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戰略,掀開了新時代交通運輸工作的新篇章。縱觀世界強國史,交通強國也必然是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造就海洋強國和航運強國一定需要船舶檢驗行業的有效支撐。
從世界海事歷史來看,最早,船舶檢驗行業是為滿足船東、貨主及保險商之間的保證自身利益的需要,聘請經驗豐富的退休船長和木匠,對船舶性能優劣進行評級,這一傳統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今天,伴隨著世紀經濟與海運業的發展,船舶檢驗行業將業務範圍由傳統的船舶入級、法定檢驗延伸到其他海事相關領域甚至非海事領域,其範圍包括海洋平臺、工業產品、質量認證、環境體系認證、風力發電、核電技術、公路建設等。船舶檢驗行業作為具有豐富海事安全技術及其它安全技術的公正、獨立第三方,不但成為海事安全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工業產品服務等其它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世界海事格局來看,各海洋強國大都有與其地位基本匹配的船舶檢驗機構,像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挪威、日本、韓國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海洋強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在各自走向海洋強國的徵途中,本國的船檢行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船舶檢驗行業,也依託本國工業界的支持,不斷汲取和積累著各個領域中的技術和經驗,在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和經驗的積澱後,又反哺給工業界,使其不斷發展壯大。從世界海事發展國際話語權來看,世界主要海洋強國對於本國船舶檢驗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視,營造了良好的有利於其發展的環境。這些國家的船舶檢驗行業不僅是世界海事技術和標準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本國在世界航運、海工等相關領域的重要地位,幫助國家從海運、海洋以及與之相關的領域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進而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可以說,一個強大的船舶檢驗行業,是海洋強國所依託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海洋強國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
中國船檢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中國船檢通過不斷的深化改革與調整,逐漸適應了新形勢,滿足時代新需求。20世紀初,中國船舶檢驗發證資格曾一度掌握在外國船檢機構手中。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船舶檢驗規範基本沿襲前蘇聯,難以進入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海洋技術標準體系和國際市場。隨著1998年水監體制改革和中國擴大開放,中國船檢行業得到長足發展,船舶檢驗質量和管理水平總體大幅提高,為水上交通安全形勢長期穩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新形勢下,建設交通強國為交通人吹響了衝鋒號,也為中國船檢提出明確的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助力我國航運業更快發展是中國船舶檢驗的使命初心,對此,中國船檢需要承擔好一流建設和公益服務兩個對內責任:一者,需要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切實發揮船檢在整個航運業的技術引領和先導作用,服務和支撐航運業高質量發展。二者,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於提升服務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支持航運業做大、做優、做強。
站在新起點上,中國船檢行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運業的發展。今天,中國經濟和中國海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為保障我國水上交通安全,促進航運造船等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提高我國海洋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能源及海上戰略運輸安全等國家海事權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海洋強國、海運強國戰略實施,我國船檢行業需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爭當交通強國建設的排頭兵,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全力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從國內發展的維度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騰飛的一件重要法寶在于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順應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命運與共的大趨勢,進一步豐富了對外開放內涵、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為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建設世界一流的船舶檢驗行業,就必須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實現合作互利共贏。前期,我國已經推動了自貿區(自貿港)國際登記船舶入級檢驗開放,初步形成一個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環境,中國船檢第一次在自己的主場,直接面對世界各大知名船檢機構的競爭。這些競爭對手大多屬於老牌船檢機構,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技術積澱,跟他們同臺競爭,中國船檢只能靠「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激發自身活力、增強內生動力、提升競爭能力,用儘可能短的時間贏得最大的市場空間。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加速走向國際化,實現國際一流建設目標,也需要中國船舶檢驗更加主動融入、緊密銜接、積極作為。新技術發展的領域不斷增多、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深化,為中國船檢行業換道超車、實現一流提供了新機遇。國際海事治理體系變化營造出了更有利於深度參與國際競爭的外部環境,為中國船舶檢驗加快提升國際貢獻度、品牌美譽度和市場認可度提供有利契機。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索進一步開放船舶法定檢驗,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航運市場公平競爭,提升中國籍船舶的技術水平,降低海上運輸風險。
2020年,全國海事工作會上明確全國海事系統將在進一步提高履約水平的基礎上,以全球視野推動合作共贏,不斷提升國際海事制度性話語權,在全球海事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船檢特別是中國船級社要突出規範標準創新引領,重點圍繞關係交通強國戰略必爭領域發力,在行業重大基礎前沿問題上發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產生重大突破的方向上發力,全面實現船舶製造、海洋工程等領域「卡脖子」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堅持技術創新,從助力解決行業發展不充分的角度,加強高新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標準研發和技術研發,推出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經濟、節能、環保、舒適的新船型、新裝備、新設施,形成全面的技術服務和支持保障能力。
船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融合發展。融合發展就是用好各方面優質力量和資源,清「淤點」通「堵點」解「難點」,形成推動船舶檢驗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船檢高質量發展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融合:一是商漁船檢驗深度融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商漁船檢驗的協調發展,實現商漁船檢驗質量同步提升;二是國內船舶檢驗機構融合,逐步實現國內船舶檢驗機構的資源共享,提高船舶檢驗整體能力和水平,推行船舶、船用產品等檢驗互認,解決重複認可、認證等問題,降低檢驗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三是信息資源的融合,大力推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實現高效監管,提供優質便捷服務。
人是事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船舶檢驗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行業,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錘鍊至關重要。船舶檢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建設一支創新能力強、行業知名的技術隊伍,打造一支作風硬、服務好的船檢精兵,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勇於開拓的管理團隊。完善和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體系、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解決好鼓勵創新與包容失敗的問題,協調好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的問題,統籌好科技成果轉化與科研激勵的問題,形成敢於創新、便於創新、樂於創新的氛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半個多世紀的櫛風沐雨,半個多世紀的砥礪奮進,中國船檢經歷了中國造船從羸弱到發展壯大的時空跨越,助推中國造船實現了造船三大指標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的輝煌成就。新起點,新徵程,乘著國家新一輪深化改革大潮的東風,中國船檢一定能夠在新的歷史時期再創新的輝煌。
原標題:《全球視角下我國船舶檢驗行業在世界範圍內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