子信息材料之一,但如果從2004年10月發表在《科學》上的第一篇熱點文章算起,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歷史只有16年。
劉忠範及其研究團隊從事石墨烯研究已有12年,他形容自己的研究歷程為「從關注科研進展到醉心產業的心路旅程」。
在這段心路旅程中,劉忠範深刻體會到,和其他電子信息材料一樣,石墨烯領域也存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也是將來時。」
在劉忠範看來,如果不改變急功近利的科研行為、群眾運動式的攻關做法以及「物美價廉」的研究思維,石墨烯等高科技領域仍將不斷地產生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機制問題、文化問題。」劉忠範總結道。
劉忠範
不做「統計數字」上的強國
碳材料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石墨產業到炭黑/活性炭產業,再到金剛石產業、碳纖維產業,其家族是新興產業的搖籃。
下一個新興產業是什麼?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是石墨烯產業。
石墨烯被稱為「新材料之王」,其優點廣為人知。劉忠範用四個之「最」總結石墨烯的優點:「最薄」——它只有一個原子層的厚度;「強度最大」——比鋼強韌200倍;「導電性最好」——是金屬銀的1.6倍;「導熱性最好」——是金屬銅的13倍。
由此,石墨烯成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寵兒」。
2019年,劉忠範及其團隊歷時5個月,集中調研了全國的石墨烯產業,實地考察了近百家相關機構和企業。
「看到了中國石墨烯產業的希望,也看到了挑戰。」這是劉忠範集中調研的總體感受。
劉忠範所看到的希望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石墨烯基礎研究和產業大軍,已成為「統計數字」上的石墨烯強國,並呈遙遙領先之勢。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成立石墨烯產業園29個、石墨烯研究院54家、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8個、石墨烯聯盟12個,分布在全國21個省區市。
但他認為,僅實現「統計數字」上的石墨烯強國是不行的。
石墨烯材料是石墨烯產業的基石,決定著石墨烯產業的未來。
「缺少對材料源頭的足夠重視、大煉鋼鐵式的群眾運動造就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材料產能。」
劉忠範表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非常嚴重,缺少突破原創性和核心關鍵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把發明人的名字寫進歷史裡
劉忠範強調,石墨烯材料質量的提升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歷史只有16年的時間,我們不能過於急躁。」
談及該如何做,劉忠範比較欣賞日本東麗公司的做法。
1971年,該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實現碳纖維量產,投入超過1400億日元從事研發,但一直虧損。
直到2003年,該公司籤訂波音787合同後,情況才有所好轉;2011年,東麗公司發展進入穩定盈利期。從研發到穩定盈利,東麗公司耗時40年。
值得一提的是,東麗公司將碳纖維研發中每個階段的貢獻者製作成一張圖譜。
「把發明人的名字寫到材料上、寫進歷史裡。」
劉忠範非常欣賞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滋養了工匠精神,即追求極致、不屈不撓。
在劉忠範看來,新材料研發恰恰需要這種精神。
「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就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他同時強調,不能一味搞基礎研究,漫無邊際、沒有針對性的基礎研究很難帶來材料製備上的真正突破。
2008年,劉忠範所在的北京大學團隊走進石墨烯的世界,並在2009年啟動石墨烯薄膜的化學氣相沉積成長方法研究。
用劉忠範的話說,前五年他們都在從事基礎研究,發表了許多高質量文章。
因種種原因,劉忠範下定決心開展產業化。
但他發現,僅靠大學實驗室很難開展產業化。
於是,在劉忠範等行業專家的倡導下,相關工程中心、企業聯合實驗室等機構相繼成立。
「從關注科研進展到醉心產業化」,劉忠範感慨頗多,其中之一就是,基礎研究所具有的發散思維,和產業化的思路完全不是一回事。
今年11月,劉忠範團隊在ACS Nano發表展望文章,繪出了CVD石墨烯薄膜生產技術路線圖,明確指出了單層催化生長、多層催化生長以及直接無轉移生長等三大技術路線。
「在這一領域,我們在國際上是領頭羊。」從實驗室樣品到規模化產品,劉忠範用「跨越」兩個字來形容。他表示,「沒有規模化製備上的突破,就不可能有成熟的石墨烯產業」。
「基礎決定實力,工藝決定質量,裝備決定勝負。」劉忠範總結道。
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同乘一條船
劉忠範根據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判斷,石墨烯產業炒作期已過,市場漸趨冷靜。
2018年10月25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以下簡稱BGI)揭牌成立,這是劉忠範團隊開展產業化的關鍵一步。
有人認為劉忠範是把在北京大學的研究成果拿到該研究院進行轉化。
「這是誤解。」他表示,他們正致力於探索建立新型研發機構。
劉忠範介紹,BGI瞄準石墨烯產業,就是要打造核心競爭力,包括引領全球的石墨烯材料及其製造裝備、原創性的石墨烯應用產品與核心技術、定製化的技術研發服務和理想的創新創業平臺。
其中,劉忠範把定製化的技術研發服務稱為「研發代工」,這也是BGI的特色。
所謂「研發代工」新模式,是針對企業的研發需求,在BGI成立研發代工中心,開展一對一的研發服務。
他進一步解釋道,不同於項目制的「一對多」,這種新模式屬於「一對一」。
「通過全過程利益捆綁,長期穩定地服務於企業的高技術研發,共同打造品牌產品。」
在劉忠範看來,這種模式可以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同乘一條船。
截至目前,BGI在全國已成立多個研發代工中心,效果也正在顯現,如石墨烯航空輪胎已經在路上試驗。
劉忠範希望石墨烯的應用領域不僅僅在新能源、防腐材料和大健康「三大件」上,還應有一批「殺手鐧級」技術,包括下一代變革性光纖技術、石墨烯烯基第三代半導體照明技術、新一代電池集流體、石墨烯烯蠶絲纖維等。
以石墨烯烯蠶絲纖維為例,劉忠範團隊研究發現,通過讓蠶寶寶吃石墨烯,吐出來的蠶絲可增強30%、韌性增強50%以上,「目前已經實現了小規模的生產」。
劉忠範表示,他們打造以BGI為核心的千億級石墨烯產業網絡,走出北京、走向全國是關鍵。「目前BGI已在福建、寧夏等地成立分中心或分院。」
打造核心競爭力和通過「研發代工」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已經成為BGI發展的「雙輪」。
前不久,《科學》雜誌發表文章介紹了BGI這種「雙輪驅動」模式。
文章指出,「雙輪驅動」模式既布局現在,同時也布局未來,這是高科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發代工」模式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不僅展示知識的力量,也將展示出知識的財富價值,讓科學家們既有成就感,又有獲得感。
《中國科學報》 (2020-12-17 第3版 信息技術)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