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2020-12-06 雲南日報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區系研究在植物種類清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主要對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內所有植物的地理成分從科、屬、種三個層次進行分析,並通過與其鄰近地區的植物區系比較,確定該地區現代植物區系的性質和來源。近年來,植物系統學的發展及區域性生命之樹的構建,為從進化歷史角度開展植物區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科研人員通過相關研究發現,在屬種水平上,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系統發育多樣性與分類群豐富度相關性較高,其中,滇西北植物區系具有豐富的溫帶植物譜系,該區域植物區系的形成以就地演化為主;滇南植物區系具有豐富的熱帶植物譜系,該地區植物區系的形成以遷移擴散為主。對此,科研人員提出,應針對不同進化過程的植物區系採取不同的保護策略,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傳統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主要對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內所有植物的地理成分從科、屬、種三個層次進行分析,並通過與其鄰近地區的植物區系比較,確定該地區現代植物區系的性質和來源,如吳徵鎰等關於我國種子植物區系的研究。然而,植物區系是一個地區植物發生發展過程的反映,它是進化過程中物種的分化、擴散、隔離和絕滅等事件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由吳徵鎰院士任主編編寫完成的《雲南植物志》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地方植物志,共21卷,主要由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編撰。記載雲南維管植物17200種。經過近30年4代植物學家參加,全志現已基本完成並陸續出版。《植物志》的編寫和完成對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建設、植物系統演化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中國植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證明叢生瓦韋的再次發現支持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系的親緣聯繫
    中國西南尤其是雲南地區以高物種多樣性而著稱。蕨類植物也不例外,僅僅在雲南就分布有全球約10%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
  •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區系分區
    ②康滇假合頭菊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他們的研究促進了植物區系區劃的定量化和精細化,為深入探討植物多樣性的起源和形成機制以及我國植物多樣性精準保護和規劃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新概念,將譜系地理的研究結果與植物區系劃分相結合,改變傳統通過宏觀認知植物區系劃分,幫助人們更為精準地認識大自然。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遺傳學前沿》。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我國植物區系複雜,傳統的區系區劃,尤其涉及特定區域內較小地理單元的區劃上還存在不足,不利於人們進一步精準地認識自然。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世界稀有物種時隔30年現身雲南,名字挺古怪
    雲南被譽為動植物王國,種子基因庫,就連備受世界關注的生物多樣性大會也將於明年在昆明召開。及其鄰近地區展開稀有物種區系調查中,意外發現了稀有物種叢生瓦韋。眾所周知,雲南地區以高物種多樣性而著稱,蕨類植物也不例外,僅僅在雲南就分布有全球約10%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
  • 植被研究印證雲南「最古老的河」是元江
    中新網昆明12月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組朱華研究員等在分析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乾熱河谷的植物區系組成及起源與演化時有驚人發現,研究結果支持元江為雲南最古老的一條河。
  • 雲南文山發現苦苣苔科植物3新種
    近日,分布於雲南省文山州境內的3個苦苣苔科植物(其中2個分布於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新種正式發表,它們分別為Petrocodon wenshanensis Xin Hong W.H. Qin & F.
  • 吳徵鎰院士的植物人生(下)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吳徵鎰親筆書寫的8個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塊石碑上。這8個字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寫照。1958年,吳徵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辭去了在北京擔任的所有職務,攜妻兒舉家遷往雲南昆明,籌建昆明植物研究所。選擇回到雲南,對吳徵鎰來說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
  • 昆明植物所種質資源庫與《人與自然》雜誌合作出版種子專刊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與《人與自然》雜誌社合作,出版了以種子為主題的2012年第12月刊(總第130期)。本專刊以中國植物的諾亞方舟——「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為切入點,在介紹該庫工作內容和進展的基礎上,以「跨越時空話種子」、「種子進化之迷」、「種子的生存智慧」、「種子與人類」等板塊,通過精美的種子圖片、詼諧有趣的語言和豐富的種子故事,生動地向讀者講述了種子的起源、種子的進化、種子的傳播、種子與人類的關係,以及種子目前面臨的危機。
  • 「植物字典」星耀武:為終極夢想行走
    新華社昆明9月3日電  題:「植物字典」星耀武:為終極夢想行走  新華社記者 嶽冉冉  「我的學生們都在練習『火眼金睛』。在野外科考時,我要求他們一眼掃過,立刻說出所見到的80%的植物名字。」星耀武說,他這樣訓練學生。
  • 【植物景觀設計】昆明植物園水景園(單子葉植物區)
    昆明植物園水景園(單子葉植物區)佔地約32畝,由2個人工湖、大小2個人工島、環湖種植區及展覽蔭棚組成。
  • 雲南野外發現稀有物種叢生瓦韋
    中國西南尤其是雲南地區以高物種多樣性而著稱。蕨類植物也不例外,僅僅在雲南就分布有全球約10%的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的野外調查發現,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藍靛瑤」對靛藍的利用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他們崇尚藍色服飾,以藍色為民族文化的主色調(圖1a,b),板藍的利用對維持藍靛瑤傳統文化具有意義。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
  • 科學家找到高寒植物「供給地」和「避難所」
    研究高寒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變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但可以認識山地多樣性的形成,還可以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高寒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從而為區域性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團隊對青藏高原腹地及周邊的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地區(簡稱THH)植物多樣性研究後發現,該地區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寒多樣性的主要來源。7月31日,相關研究在《科學》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