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新時期中國土壤科學發展現狀與戰略思考

2020-11-26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科學在保障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學科戰略地位。本文全面扼要分析了國內外土壤科學研究現狀和發展態勢,結合未來土壤科學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與關鍵科學問題,梳理了未來5-10年我國土壤科學擬重點發展地球關鍵帶過程與土壤功能演變、農田土壤健康與質量提升理論與技術、區域土壤複合汙染過程與綠色修復、土壤生物過程與功能等優先領域和重要方向,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土壤科學跨越式發展。

土壤是聯接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的樞紐,是陸地生態系統存在、演變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表層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的主要場所、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歷史體,支撐著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過程。當前,全球面臨著土壤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加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和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嚴重威脅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如何協調發揮土壤的生產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生態工程建設支撐功能和全球變化緩解功能,成為現代土壤學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的重要任務。

土壤學是研究自然條件和人為利用下土壤組成、性質、過程及功能,揭示土壤自身發生、演替、空間分布和動態變化及其與地表圈層系統的相互作用規律,並為土壤資源利用、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學科。當前,隨著人類對土壤資源保護利用的持續認知,土壤學的研究範疇延伸到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生態和環境科學、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科學,拓展了對土壤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認識,土壤學的研究內涵也在發生深刻演變。經過170多年的發展,土壤科學吸納了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及技術,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由早期定性描述性研究發展為系統觀測與定量實驗研究,以多組分、多形態和多尺度物質遷移和轉化為核心,以土壤多過程和多功能為重點的土壤學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體系的系統性科學。土壤學在當今世界土壤資源管理、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擬扼要分析國內外土壤科學發展現狀與態勢,結合我國土壤學科發展需求和關鍵科學問題,梳理了未來5-10年土壤科學戰略發展的優先研究領域與重要方向,可供土壤科學工作者參考,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土壤科學跨越式發展。

1、國際土壤科學發展現狀與態勢

隨著國際土壤科學的發展,其學科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土壤學會(ISSS)升格為國際土壤學聯合會(IUSS),並成為國際科聯的獨立成員,充分反映了國際土壤學的學科地位和發展形勢。目前,國際土壤學聯合會設有土壤時空演變、土壤性質與過程、土壤利用與管理、土壤在社會及環境中應用等4個部門(Division),總共分設了22個下屬專業委員會(Commission)。同時,還設立了若干工作組(WorkingGroup),來吸納和推進交叉學科的土壤學研究。2013年12月第6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決議,將2015年定為「國際土壤年」,主題為「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目前,國際上十分關注土壤安全議題,解決與土壤相關的國際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以提高對土壤資源的可持續管理能力,滿足人類對糧食、燃料和纖維生產的需求,促使土壤生態系統功能更好地適應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因此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中土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說明土壤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科學界已達成共識,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的同時重要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近20多年,國際土壤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有如下特徵:

1)土壤服務功能研究進一步拓展,已經從相對單一的生產功能研究進入到生產、環境、生態多目標多功能系統研究階段

當前,全球土壤正面臨著嚴重的退化問題,威脅著世界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因而土壤服務功能也隨之擴展,從傳統單一的生產功能發展到生產、環境、生態多目標多功能階段。2018年8月在巴西召開的第21屆世界土壤學大會的主題:「SoilScience:Beyond food and fuel-土壤科學:超越食物和燃料」,討論如何養活一個飢餓的星球,如何為一個能源匱乏的星球生產燃料,如何解決地球上水資源短缺,如何消除地球的汙染,如何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土地管理。以Web of science核心資料庫中34份土壤科學期刊為檢索範圍,從這些主流期刊發文的主題來看,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世界主要國家的土壤科學服務於作物生產、農業土壤學的基礎研究仍然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圖1),以土壤肥力為中心的土壤養分與元素的轉化還是國際土壤科學的研究重點。由於土壤微生物學研究成為國際土壤科學的研究前沿,其關注點轉向養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研究。隨著環境汙染治理與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新需求牽引,土壤汙染修復和全球變化下土壤碳氮循環研究成為國際土壤科學的研究熱點。植物修復作為有效淨化汙染土壤的綠色環保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且微生物介導的植物根際修復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成為目前土壤汙染治理研究中的生長點。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的碳儲庫,土壤碳循環研究不斷得到重視。一些新的研究主題,比如生物質炭(bio)和生物多樣性,由於其在土壤生態功能中的多方面作用,不時湧現並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可見,近20多年來土壤科學研究不僅關注肥力、產量、水分等傳統土壤學的內容,還關注人為活動產生的環境效應等方面,目的是充分發揮土壤的生產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從而實現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土壤形成、過程與演化研究向關鍵帶擴展,成為地球系統科學的組成部分

