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晉院士張錦:納米碳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來自寧夏!

2021-01-14 中國校園在線

2019年初冬清晨,雪後的燕園寧靜而潔白。北大化學樓裡,張錦教授的故事與我們娓娓道來。已近天命之年的他在增選院士裡算是個十足的「年輕人」。「我生於寧夏同心縣張家塬鄉汪家塬村,上學需要翻山越嶺,取水需要走上十幾公裡,犁地、放牛、拔麥子等農活樣樣精通……」張錦回憶自己兒時的生活。

這位從寧夏鄉村走出來的院士,已經是我國納米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研究碳材料,就是要潛心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讓我國在納米碳材料核心技術上掌握『卡脖子』技術,這是我身為科研人員的使命。」

我們一起走近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

「希望自己能伴隨北大不斷成長、進步」

故鄉就像一個風箏,對於離家在外的遊子有著永遠無法割捨的牽掛,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張錦都記掛在心間,無論在哪兒,他都很自豪地把家鄉掛在嘴邊。

儘管生活艱苦,但村子裡一直有著崇尚學習的好風氣。「我們的鄉親不比誰家錢多房子好,就比誰家小孩讀書好。現在村子裡已經培養出13位博士,20多位碩士了!」張錦自豪地說。很小的時候,張錦就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篤學的志向和頑強的作風也為張錦走向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礎。

1988年,張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放射化學專業,並在那裡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的學習。在蘭州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期間,張錦在博士生導師力虎林教授和北京大學劉忠範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畢業後,張錦前往英國利茲大學繼續博士後深造。2000年回國,他加入北大,開啟「科研利器築夢祖國騰飛」之路。

張錦從未後悔過回國的決定,他說自己從出國的第一天起就決心要回國開闢自己的事業。之所以選擇北大,張錦認為她是中國的「第一」與「唯一」,也是距離實現夢想最近的地方。

「北大有著百年的文化和積澱,有著獨一無二的優良學風。身為北大人要胸懷祖國,身為科研人員更要傳承北大一批批優秀科學家秉承匠心、潛心科研事業的精神,我希望自己能伴隨北大不斷成長、進步。」張錦感慨道。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回國後,張錦進入劉忠範院士團隊一起從事納米碳材料研究。提及恩師劉忠範,張錦豎起了大拇指,在他心目中劉忠範就是這樣一位「有情懷」的北大人。

「劉老師是石墨烯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石墨烯作為戰略新興材料擁有無限前景,但作為一種僅僅發展10餘年的材料,石墨烯在各方面都還不完備。劉老師以科學家和科研管理者的立場為石墨烯材料正本清源,以實際行動彰顯北大人的責任擔當。」

劉忠範(左)與張錦(右)與世界碳材料之母Mildred S. Dresselhaus教授

在劉忠範的帶領下,張錦開啟了納米碳材料控制製備的研究之路。他說:「現在電子元器件還處於矽基時代,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矽基材料的物理極限將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科研人員一直努力尋找能夠取代矽晶片的物質,碳納米管就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為了追尋這個「熱點」,張錦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致力於碳納米管等納米碳材料的結構控制生長規律研究,發展了納米材料結構與物性的譜學表徵方法,通過催化劑的設計,突破了碳納米管結構控制與高效生長的難題,推動了我國納米碳材料基礎研究的進步。

張錦團隊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圖為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後張錦團隊的合影(從左至右:彭海琳、張錦、童廉明)

碩果纍纍的背後,是張錦帶領團隊幾千個日夜的堅守,是千萬次實驗的不懈努力。每天7點30準時坐在辦公室,晚上10點結束一天工作,一周至少工作6天的狀態早已成為一種習慣,這是張錦對科研無悔的堅守。當選院士後,他的時間安排依舊沒有變化,甚至更忙碌一些。

張錦始終認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發論文、評職稱相比,張錦更看重的是攻堅克難的過程。

「如果我的學生一味地把發文數量做為目標,總是反覆已有的材料,沒有任何創新點,這個是我不能接受的。」

「老一輩科學家什麼都沒有,但在資料封鎖的情況下研究出了『兩彈一星』,靠的就是沉潛鑽研的精神!」

張錦認為現在的青年科研人員有著非常強的研究背景、物質條件以及實驗室條件比以前老科學家好了太多,可是卻普遍缺乏「工匠精神」。

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團隊成員,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沉下心來,把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地做好、做透。「有了這樣切磋琢磨的過程,那寫出好的論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張錦說。

「擁有核心技術的重要意義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被譽為「黑金」的石墨烯,作為21 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新材料之王」,是全球科技界的兵家必爭之地。在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區智谷中心有一棟現代化的建築大樓,這是由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大學發起成立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專注於石墨烯產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服務,張錦擔任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據張錦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經形成了200餘人的核心研發團隊,除了北大相關科研人員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精英,共同打造這個石墨烯研究領域的旗艦。張錦說,目前研究院主要攻關兩項工作:一是專注於核心技術的研發,二是挖掘實際應用,推動「研發代工」。

