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先進院2項發明專利再獲授權!今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1個

2020-12-01 武漢中科先進院

近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獲得2項碳材料技術相關的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截至目前,今年武漢先進院新增授權發明專利已達11個。


發明專利「一種功能化碳材料的製備方法」利用碘單質對碳材料進行活化,同時碘單質輸運磷單質與碳發生反應,以製備出磷酸功能化碳材料。與現有製備方法相比,該方法新穎獨特、簡單高效,在不破壞碳材料本體結構的基礎上,穩定形成功能化基團。與此同時,通用性強,且製備過程可控,具有較高的工業化應用價值。


發明專利「一種功能化碳材料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電磁屏蔽的空心層狀氮雜碳微米管/納米金屬線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採用直接熱解碳化的含雜原子的碳微米管材料作為基底,以預先製備的納米金屬線的分散液作為晶種液,滴加在碳材料上烘乾後再次投入到金屬線製備的前驅液中經過二次溶劑熱生長,獲得一種用於電磁屏蔽的空心層狀氮雜碳微米管/納米金屬線複合材料。


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電磁屏蔽的空心層狀氮雜碳微米管/納米金屬線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以上兩項碳材料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應用於光電器件、能源催化、導熱、阻燃、電子電氣、生物醫學等領域,可與公司石墨烯複合材料、相變材料以及微膠囊技術形成強大的專利組合,形成多種新材料的產品,如導熱材料、智能纖維製品和建築材料,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作為「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成立一年多時間以來,武漢先進院已申請了40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9項,PCT國際專利1項。下一步,武漢先進院將依託深圳先進院和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充分發揮中科院在科技研發、產業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豐富經驗與深厚積累,實現科技與企業、市場、資本的有機融合。