地球關鍵帶(Earth’s Critical Zone)是物質和能量循環最活躍的地球表層系統,土壤圈是關鍵帶最核心的部分,是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最活躍的區域,土壤科學研究關鍵帶土壤的物質形成,與大氣、水、生物的交換和循環過程,為理解地球表層系統演變和功能提供依據。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土壤時空演化與關鍵帶多界面、多尺度、多要素過程耦合關係,關鍵帶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驅動機制,關鍵帶結構與水文過程、巖石風化、土壤形成之間的關係,關鍵帶過程對土壤生產力、生態環境安全等功能的影響[6]。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NSF)資助下,美國境內的關鍵帶研究點由最初的3個流域發展到由10個流域組成的監測網絡。在歐盟第七框架資助下,開展了以歐洲各國流域為主體的土壤過程及其功能的聯合監測研究。在德國DFG資助下,在德國境內建立了類似於關鍵帶的陸地環境監測網絡。這些監測網絡覆蓋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強度的梯度,集成了實時監測、控制實驗、過程模擬等環節,提供了不同學科相互合作的研究平臺。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近來也在積極向關鍵帶觀測推進。以地球關鍵帶為平臺,土壤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近期可深入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系統研究:(1)土壤形成發育過程及其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耦合,(2)多尺度(剖面、坡面、流域和區域)的生態水文過程及其物質遷移轉化,(3)多界面(土-水、土-氣、土-生、土-巖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相互作用與反饋機制。

