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文/張甘霖 吳華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2期)
土壤是地球鮮活的、會呼吸的皮膚,是陸地表層系統的核心,孕育著世間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自然資源。土壤具有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價值,同時也在生態系統服務中發揮著支持、供給、調節和文化服務等功能,在生物質生產、環境淨化、氣候變化緩解、生物多樣性維持、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景觀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 年 9 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紐約聯合國峰會上通過了《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涵蓋 17 項宏偉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所取得的成就之上,適用於所有國家,包含經濟增長、社會包容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致力於進一步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其中 13 項目標直接或間接與土壤有關,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勢必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關鍵保障。2015 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土壤年,該年確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土壤學家提供了彰顯土壤功能助推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新的、獨特的機遇。
01
土壤功能與土壤生態系統服務
基於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國際土壤年發布的《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報告》中釐定了土壤功能及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土壤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從土壤生態系統獲得的惠益,包括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s)、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s)、供給服務(provisioning services)和文化服務(cultural services)四類。支持服務是指其他所有生態系統服務實現所必要的服務,對人類的影響通常是間接的,或者影響的時間尺度很長;調節服務是指從生態系統過程調節獲得的惠益;供給服務是指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對人類有直接益處的產品;文化服務是指人類以精神富足、審美體驗、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與重建形式從生態系統獲得的非物質惠益。表 1 列出了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實現所需的土壤功能。
02
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土壤生態系統服務的關係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 17 項目標是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預期。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人為本,致力於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旨在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是各國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土壤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聯繫,在解決全球現實問題,尤其是糧食安全、水安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土壤居於中心地位。可持續發展目標全方位涉及土壤生態系統的 16 種服務(表 2),其中與土壤直接相關的有 8 項(目標 2,3,6,7,11—13 和 15),間接相關的有 5 項(目標1,4,8,9 和 16)。因此,土壤生態系統服務的全面發揮將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基於上述共識,土壤科學團體、政策制定者、企業和社會大眾等參與主體應採取更大範圍的切實有效的行動。不同的參與主體應承擔與其職能相應的責任,土壤科學團體應加強有針對性、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加大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加強科普傳播,加深人們對土壤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間關係的認知。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土壤生態系統服務由自然界提供,人類幹預生態系統時需認清系統本身的特點、動態和閾值,唯有在重視土壤生態系統過程、反饋和閾值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目標才能達成。下面將從 4 個方面深入論述土壤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係。
2.1 土壤支撐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目標 1—3,8 和12)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土壤生態系統的支持、調節和供給服務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全球70億人口每天消耗的資源中,80%以上的熱量、75% 的蛋白質和植物纖維都直接來自土壤。綠色植物生長發育有五大基本要素,即日光(光能)、熱量(熱能)、空氣(氧氣及二氧化碳)、水分和養分,其中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取;而其生長必需的 16種營養元素中,除碳以二氧化碳形式主要吸收自空氣外,其他15種(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錳、銅、鋅、硼、鉬、氯)主要攝取自土壤。土壤不僅是陸地植物的營養庫,還是植物生根發芽的介質。植物通過根系在土壤中伸展和穿插,獲得土壤的機械支撐作用,以保證地上部穩定立於地表。
