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蘭州大學在城關校區西區逸夫科學館舉行院士聘任儀式,聘任張錦為蘭州大學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雙聘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國生出席了聘任儀式。儀式由吳國生主持。座談會後,嚴純華代表學校與張錦院士籤署了院士聘任協議。作為蘭大校友,張錦回顧了自己在蘭州大學本科、碩士及博士的求學經歷,對能夠再次成為蘭州大學的一員深感榮幸。
雖然已經畢業多年,但那些存留在腦海中的記憶卻依然鮮活。"我生於寧夏同心縣張家塬鄉汪家塬村,上學需要翻山越嶺,取水需要走上十幾公裡,犁地、放牛、拔麥子等農活樣樣精通……"張錦這樣介紹自己。故鄉對於離家在外的遊子來說,是永遠無法割捨的牽掛。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張錦都記掛在心間。儘管生活艱苦,但村子裡一直有著崇尚學習的好風氣。"鄉親們不比誰家錢多房子好,就比誰家小孩讀書好。現在村子裡已經走出13位博士、20多位碩士了!"張錦自豪地說道。
張錦的父親在銀川工作,和家人聚少離多。在張錦印象中,父親對他們兄弟的管教非常嚴格。很小的時候,張錦就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篤學的志向和頑強的作風也成為張錦日後在科研之路上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1988年,張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放射化學專業並在這裡完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習。在攻讀蘭州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學位期間,張錦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畢業後,張錦前往英國利茲大學繼續博士後深造。"英國生活環境固然好,但缺少歸屬感,英國紳士的生活過於悠閒,吃完上午茶吃下午茶,我有點不太適應。"張錦這樣說道,所以從出國第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回國開闢自己的事業,傳承老一輩潛心科研事業的精神!
回國後,張錦正式開啟了對納米碳材料研究的"死磕"之路。張錦表示:"現在電子元器件還處於矽基時代,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矽基材料的物理限制將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科研人員一直努力尋找能夠取代矽晶片的物質,碳納米管就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為了追尋這個目標,張錦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致力於研究碳納米管等納米碳材料的結構控制生長規律研究,發展了納米材料結構與物性的譜學表徵方法,通過催化劑的設計,突破了碳納米管結構控制與高效生長的難題,推動了我國納米碳材料基礎研究的進步。
截止到2019年年底,張錦在Nature和Nat.Mater.等刊物已發表論文260餘篇。從200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到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的背後,是張錦帶領團隊幾千個日夜的堅守,是千萬次實驗的不懈努力。
張錦始終認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發論文、評職稱相比,張錦更看重的是攻堅克難的創造性。"如果我的學生一味地把發文數量作為目標,總是反覆已有的材料,沒有任何創新點,這個是我不能接受的。"
"老一輩科學家什麼都沒有,但在資料封鎖的情況下研究出了'兩彈一星',靠的就是沉潛鑽研的精神。"張錦認為現在的青年科研人員有著非常強的研究背景,物質條件比以前老科學家好了太多,可是對於"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堅守卻不如前輩們。
張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團隊成員,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沉下心來,把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地做好、做透。"有了這樣切磋琢磨的過程,那寫出好的論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雖然張錦是科研攻關的"大拿",但同時也是學生們心目中幽默又負責任的老師和朋友。張錦非常看重教學,他把上好課、帶好學生看作教師天職。"無論是和學生交流還是日常上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過程,我希望能把我對科研的態度傳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領略到科研的魅力和趣味。"
張錦在指導學生的時候會按照每個人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他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探索推陳出新的路徑。"如果指導學生只是用統一的規範,那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複製,發揮不了團隊的智慧,我希望自己是一本'字典',學生有問題了可以來問我,但更多的時候,還是要自己打造適合自己的平臺。"探索納米碳材料領域的核心技術,帶領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這項"有趣而實用"的科研中去,這是張錦一直以來未曾改變的初心。
張錦就是這樣一位"沉醉"於核心技術研發的科學家,一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又非常注重鼓勵、提攜後生的好老師。而如今他受聘蘭州大學,既是對母校的回饋和反哺,也是蘭大黨委和全體師生員工近年來積極感召、共同努力引智引才的結果。希望未來的張錦能夠在母校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推動蘭大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學中心的建設,助力相關領域學科布局、人才隊伍和事業平臺等方面的發展!
關注"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