3)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以及長期定位試驗成為土壤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新技術與新方法在土壤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極大促進了土壤科學的發展。在土壤物質形態和性質方面,傳統元素穩定性同位素如13C、14C、15N、32P和重金屬同位素等用於標記和示蹤土壤-生物系統中生命元素循環和汙染物轉化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尤其在土壤功能微生物識別及其物質代謝過程方面了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步輻射技術成功應用於揭示土壤膠體組分與重金屬之間的物理、化學、生物界面分子作用機制,而且同步輻射光譜顯微鏡技術能夠詳細描述微米和亞微米空間的化學特徵,為研究土壤微環境中複雜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提供了可能;宇宙射線土壤水分監測(COSMOS)是一種精度較高的大尺度土壤水分含量監測系統;CT技術使土壤結構研究從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化,推動了土壤結構與水分運動和根系生長等相互耦合研究;模型模擬成為重要的研究工具,可以實現土壤多過程的精細刻畫、情景分析、尺度擴展等分析,如在汙染物環境行為、水力學過程、水土流失、空間變異預測與製圖、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技術結合新的遙感遙測、近地傳感與製圖技術應用於土壤性質動態變化的監測與製圖,不斷提高土壤監測的準確性與實時性,尤其是5G技術、物聯網技術、高精度遙感遙測技術的發展,將對土壤學科發展產生變革性影響,促進土壤監測朝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長期試驗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從農田肥料試驗走向生態系統試驗,從單一試驗研究走向整合和網絡研究,從土壤過程走向生態系統過程,從土壤圈走向地球關鍵帶系統,並被用於分析全球尺度的土壤變化規律。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土壤過程-生物過程-生態系統過程的系統而連續的觀察和監測。通過長期定位觀測試驗可以揭示土壤微生物區系與生物多樣性、長期施肥與土壤肥力的變化、長期耕作措施的土壤保育效果、土壤環境質量的演變規律,以及模型預測結果的驗證(圖2)。長期土壤生態系統研究已經納入美國科學基金會的關鍵帶探測網絡(Critical Zone ExplorationNetwork),我國也初步形成了中國地球關鍵帶網絡的雛形,有望融合到相關國際網絡中。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20-2026年中國土壤銅汙染治理行業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
    2020-2026年中國土壤銅汙染治理行業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對我國土壤銅汙染治理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調研分析,並對未來土壤銅汙染治理市場發展趨勢作了闡述,還根據土壤銅汙染治理行業的發展軌跡對土壤銅汙染治理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土壤銅汙染治理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戰略定位同學會陳昇號之旅:抓住中國崛起大勢,用宏觀視角思考問題
    展望未來,茶行業又有著怎樣的發展空間?11月14日至15日,定位專家顧均輝攜手陳昇號普洱茶聯合舉辦「顧均輝戰略定位11月同學會」,來自中駿集團、新潮傳媒、七彩人生、晚安家居、德施曼機電、新豐小吃等知名品牌的近百位企業家齊聚雲南勐海,品明星普洱茶韻味,訪百年茶王樹,相互交流各自企業定位的心得體會,共同探討在中國崛起大勢下茶行業的未來。
  • 第十六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專家學者熱議如何助力青少年...
    第十六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舉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李依環)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對於青少年研究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新時期進一步助力青少年發展?
  • 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
    2019年4月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承辦的海洋科學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中國科學院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海洋數據科學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在青島召開。
  • 高性能計算之源起——科學計算的應用現狀及發展思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學計算是指應用計算機處理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所遇到的數學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常常遇到大量複雜數學計算。其複雜程度往往超越了人腦運算的能力,必須使用計算機進行求解。而計算科學的應用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其應用的深入程度則反映出對科學問題探索與理解的深度。
  •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第四章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運行現狀分析  第一節 土壤修復行業市場潛力分析    一、中國土地汙染的歷史根源概述    二、中國土地汙染的類型特徵分析    三、城市土壤修復市場潛力分析      1、中國城市汙染土地來源分析      2、城市土壤修復需求動因分析      3、城市土壤修復市場容量測算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提出了新發展階段的時間節點。
  • 全球視角下我國船舶檢驗行業在世界範圍內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全球視角下我國船舶檢驗行業在世界範圍內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2020-09-23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視角」從問題到解決方案:土壤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基於上述共識,土壤科學團體、政策制定者、企業和社會大眾等參與主體應採取更大範圍的切實有效的行動。不同的參與主體應承擔與其職能相應的責任,土壤科學團體應加強有針對性、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加大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加強科普傳播,加深人們對土壤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間關係的認知。
  • 中國地質大學舉行戰略發展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
    他指出,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順利召開的關鍵歷史節點,地大戰略發展委員會的成立,順應了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加強中長期規劃、強化戰略決策及頂層設計、加快實現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他期待戰略發展委員會能夠真正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智庫,為學校辦學治校各項工作貢獻智慧力量,助力地大早日建成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
  • 2020年中國土壤調理劑現狀調研及市場前景走勢分析報告
    《2020年中國土壤調理劑現狀調研及市場前景走勢分析報告》通過土壤調理劑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土壤調理劑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土壤調理劑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土壤調理劑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採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第三屆「中國青年戰略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辦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劉笑陽)2020年11月28日,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社會科學網、《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東南大學、外交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華僑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等機構的30餘位青年專家學者,圍繞「疫情之下的中國發展與大國關係」的會議主題,分別以不同的學科角度和多元的觀察視角,分析探討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變化、地區互動、國家治理和中國路徑,及其所涉及的諸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治理與戰略議題。
  • 雙綠專家視角|楊枝煌:中國自由貿易區科學發展的思徑選擇
    中國自由貿易區科學發展的思徑選擇 文 | 楊枝煌 內容摘要:本文在回顧我國及其他國家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自由貿易區科學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
  • 新時期培養青年幹部的若干思考
    本文在分析新時期青年幹部培養的必要性和青年幹部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青年幹部培養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培養方法的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青年幹部培養 新時期 素質 對策   青年幹部是黨的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培養選拔優秀青年幹部,歷來是我們黨的一項戰略任務。
  • 保存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的科學思考與舉措
    摘要 文章從保護國家生物資源的戰略高度綜述了國內外對生物資源保存利用的現狀和對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國戰略生物資源保存和利用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強化生物資源保護立法,建立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和生物遺傳資源中心,加強生物資源基礎研究,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關係的認識等保存戰略生物資源應採取的措施
  • 2020大國醫道中醫藥發展戰略(山東淄博)研討會
    ——全球疫情中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戰略會將在山東淄博召開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本此研討會的目的是通過研討傳統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凝聚共識,推動中醫藥在"健康中國"發展戰略中的有效實施;立足山東中醫藥產業現狀,進一步匯聚資源,布局、振興淄博中醫藥產業發展。本此戰略研討會的召開時間全球還處在疫情中:除開中國有效控制外,歐美發達國家的疫情還在持續中。而在中國的抗疫中,中醫中藥的療效是突出的,作用和功能更是是有目共睹。
  • 聚焦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探索演化經濟學新方向
    莫坷首先對蒞臨年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對長期支持學校改革發展建設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他介紹了廣西師範大學的發展現狀、奮鬥目標以及經濟管理學院的基本情況。他表示,本屆年會的召開一定能夠加強演化經濟學界與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與溝通,推動演化經濟學在中國的原創性發展和中國經濟學的多元化發展,並衷心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在本次會議上圍繞年會主題開展深入對話與交流,共同解決新時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探索全球經濟新格局下中國的發展道路。
  • 視點 | 讓計算機科學真正流行起來——計算機科普的現狀與思考
    2019年的一次意外事件,引發了我對科學普及的重新認識和深刻的思考。2019年初我帶女兒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之後,給女兒畫了6張手繪圖講解其中的科學知識。這讓我深切意識到大眾對科學知識的需要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根據近期的思考,我認為推動計算機科學普及需要從品牌、產品和生態三個方面著手。
  • 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由於廢水、廢渣的處理、農業投入品的亂用、濫用等多個問題都將影響土壤修復的效果,因此法律法規對其汙染的截留作用,將對於土壤修復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大有裨益。  《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針對當前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
  • 2018第十二屆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ACCSI2018)第二輪通知
    經過11年的發展,ACCSI已經成為科學儀器行業最高級別峰會,力求對過去一年中國科學儀器最新產業進展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力爭把最新的有關政策、最前沿的行業市場信息、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給各位參會代表,被譽為科學儀器行業的「達沃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