「提到核心技術,我們經常說西方發達國家『卡』中國的『脖子』,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國缺乏核心技術的表現。對於石墨烯新材料,我們的技術研發實力不亞於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在某些領域的研究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從材料的研發製備到自主研發裝備、設備,這不僅是為北大做,也是為國家做,是北大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

擁有核心技術的重要意義怎樣強調都不為過,張錦期待研究人員都能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把石墨烯材料的研發工作做好,讓我們國家擁有石墨烯新材料最為核心的技術。

張錦還格外看重核心技術的應用轉化。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提出的「研發代工」模式,針對特定企業的技術需求,組建高水平的研發團隊,面向市場需求開展定製化的研發。在張錦看來,這一「協同作戰」的模式能夠大大提升產學研轉化的效率,改善中小型企業科研實力不足的現狀,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讓更多的年輕人領略到科研的魅力和趣味」

張錦是科研攻關的「大拿」,也是學生們心目中幽默又負責任的老師和朋友。憑藉在學生中良好的口碑和過硬的教學成果,張錦在2017年獲得了北京大學「十佳導師」的光榮稱號。

「無論是和學生交流還是日常上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過程,我希望能把我對科研的堅持薪火相傳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領略到科研的魅力和趣味。」

張錦非常看重教學,他把上好課、帶好學生看作教師天職。張錦目前帶了近20位學生及博士後,他會按照每個人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他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探索推陳出新的路徑。

「如果指導學生只是用統一的規範,那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複製,發揮不了團隊的智慧,我希望自己是一本『字典』,學生有問題了可以來問我,但更多的時候,還是要自己打造適合自己的平臺。」

於躍是張錦團隊的直博生,在張錦的帶領下攻關低維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學。在他眼中,張錦是個「輕鬆」的「嚴師」。

「我們很少看到張老師嚴肅緊張的樣子,他和學生們溝通起來特別幽默詼諧,一點科學家的架子都沒有。但同時他又對學生們的要求很高,這個是我剛投入師門時就被打的『預防針』」。

於躍前不久剛剛進行了博士開題報告,由於通知得比較晚,他只有3天的時間準備報告。

「當我把初稿交給張老師看時,我第一次見到他如此嚴肅的樣子,儘管他依然很和藹幽默,但我感受到了導師的『不怒自威』,他對我的初稿並不滿意。」經過多次溝通修改後,於躍進行了最終的開題報告,「兩稿之間改動很大,慶幸的是,張老師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了。」

在張錦的團隊裡,「混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無論多忙,只要人在北京,張錦都會堅持每周一次組會,每次例會7點開始,等到結束時通常已經10點多鐘了。在張錦認真悉心地指導下,團隊在科研攻關中接連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

張錦就是這樣一位「沉醉」於核心技術研發的科學家,一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又非常注重鼓勵、提攜後生的好老師。當被問及新當選院士的感受時,張錦淡然地笑了,他認為,當選院士一方面是對他過去成績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未來徵程的起點。

「在這條道路上,我需要努力的地方仍有很多,總會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所以我的科研生活並不會因為當了院士有任何改變。」打造中國核心的納米碳材料技術,帶領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這項「有趣而實用」的科研中去,這是張錦不變的初心與使命。

人物卡片

張錦,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他長期在納米碳材料的物理化學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堅持探索碳納米管等納米碳材料的結構控制生長規律,發展納米材料結構與物性的譜學表徵方法,通過催化劑的設計,突破了碳納米管結構控制與高效生長的難題,推動了我國納米碳材料基礎研究的進步。

目前,張錦教授在Nature 和Nat. Mater.等刊物已發表論文260餘篇,論文他引12450餘次,授權專利30餘項,已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北京大學「十佳」導師等獎勵。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北京大學 文字:韓沐妍、韓芳 採訪:韓芳、韓沐妍、王亞飛、李香花、白晴文、王雲飛 圖片:李香花、部分照片為受訪者提供 視頻:趙旦 排版:孫萌 責編:昭花花

