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ZL 201610156308.4)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發明人:黃文俊、張燕君、王瑛。
淫羊藿(Herba epimedii)是使用最為悠久的中草藥之一,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也是現在應用最為廣泛的中草藥之一。淫羊藿不僅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等功效,而且還有抗衰老、抗腫瘤、改善免疫功能等功效,因而也是最具開發潛力的中藥材之一,受到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除此之外,淫羊藿植株的花和葉形態各異,顏色豐富多彩,具有較高的園林觀賞價值。
大量研究表明淫羊藿中主要活性成分為類黃酮化合物,特別是C8位置異戊烯修飾的黃酮醇苷類化合物。例如,常用於淫羊藿藥材質量控制和化學型分類的四種主要活性成分,朝藿定A,B,C和淫羊藿苷(EpimedinA, B, C, Icariin),均屬於黃酮醇苷類化合物。黃酮醇苷代謝物屬於類黃酮合成途徑中的黃酮醇分支途徑的末端產物。類黃酮合成途徑早已成為植物次生代謝途徑中研究最多最清楚的途徑之一,參與此途徑中的所有結構基因在多個模式植物中得到了分離和功能鑑定,最近,在箭葉淫羊藿中類黃酮合成途徑也得到了解析,絕大部分相關結構基因得到分離和鑑定。研究表明,淫羊藿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合成與積累受到環境因子和發育因子的影響,如光、蔗糖、植物激素、發育階段等,這意味著黃酮醇主要活性成分的合成積累可能受到某些轉錄因子的調控,如MYB,bHLH轉錄因子等。
武漢植物園博士黃文俊等發明了「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通過RACE技術從箭葉淫羊藿中獲得了一條全長cDNA序列,並命名為EsMYBF1基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提高EsMYBF1基因的表達量能夠誘導黃酮醇合成基因的表達,從而促進了黃酮醇的合成與積累。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往期回顧:
武漢植物園發現桔梗科半邊蓮屬植物新種
(微信號:admin_planter)
請掃描小編微信二維碼添加為好友,並備註您的個人信息,格式為:姓名或暱稱+單位+研究方向。小編將拉您進入「植物研究進展微信交流群」,謝謝!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等請聯繫:
plant_r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