同時,土壤中生存著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微生物可幫助植物獲得養分,抵禦病害,增強對乾旱、洪水、高鹽、重金屬汙染、有機汙染、高溫及低溫等逆境的脅迫。據估計,土壤中的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體每年從大氣中固定的氮元素高達1.3億噸,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2年12月出版的美國微生物學會討論會報告《微生物如何幫助養活人類》提出了一個宏偉可行的目標,即在20年內微生物使糧食增產20%,並將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各降低20%。
目前,一方面,全球人口快速增加對糧食需求量日益增長;另一方面,人為活動的強烈幹預造成土壤嚴重退化,優質耕地的糧食供給能力不斷降低。《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報告》[3]顯示全球土壤面臨侵蝕、封閉、汙染、酸化、鹽鹼化、壓實和養分失衡等諸多突出問題,嚴重製約糧食供給能力。例如,據統計,全球土壤年均侵蝕速率為12—15噸/公頃,造成作物產量每年相應下降約 0.3%。以全球15.3億公頃的耕地進行估算,從2015—2050年,作物產量將累計降低10.25%,這相當於35年損失了約1.5 億公頃能生產糧食的耕地。又如,經粗略估計,全球城市化每天造成的土壤永久封閉面積為250—300平方公裡。土壤退化問題使土壤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受到巨大挑戰,可持續利用、管理和保護土壤尤為迫切。
2.2 土壤是保障水安全的樞紐(可持續發展目標3,6和11)
土壤是水循環過程和水質調節的樞紐。土壤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多相的三維結構,擁有吸附、儲存、傳導和淨化水資源的功能。土壤對降雨的吸附和入滲作用,可降低地表徑流,阻控水土流失和洪水發生。入滲進入土壤中的水分在土體中進行再分布,一部分儲存起來用於維持生物生長,而過量的水則繼續下滲補給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壤體系中的生物組分和非生物組分可與流經的汙染物發生反應,通過生物降解和吸附固定機制消減農藥、重金屬、磷素等汙染物而淨化水資源。因此,土壤的特性和功能對於水在土壤、生物、大氣、地下水和地表水間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全球淡水總量為0.35 億立方千米,佔全球總水量的 2.5%。淡水總量中冰川和冰蓋佔68.7%,地下水佔30.1%,而人類易於利用的地表及其他淡水僅佔1.2%。在地表及其他淡水中,地下冰和永久凍土佔69.0%,湖泊佔20.9%,土壤水佔3.8%(1.65 萬立方千米),沼澤和溼地佔2.6%,河流水佔0.49%。從數據可知,土壤會對地下水、湖泊、河流、溼地等與水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產生重要影響,人類易於利用的淡水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土壤的影響和調控。
另外,土壤作為重要的「海綿體」,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化過程中,應儘量減少不透水下墊面面積,保持足夠的水系、草地、林地等的面積,使城市土壤保持海綿體的功能,增加城市排水能力,緩解內澇壓力。
2.3 土壤固碳減緩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目標 13)
土壤是陸地碳循環的中樞。全球土壤(1米深度以內)碳庫儲量約為25000 億噸,其中有機碳庫15500 億噸,無機碳庫9500 億噸。土壤碳庫儲量是大氣碳庫(7 600億噸)的3.3倍,植物碳庫(5600 億噸)的4.5倍。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庫可從乾旱氣候條件下的30 噸/公頃增加至寒冷區有機土壤的800 噸/公頃。土壤有機碳庫代表了土壤碳收支的一種動態平衡,任何短期人為活動幹擾造成的土壤有機碳周轉速率的小幅變化,都將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大幅波動。
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全球土壤資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 19世紀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前,陸地生態系統以平均每年0.4億噸碳的速度向大氣排放3200億噸碳,這7800 年間的排放量僅是工業社會時期(1800—2000 年)200年間的2倍。在1850—1998 年間,因化石燃料燃燒向大氣排放了2700 億噸碳,約是陸地生態系統排放量(1360 億噸)的2倍。而在陸地1360 億噸碳的排放量中,有780 億噸來自土壤,其中因土壤退化和侵蝕佔1/3,有機碳礦化佔2/3。因此,如何更好地保護、綜合管理和利用土壤對於降低土壤碳排放,緩解氣候變化十分必要。
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研究表明全球土壤每年可固定4—12 億噸碳。充分發揮土壤固碳潛力,在土壤碳庫達到飽和之前的一定時期內,可部分或全部抵消化石燃料燃燒向大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也為人類找到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放寬了期限。在第21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法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計劃」,即每年使農業表層土壤(30—40 釐米深)有機碳庫增加0.4%,這將使當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停止升高變成可能。因此,以培肥地力、阻控退化、增加作物產量和降低碳排放為前提,探尋合適的土壤碳投入途徑、水肥綜合管理措施、輪作休耕和保護性耕作制度等,可望在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方面達到雙贏。
