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證明叢生瓦韋的再次發現支持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系的親緣聯繫

2021-02-22 BRP CAS

  中國西南尤其是雲南地區以高物種多樣性而著稱。蕨類植物也不例外,僅僅在雲南就分布有全球約10%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主要關注位於雲南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與鄰近的緬甸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地區在地質地理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作者提出假說認為該地區的植物區系可能與鄰近地區共享了某些稀有的類群。為了驗證這一假說,版納植物園宏觀進化研究組相關人員與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合作,對德宏自治州及其鄰近地區的稀有物種進行了區系調查。 

  研究發現如下:1)基於德宏地區的植物區系調查以及形態學觀察研究,首次在雲南發現了稀有物種叢生瓦韋(Lepisorus cespitosus),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藏東南採集模式標本以來,在野外未發現該物種;2)系統發育和形態學比較分析表明,叢生瓦韋是與瓦韋屬(Lepisorus)內其他組的物種存在明顯差異的譜系;3)生物地理學分析結果表明,與叢生瓦韋關係最密切的種為日本和臺灣特有種,說明該種為孑遺種;4)通過對雲南西部地區的物種分布和化石記錄的回顧,發現了一些在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同時出現的共有種,以及中新世以來該地區蕨類植物區系屬組成的連續性。 

  綜上所述,孑遺蕨類植物叢生瓦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再次發現,不僅揭示了雲南西部植物區系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繫緊密的親緣關係,也表明了該地區在新生代時期已成為孑遺物種的氣候避難所。因此,作者建議加強對該地區植物區系的調查,更全面地理解和保護該地區的植物區系特徵。同時,基於叢生瓦韋在系統發育和分類學上的獨立性,我們決定將該種歸入一個新的組「Caespes」。 

  因此,該研究結果不僅為瓦韋屬的進化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之一雲南地區的多樣性地理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見解,同時揭示了雲南西部地區可能擁有著比之前預期更多的孑遺物種。 

  研究結果以Rediscovery of Lepisorus cespitosus supported the floristic affinities between western Yunnan and southeast Tibet為題發表於Plant Systematics Evolution。 