相關焦點

  • 納雍電廠首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納雍電廠首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7-23
  • 卓爾宇航又一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近日,卓爾宇航集團自主研發的「一種通用飛機小滑窗」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這是集團在智慧財產權建設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該發明專利是提供一種通用飛機小滑窗、窗口連接框、滑窗玻璃和支撐滑窗的承壓機構。用於解決現有通用飛機在高空環境下受力變形,導致機身小滑窗壓力過載的問題。對通用飛機在高空飛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 我院獲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發明專利證書近日,我院水資源水環境研究所申報的發明專利「一種基於Copula函數的水位流量關係曲線推求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號:ZL 2017 1 0863477.6。該發明專利屬於水利工程領域,是我院水資源水環境研究所劉章君博士等人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江西省水利廳科技項目資助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水位流量關係在水文資料整編、水文預報以及水文水利計算中具有重要實用價值,工程實踐中常用作水位、流量間的換算。該發明利用Copula函數理論構建水位和流量的聯合概率分布,通過水位或流量的條件概率分布函數,推求水位流量關係曲線並進行不確定性分析。
  • 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影像學肺炎判別算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由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計算機學院教師、大數據智能實驗室負責人鄒倩穎等3人申請的專利《用於影像學肺炎判別的仿生模式識別改進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據悉,該校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的《用於影像學肺炎判別的仿生模式識別改進方法》,公開了一種結合卷積神經網絡和仿生模式識別的改進判別算法,算法以仿生模式識別為基礎,首先構建一個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特徵提取網絡,將圖像特徵提取之後,利用仿生模式識別構建並訓練一個分類網絡用於圖像的分類。
  • 「一種用於選擇吸附六價鉻的吸附劑」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發明了一種用於選擇吸附六價鉻的吸附劑,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一種用於選擇吸附六價鉻的吸附劑,專利號:ZL 201110212531.3,發明人:鄭易安 王愛勤)。
  • 成都市局兩項成果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
    成都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就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通用性不強、擴展性不高、靈活性不足、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提出了基於WCF技術搭建數據服務框架,以及採用OSS等技術高效實現GIS數據質檢和入庫的技術解決方案,形成的《一種基於WCF技術的數據服務框架搭建方法》(專利號:CN201810351314.4)、《一種面向OSS對象存儲的GIS數據質檢與入庫方法》(專利號:CN202010182804.3
  • ...雲意電氣:2019年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取得授權專利62件 均系原始取得
    同時以領先的研發硬體為支撐,公司研發人員能夠緊跟前沿的創新理念,將先進的研發思想轉化為技術成果,擴大在行業內的技術優勢。2019年,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取得授權專利62件,均系原始取得。其中國際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0項;另有87項專利申請正在審查中,其中發明專利55項,實用新型專利31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
  • 漁機所「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由漁機所鄭曉偉等人發明的「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710556512.X。  該發明是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包括擠壓榨籠、組合螺杆,進料箱;組合螺杆包括螺紋套,螺紋套固定在螺杆主軸外部,螺紋套以其中軸面為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上固定設置第一葉片組,第二部分上固定設置第二葉片組,第一葉片組與第二葉片組在螺紋套的第一、第二部分交界處不連續;擠壓榨籠包括若干呈環形分部、且具有一定間隙的中空筋條
  • 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ZL 201610156308.4
  • 我院首個國家發明專利申請獲批
    日前,我院首個國家發明專利申請——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應用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批通過,授予專利權,並予以登記和公告。這是我院繼申報實用新型專利獲批之後,在科研領域實現的又一個零的突破!我國的專利主要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大類型。三者當中,發明專利對創新性的要求最高,審批周期最長,審查授權程序最嚴格,專利保護期限也最長。
  • 東方雨虹已授權發明專利「非固化瀝青膠」榮獲「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企業】
    12月1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外發布了《關於第十八屆中國專利獎授獎的決定東方雨虹已授權發明專利-非固化瀝青膠(專利號:ZL 201010618185.4)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據悉,設立於1989年的中國專利獎是我國唯一的專門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給予獎勵的政府部門獎,得到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認可,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機所「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由漁機所鄭曉偉等人發明的「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710556512.X該發明是一種南極磷蝦糜製取裝置,包括擠壓榨籠、組合螺杆,進料箱;組合螺杆包括螺紋套,螺紋套固定在螺杆主軸外部,
  • 「掃一掃」系列專利迎來了授權的春天
    如近期北京產權法院受理的訴「蘋果」和「支付寶」專利侵權的全球二維碼「掃一掃」應用技術的發明專利權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先後於2011年12月21日,2013年11月6日,2015年8月26日對這三項發明授權專利。同時,這一技術還獲得了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等全球10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知識產權局的相關發明專利授權。
  • 2014發明專利榜公布 中科院研究所排名居前—新聞—科學網
    在今年新增的按科研單位排名中,中科院下屬多家研究所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授權量排名均位居前列。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介紹,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佔比首次超過實用新型專利;共授權發明專利23.3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
  • 長光機紅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由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馬東閣等科研人員發明的「紅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專利,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本發明是一種紅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製備方法,它以在主體材料中共摻雜綠光敏化劑和紅光發光材料作為發光層,通過載流子瀑布式俘獲的發光過程,有效地抑制了器件中空間電荷的過度積累,降低了激子淬滅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紅光發光效率和亮度的目的。同時,通過優化敏化劑和發光材料的摻雜濃度,實現了純紅光發射,保證了紅光的色純度。
  • 四川新生命幹細胞再獲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7日訊 今日,記者從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又有2項發明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分別為「一種鑑定人類個體、人源細胞株性別的引物、試劑盒和方法」(以下簡稱鑑定專利)和「一種化妝品或藥物組合物及其用途」(以下簡稱化妝品或藥物組合物專利)。
  • 平桂飛碟氧化鐵紅生產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本報訊(記者羅雪蘭)日前,中國有色集團(廣西)平桂飛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桂飛碟)科技人員李學雷、黃德文、林秋萍發明的一種綠釩溼法氧化鐵紅二次氧化三步預處理方法,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方法能有效解決生產氧化鐵紅過程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工業濃硫酸問題。
  • 「鋁合金陽極氧化電解著色的封閉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冷封閉首先是由義大利提出來的一種封閉工藝,它是將工件浸入常溫下的以NiF2為主的化學溶液中,通過離子交換以及水合反應形成Ni(OH)2,Al(OH)3混合水合物沉積,從而使氧化膜孔隙實現封閉。該方法對水質要求低、常溫進行能耗低、封閉時間短。技術的缺點是鎳對環境汙染及人身損壞嚴重,該方法至今未獲得國際上的認同。
  • 武漢這位教授:連續6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坐擁10餘項美國專利
    劉侃,1979年11月生,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武漢紡織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三級教授,碩士生導師。2002年獲武漢大學應用物理專業學士學位,2007年獲武漢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分子與藥物影像中心/加州納米系統研究中心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10年入職武漢紡織大學,主要從事各類微流晶片開發研究工作。
  • 新增多項光柵波導發明專利 梟龍科技持續建立技術壁壘
    一年內新增多項核心發明專利授權作為AR智能眼鏡終端最為核心的組件,顯示模組的體積大小是決定AR智能眼鏡外觀形態的主要因素。光柵波導兼具視場角大、顯示效果好、體積小、重量輕、批量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將成為未來五到十年近眼顯示光學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