2.4 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目標 15)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棲息地,是人類尚未完全認識的巨大基因庫。一把肥沃的花園土壤或有機土壤裡面生存的生物數量比地球上自古至今生存的人類還多,其中包括1萬億個細菌、1萬個原生動物、1萬個線蟲和長達 25公裡的真菌菌絲,還有數不清的其他種類。儘管全球土壤細菌多樣性是巨大的,但新近研究發現,僅有2%的細菌為優勢物種,即約500個物種,幾乎佔細菌全部物種數量的50%。這項研究將全球土壤細菌的巨大生物多樣性縮小至「最想要」的清單,為土壤生物學研究從生物多樣性探究走向生物功能挖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2016年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完成的《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地圖集》對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時空分布、功能和生態服務、面臨的威脅、人為幹預等給出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同時也對人類如何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土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壤生物在發揮調節植物生長、促進土壤形成、轉化養分、淨化汙染物、調節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等功能時,需要特定的土壤生境。因此,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必須考慮土壤生物多樣性維持和功能發揮所需的必要條件。
03
土壤資源精準管理助力國家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我國現階段多種重大戰略和舉措如精準脫貧、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壤汙染防治等既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對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積極響應,而土壤資源精準管理是國家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
3.1 精準脫貧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指出我國脫貧目標是:到 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兩不愁、三保障」)。2016—2020 年實現5630萬貧困人口脫貧和832個貧困縣摘帽,脫貧目標實現時間比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前10 年。
脫貧攻堅的9個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中有3個與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密切相關,包括產業發展脫貧、生態扶貧、提升貧困區區域發展能力。產業發展脫貧中,在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的基礎上,要把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放在首要位置。例如:糧食主產縣可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非糧食主產縣可調整種植結構,重點發展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的品種,積極探索和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種植模式。生態脆弱地區要堅持生態優先,推行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相結合的特色作物種植結構。在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畜牧業,提高草原土壤飼草供給能力和質量,發展有競爭力的地方特色畜牧業。結合貧困地區當地水土資源和氣候特點,推進特色林果、花卉等產業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示範基地。依託貧困地區名特優農產品、農業景觀等資源,著力發展休閒農業,促進農業與旅遊觀光的深度融合。同時,需加大農林院校、科研機構與貧困地區的對接幫扶力度,提高農林技術推廣和培訓力度,促進科技成果向貧困地區轉化,解決農林牧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鍵技術瓶頸。
由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經驗可知,規模化種植與當地土壤和氣候相適宜的獼猴桃是其產業脫貧的關鍵舉措,也用實踐證明了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舉措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尚未脫貧的區縣多處在偏遠的山區,土壤資源承載力較低,但總體生態環境質量較好,必須基於土壤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的產業,同時還必須兼顧其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能以土壤等資源的過度開發為代價。
3.2 生態文明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土壤密不可分。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9月又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十九大報告做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部署。合理利用土壤資源,加強土壤汙染防控,強化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增強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酸化、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和保護性耕作試點,加快土壤保護立法等重要舉措,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鑰匙」。
3.3 鄉村振興戰略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7年12月28—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首次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時間表。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因而其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必將是耕地面積足、土壤質量高、生態環境好。與生態文明建設一樣,土壤也必將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土壤資源的保護、治理、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既要確保適宜農業的土壤保護好、利用好,穩定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又要減少農藥化學品投入,保證農產品質量和水土環境安全。
3.4 農業可持續發展
