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6 騰訊網

植物區系(flora)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區系研究在植物種類清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主要對一個自然地理區域內所有植物的地理成分從科、屬、種三個層次進行分析,並通過與其鄰近地區的植物區系比較,確定該地區現代植物區系的性質和來源,如吳徵鎰等關於我國種子植物區系的研究。然而,植物區系是一個地區植物發生發展過程的反映,它是進化過程中物種的分化、擴散、隔離和絕滅等事件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植物區系研究需包含進化歷史的信息,方能更全面地理解植物區系的性質和來源。近年來,植物系統學的發展及區域性生命之樹的構建,為從進化歷史的角度開展植物區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結合該地區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探討了分類群豐富度(taxonomic richness)、系統發育多樣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及系統發育多樣性殘差(residual)的空間分布格局,在此基礎上,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結果表明:在屬種水平上,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系統發育多樣性與分類群豐富度相關性較高,其中,滇西北與滇南地區的植物區系具有較高的分類群豐富度與系統發育多樣性;相對於分類群豐富度來說,滇西北植物區系的系統發育多樣性比期望值低,且具有豐富的溫帶植物譜系,表明該區域植物區系的形成以就地演化(in situdiversification)為主;滇南植物區系的系統發育多樣性比期望值高,並具有豐富的熱帶植物譜系,表明該地區植物區系的形成以遷移擴散(dispersal)為主。研究進一步提出為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不同進化過程的植物區系應採取不同的保護策略的觀點。

該研究結果以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floristic assemblages within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eastern Asia為題在線發表於植物學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分類群豐富度、系統發育多樣性及系統發育多樣性殘差的空間分布格局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區系分區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新概念,將譜系地理的研究結果與植物區系劃分相結合,改變傳統通過宏觀認知植物區系劃分,幫助人們更為精準地認識大自然。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遺傳學前沿》。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證明叢生瓦韋的再次發現支持雲南西部與西藏東南部植物區系的親緣聯繫
    最近的研究表明雲南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存在區域異質性,但有關地區間蕨類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格局還沒有完全了解。鑑於近年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了解多樣性格局對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主要關注位於雲南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與鄰近的緬甸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地區在地質地理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作者提出假說認為該地區的植物區系可能與鄰近地區共享了某些稀有的類群。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我國植物區系複雜,傳統的區系區劃,尤其涉及特定區域內較小地理單元的區劃上還存在不足,不利於人們進一步精準地認識自然。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
  •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科教融合工作取得新進展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共收藏有高等植物標本近25萬份,是收集、保藏和研究雲南省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對植物學教學和科研,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18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研究顯示,一些「反轉座拷貝」利用它「鄰居」基因的調控序列,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翻譯和表達,成為有生物學功能的「反轉座基因」。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帶領的學科組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案,在矛尾魚基因組中鑑定了472個「反轉座拷貝」,通過研究它們的進化年齡、選擇壓力、表達模式以及相關的基因功能,探討了它們對脊椎動物「登陸」事件以及矛尾魚進化的意義。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亞北美間斷的研究在極多的被子植物中開展。裸子植物由於起源較早,因此可能為探討東亞北美植物區系的地理聯繫提供更好的案例。儘管以前也開展了榧樹屬的研究,但缺點是取樣不全,且用以分析比較的都是基因片段。因此榧樹屬下的系統關係相對模糊。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
  •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長壽家系保護因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6-03-02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研究和挖掘長壽及長壽家系的健康保護因子,對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和健康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和海南醫學院合作,以海南健康長壽人群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與健康長壽相關的遺傳保護因子。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學術進展|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發現北半球首例雞毛松屬大化石 揭示亞洲-澳洲早期植物區系交流新途徑
    東亞植物區系的特色之一是包括了很多來自岡瓦納古陸的區系成分,即在地質時期曾廣泛分布於南半球的分子。那麼這些物種是如何從南半球跨越赤道擴散到亞洲的呢?晚漸新世以來,由澳大利亞-亞洲板塊碰撞產生的島鏈和洋流變化,為植物的遷移提供了陸橋和適宜的潮溼氣候。雞毛松屬耐水淹,能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生理特徵也增加了該屬擴散到華南地區的機會。除了雞毛松屬外,同時研究了其它150屬熱帶亞洲-熱帶澳洲分布類群的大化石記錄,發現雞毛松屬並不是通過這一途徑進入亞洲的唯一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