相關焦點

  • 近日,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回歸母校",正式加盟蘭州大學!
    座談會後,嚴純華代表學校與張錦院士籤署了院士聘任協議。作為蘭大校友,張錦回顧了自己在蘭州大學本科、碩士及博士的求學經歷,對能夠再次成為蘭州大學的一員深感榮幸。在攻讀蘭州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學位期間,張錦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畢業後,張錦前往英國利茲大學繼續博士後深造。"英國生活環境固然好,但缺少歸屬感,英國紳士的生活過於悠閒,吃完上午茶吃下午茶,我有點不太適應。"張錦這樣說道,所以從出國第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回國開闢自己的事業,傳承老一輩潛心科研事業的精神!
  • 北大張錦院士團隊發現低對稱性二維晶體的晶界結構
    北大張錦院士團隊發現低對稱性二維晶體的晶界結構 2020-11-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大學彭練矛院士:國產碳晶片發展的領軍人
    編者按: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結果公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原寧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數學科學學院張繼平教授、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王俊、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董爾丹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又有9位AI領軍人物入圍,這份名單院士雲集
    2020年度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增選公示期已結束,今年又有9位人工智慧領軍人物當選為會士。截至目前,學會會士人數已達到83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佔比超過了1/3。成功當選的會士中,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得主,還有IEEE、ACM、AAAI的會員。在這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國家級學會中,有近80%的會士來自中國高校,當選者累計有66位。
  • 人物: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
    黃如,女,回族,1969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教授、博士生導師,微電子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1987年黃如考入東南大學電子工程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97年獲得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北京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4年開始擔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材料學院李保強副教授在基於納米碳點實時無創可視化監測生物材料...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和面上項目支持下,我校材料學院周玉院士團隊骨幹成員李保強副教授在基於納米碳點實時無創可視化監測生物材料體內降解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Full Article)發表在國際生物材料領域的權威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上(影響因子8.40,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7.08.039),為實時無創可視化監測生物材料體內降解提供了新型螢光探針。論文第一作者為2013級博士生王磊,李保強副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哈工大為第一署名單位。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上)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新院士名單公布!50所高校新晉...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同在今天(11月22日)公布。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 中國化學會先進工作者榮譽榜公布 新晉兩院院士候選人等60人入選
    2月26日,中國化學會公布了「2015-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先進工作者」榮譽名單,榜單中雲集了2位來自清華大學、6位來自北京大學和17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知名學者。
  • 超高導電納米碳材料低成本量產,助力塑料導電性能飛躍
    目前我國電線電纜用導電炭黑的市場容量約為3.8萬噸左右,導電塗料、電子元件、抗靜電油墨、導電膜等領域導電炭黑的需求量約為2萬噸左右。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及各行業的不斷發展,導電炭黑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導電炭黑生產量每年都在增加。
  • 書香門地董事長卜立新榮獲「2019中國品牌新時代領軍人物」
    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企業領袖、各界專家代表、媒體記者等500多人參加了本次盛會。活動組委會肯定了書香門地(上海)美學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卜立新為中國自有品牌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授予「2019中國品牌新時代領軍人物」的榮譽。「2019中國品牌新時代領軍人物」由大會組委會組織行業領域專家組成評委會,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參與企業進行創新力、影響力、推動力、成長力、貢獻力五大評選參數考量候選人資格,多樣化的評選角度,力求更全面、更權威地反映出中國品牌年度人物的人格魅力。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過氧化氫(H2O2)是一種綠色、可再生、環境友好的氧化劑,廣泛應用於環境修復、精細化工、電子工業等領域。通過電化學氧還原途徑製備過氧化氫的新方法,作為一種潛在的替代路徑受到重視。納米碳材料有望作為貴金屬催化劑的替代材料,應用於電化學氧還原反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江蘇共三人當選中科院新晉院士 含南航副校長
    人民網南京12月7日電 (朱殿平、施憶)今天,中國科學院在其官網公布了2015年增選院士名單,今年共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外籍院士。記者注意到,其中有3名新晉院士來自江蘇,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南京大學鄒志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
  • 兩院新晉外籍院士名單相繼公布 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日前相繼公布了新晉外籍院士名單,引發社會關注。那麼,外籍院士是否只是個頭銜?什麼樣的外籍專家可以當選?他們將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發揮哪些作用呢?  外籍院士 如何當選  什麼樣的外籍專家可以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新材料領域「最強大腦」齊集常州 為碳材料產業發展「問診把脈」
    2020江蘇先進碳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常州)新材料院士專家報告會在常州市武進區舉行 沈璇 攝中新網常州11月28日電 (記者 唐娟)「2025年,國產碳纖維在建築、汽車領域的年用量將超過18000噸;2030年,國產碳纖維年用量將超過5萬噸
  • 中科院曲久輝院士新晉美國工程院院士
    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家工程院於2019年2月7日公布了新晉院士的名單,此次當選者共包括86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
  • 2020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中國院士搖籃」
    值得關注的是,1952年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培養造就了183位和167位兩院院士校友,雄居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院士校友排名冠亞軍,堪稱「中國兩院院士搖籃」,復旦大學第3。吉林大學培養56名院士校友,躋身全國前8強。
  • 2019年新晉兩院院士本科畢業院校統計,中科大實力盡顯,C9大豐收
    院士,又稱學部委員,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又分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是對學者、科學家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最高認可,而高校本科校友院士當選情況又是反映高校高端人才培養能力的最直觀指標,因為目前院士就是國家的最高端人才。
  • 張興棟院士:世界生物材料領域的領導者
    其宗旨是表彰在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表現出引領作用,對學科發展有重大和持久影響的獨創性材料研究或成果。獲獎者是公認的世界生物材料領域的領導者,其在發現和轉化為實踐方面的成就是超越的,在該領域是眾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