美麗中國建設基於農業永續利用。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多部門採取了多種有效的行動。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5年2月1日出臺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不斷加強糧食生產能力,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加強農業生態治理等。2015年2月17日農業部印發的《到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 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對於維持土壤和食品安全、防控面源汙染方面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015年5月20日,農業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 年)》指出農業關乎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
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2015年8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要求至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2015年10月28日,農業部印發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提出要推動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實現「藏糧於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2016年6月22日,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 年)調整方案》,指出至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65 億畝以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5.46億畝以上。2017年2月1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33],為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儘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給出了指導意見。2017年9月21日,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全國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0億畝。
概括來說,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與土壤相關的重要舉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保持足夠的耕作土壤面積;其次是提高土壤質量,防治土壤退化;然後是實現可持續的土壤管理,提高養分利用率,降低土壤利用過程中土壤養分耗散和流失,以終實現糧食產量、質量及生態環境的安全。
3.5 土壤汙染防治
美麗中國根植於健康土壤。土壤汙染嚴重製約土壤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的發揮,深度阻礙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14 年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鎘汙染點位超標率為7.0%,滴滴涕點位超標率為1.9%。
為加強土壤汙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土壤汙染防治立法。「土十條」可以說是土壤汙染防治事業的裡程碑。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草案)》進行了初審,2017 年12月22日第三十一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了二審。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可見,土壤汙染防治逐步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保持土壤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食物、健康的生活。
04
土壤學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4.1 重視因地制宜,優化農業布局,將可持續性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考量
我國耕地面臨質量下降和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但農業布局優化或可產生巨大的潛力。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等對優質耕地的佔用勢頭仍在繼續,佔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不高,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越來越大。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保護和治理土壤相結合、農業生產與水土資源承載力相匹配顯得尤為重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顯得尤為迫切。新近研究顯示,優化全球現今的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作物布局,年均糧食產量將增加17億噸,可多養活世界 8.25億人口,同時雨水和灌溉水年均消耗量可分別降低14% 和 12%。具體到我國,年均糧食產量或將提高954萬噸,雨水和灌溉水年均消耗量則分別降低125億立方米和20億立方米,水年均消耗量降低比例均為3%。在優化作物布局的基礎上,如果再逐步採取措施使農業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我國農業高效生產能力和節約高效用水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30年來我國糧食重心不斷北移的事實來看,區域水土資源協調開發和利用面臨一定的挑戰。糧食生產重心轉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東南山地丘陵區光、熱、水資源的農業生產潛力未能有效發揮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南方山地丘陵機械化作業困難,加之工業化和城市化對勞動力的吸引,規模農業難以實現,農業的工業化進程相對較慢,因此農業土地不斷邊際化。而與此同時,北方種植業規模不斷擴大,為滿足其不斷擴張,水資源消耗遠大於補給,造成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的過度利用乃至逐步耗竭,這無疑是不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東北地區水資源雖然整體上較為豐富,但目前同樣已處於負增長態勢,因此北方灌溉農業的發展規模應該基於科學的規劃,而不能盲目跟隨市場需求的步伐,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視其長期生態和環境效應。