 叢生瓦韋Lepisorus cespitosus Y.X.Lin採自雲南德宏州盈江縣 

a.習性 b.根狀莖鱗片 c.隔絲 d. 葉片背面的孢子囊群 e.附生於樹幹 

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

微信號 : BRP CAS

網址:http://www.casbrc.org/

相關焦點

  • 又一重大發現!雲南野外發現稀有物種叢生瓦韋
    時隔三十多年,科研人員再次在野外發現稀有物種叢生瓦韋,上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藏東南發現。中國西南尤其是雲南地區以高物種多樣性而著稱。蕨類植物也不例外,僅僅在雲南就分布有全球約10%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
  • 世界稀有物種時隔30年現身雲南,名字挺古怪
    及其鄰近地區展開稀有物種區系調查中,意外發現了稀有物種叢生瓦韋。這次發現,是時隔三十多年後該稀有物種在我國第二次出現,也是雲南的首次發現記錄。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此次對叢生瓦韋的發現記錄,無疑為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植被研究印證雲南「最古老的河」是元江
    中新網昆明12月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組朱華研究員等在分析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乾熱河谷的植物區系組成及起源與演化時有驚人發現,研究結果支持元江為雲南最古老的一條河。
  • 【中國新聞網】植被研究印證雲南「最古老的河」是元江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景觀生態實驗室楊建波製圖為元江的河谷型薩王納植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組朱華研究員等在分析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乾熱河谷的植物區系組成及起源與演化時有驚人發現,研究結果支持元江為雲南最古老的一條河。
  • 色誘獵物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再次出現蘭花螳螂
    12月5日,記者跟隨「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的採訪團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這裡看見了被譽為「昆蟲皇后」的蘭花螳螂。雖然華萊士一生在東南亞從事生物研究,但他也沒機會真正見過這種奇特的生物。2011年,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多次發現了蘭花螳螂。2013年,又先後發現了兩隻蘭花螳螂,一白一粉,為不同年齡的雌性螳螂。體型稍小的白色螳螂為純白色,躲在梔子花上,難以辨識。被細心的園林管理員發現;另一隻雌性螳螂為粉紅色,個子較大,優雅地趴在大海芋葉子上面。
  • 奇特昂天蓮盛放西雙版納植物園
    8月中旬,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感應植物區的花壇裡,5株新定植的昂天蓮悄然迎來了首次綻放 昂天蓮產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西南部、雲南及西藏東南部,生於山谷溝邊或林緣,可供庭園栽培供觀賞,也可作花境、花壇的配植。其莖皮纖維潔白堅韌,可作絲織品代用品用於編織,根可供藥用。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記者團探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記者團合影 雲南省廣播電視臺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和曉)螳螂會有「少女心」嗎?絞殺榕的最高境界什麼?無刺蜂長什麼樣?12月5日,「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記者團帶著各樣疑團探訪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了解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生命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2003年,首次在雲南普洱發現野生的白旗兜蘭,當時僅有10餘株成年植株。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西雙版納植物園已經掌握了白旗兜蘭種子共生菌萌發技術和種苗快繁技術,擴繁的種苗已回歸野外。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倉鎮,佔地面積1100公頃。這裡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成果引人矚目
    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體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成果。採訪團參觀植物園史館、名人名樹園、蔡希陶紀念館、奇花異卉園+樹木園、棕櫚園、腦香園、博物館+民族植物園、苗圃、綠色石林、熱帶雨林等,以科學的視角,了解雨林的組成、神奇的動植物現象;訪談植物學專家,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從理論到實踐的可持續發展。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走進神奇美麗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記者 劉丹楓 報導)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位於雲南省勐臘縣勐侖鎮,海拔570m,年平均氣溫21.4℃,系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於1959年領導下創建,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是國內外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揭示物種的界定與概念化:從胡桃科黃杞屬談起
    有效進行物種界定是系統發育、進化、生物地理和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第一步。但是,如何精確地進行物種界定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特別是熱帶地區豐富的植物多樣性以及缺乏全面的植物區系調查,導致物種的界定錯誤率較高。這些錯誤的物種界定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相關研究。
  • 現在快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看宛若星河的螢火蟲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在西雙版納植物園裡山山水水
  • 旅遊:解鎖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樹與花的故事,你還在等什麼?
    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位於景洪市城區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內,佔地80公頃,以自然形成的一連串水面作為遊覽的主軸線。依次展開百花園、空中花園、周總理紀念碑、棕櫚區、稀樹草坪區、盆景區、觀葉植物區、熱帶果樹區等景點,集科研、科普、旅遊觀光、度假等功能為一體。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今年7株貝葉棕開花
    今年4月以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的7株貝葉棕紛紛開花。12月5日,記者跟隨「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的採訪團,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裡目睹了萬花齊放的這一熱帶雨林奇觀。圖片來源: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據研究,在古代印度,皈依佛門的教徒把經文刻寫在貝葉棕的葉片上,創造了流傳千古的貝葉經。
  • 西雙版納植物園告訴你
    西雙版納植物園裡滿眼的綠色有高聳入雲的望天樹有美麗奇特的白旗兜蘭還有借風傳播種子的龍腦......(中新社記者 康平 12月5日 攝)△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四數木 (中新社記者 康平 12月5日 攝)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本土奇葩昂天蓮首次盛放於植物園
    本土奇葩昂天蓮首次盛放於植物園本報訊(莫海波) 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奇花異卉園感應植物區的花壇裡,五株新定植的昂天蓮今年夏天以來悄然迎來了首次綻放,為熱鬧的奇花異卉園平添不少吸睛之處。  昂天蓮,為梧桐科(或錦葵科)的大灌木,其葉片大而淺裂,開展而似梧桐。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