同樣,在北方農牧交錯區,應推進糧草兼顧型農業結構調整,謹慎發展傳統種植業,轉向以畜牧業為中心,以青飼作物為主,挖掘飼草料生產潛力,促進草畜平衡,推動畜牧業由傳統的遊牧向現代牧業轉變。並積極開展已墾草原治理,平整廢棄耕地,恢復草原植被,增強農牧區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
4.2 發揮土壤的整體功能,協調部門利益服務國家整體利益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 年)》提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劃定了農業區域布局,包括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為更有效地貫徹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需充分評估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土壤主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獲取區域和國家等不同尺度的土壤生態系統服務清單。清單獲取是一項重要工程,可根據土壤的適耕性、有機碳含量、持水量、基礎設施支持能力及文化遺存保存能力等屬性,評估土壤生態系統各項服務功能(糧食安全、氣候調節、水分調節和社會文化服務),再基於每類土壤的特點劃定其最主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我國土壤類型多樣,應針對不同土壤的主要生態系統功能進行利用和管理,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和總體功能的最大發揮。
4.3 尊重土壤科學成果,實現知識和數據共享,彌補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
我國土壤資源調查工作基礎薄弱,且擁有土壤數據的部門關注重點各有不同,土壤數據共享明顯不足。相關部門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我國涵蓋土壤肥力、汙染、地球化學、地理分布等屬性的土壤綜合資料庫共建共享,並加強土壤資源的調查研究,建立全國土壤樣品庫,以期為全面科學評估土壤質量、功能和演變提供數據、模型和決策支持。
土壤學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直接體現之一是土壤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國應針對土壤退化的實際問題,著力加強土壤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土壤學科技工作者應緊密圍繞可持續發展中的土壤相關問題,著眼於提出更加科學的土壤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方案,加強與企業及基層農技服務站等的合作,研製出防控土壤退化的過硬技術和產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4.4 加強科普宣傳,集聚社會共識,制定更加嚴格的土壤保護政策
全球範圍內,人類過度或不恰當的利用已經導致大約 33% 的土壤處於退化狀態,但政府、企業和公眾卻似乎並未像對待金融危機、霧霾或其他社會問題那樣嚴肅地對待土壤退化問題。人類活動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全球地貌,在極短的時間內已造成可與地質作用相比擬的影響。我們對待土壤資源的態度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卻鮮為人知的危機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侵蝕速率遠遠超過其形成速率。據統計,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裡,年均土壤侵蝕量45億噸。這代表著我國近 1/3的國土面積範圍內,表層土壤以1毫米的年平均侵蝕速率消失掉。以這樣的速率進行下去,只需幾百年就足以讓大部分的表土層消失殆盡。雖然1毫米的年平均侵蝕速率聽起來並不快,但自然環境中土壤的年平均形成速率比這一速率慢十倍甚至百倍。因此,目前水土保持部門制定的「土壤允許流失量」實際上還是遠大於實際的土壤形成速率,從長遠來看,很多區域的土壤勢必進一步退化而難以得到保護。而正在迅速消耗的肥沃表土層資源,正是支持人類生存延續的必需品。因此,加強土壤科普宣傳尤為重要,公眾需增強愛土護土的意識,真正認識到土壤存量和質量關乎自身及後代的生存與發展。
在農業實踐中,針對土壤流失較快的南方山地丘陵、東北黑土地區、西部生態脆弱區,應大力推行保護性的耕作措施,將土壤消耗降到最低,實現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增加產量、固碳減排的多贏局面。對於生態脆弱帶,應大力推動基於土壤承載力的輪作休耕制度的實施,以達到有效保護耕地、優化農業結構的目的。
從土壤汙染防治法走向土壤保護法是實現我國土壤可持續利用和管理的內在要求。必須摒棄「先汙染,後治理」或「邊破壞,邊治理」的發展模式。當前,全社會對土壤汙染造成的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高度關注,為土壤汙染防治立法集聚了社會共識。而在水土流失、土壤承載力、面源汙染等方面,缺乏足夠的關注度和有約束力的管控制度,造成了嚴重的土壤和環境問題。因此,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需要大力推進全方位的土壤保護立法,制定更加嚴格的土壤保護法律法規,促進可持續土壤資源管理政策的實施。
05
結語
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提供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因人類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造成了土壤退化,繼而威脅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健康,而恢復和維持土壤生態系統服務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出路。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精準脫貧、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壤汙染防治等重要領域,這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對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積極響應,而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勢必在這些重要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我國應增強有針對性和創新性的土壤學研究,加強土壤學與相鄰學科的合作,積極呼籲全社會珍愛和保護土壤這一不可再生資源,推動土壤科學成果共享,促進土壤利用與管理政策的協調,推動更嚴格的土壤保護立法,從而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