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發明專利榜公布 中科院研究所排名居前—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國家知識產權局今日公布了2014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授權量排名,發明專利申請量佔比首次超過實用新型專利。在今年新增的按科研單位排名中,中科院下屬多家研究所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授權量排名均位居前列。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介紹,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同比增長12.5%,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佔比首次超過實用新型專利;共授權發明專利23.3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比「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提高了1.6件。

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於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有22個,包括食品化學、藥品、材料冶金、土木工程、生物技術、環境技術、基礎材料化學、測量、顯微結構和納米技術、化學工程等;但在光學、運輸等領域與國外差距明顯,在光學領域,國外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為國內的1.8倍,運輸領域為1.7倍。從35個技術領域中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來看,國外在華專利擁有量是國內的3.0倍,運輸領域達到了7.6倍。因此,我國在部分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力度仍待加強。

2014年,位居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分別為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四川、安徽、陝西、湖北;在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排行榜上,華為公司(2409件)依然雄居榜首,中興通訊(2218件)緊隨其後,第三位至第十位依次為中石油化工、鴻富錦精密工業、海洋王照明、京東方科技、中石油天然氣、國家電網、深圳華星光電、杭州華三通信。

在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中,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以824件位列第一,與長春光機所、微電子所、半導體所等另外10家研究所包攬了前15位中的11席。在科研單位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中,中科院微電子所、過程工程所、大連化物所、化學所等12家研究所包攬前15位的第4到15名。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科院申請發明專利11700件,與2013年基本持平;授權發明專利5386件,比2013年增長8.9%。

據中科院智慧財產權工作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中科院智慧財產權工作緊密結合「創新2020」規劃實施和院屬單位「一三五」工作重點,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目標,以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智慧財產權質量、強化支撐能力建設和促進智慧財產權應用為重點,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在科技創新中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有效提升了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這位負責人表示,未來中科院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將以構建智慧財產權服務網絡為基礎,以創新智慧財產權的轉化運用模式為重點,進一步健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障礙,系統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來自北京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IP」)的一份專利大數據檢索分析報告《科技「戰疫」專利洞察》(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方面專利申請量居前;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謝曉亮團隊參與了該技術的多項專利申請,彰顯了中國在此領域的創新力量。
  • 一種茶樹花蛋白酶及其製備和應用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楊子銀等科研人員完成的「一種茶樹花蛋白酶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尚曉東團隊在海洋熱通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海洋學報》英文版。
  • 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功轉讓—新聞—科學網
    籤約儀式現成   科學網8月18日上海訊(通訊員朱泰來記者黃辛
  • 2014 年美國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最佳醫院排名榜揭曉
    根據2014年7月15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最新發布的「最佳醫院」排名榜,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最佳醫院排名榜揭曉,來自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的梅奧診所榮膺榜首
  • 中國企業專利排行榜發布:紫光居半導體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二
    近日,由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專利檢索分析公司合享智泉聯合發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TOP50)」。  在該榜單的半導體領域中,紫光集團2020年前三季度的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位列中國前三。
  •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10位省份
    中國網財經7月11日訊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消息,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胡文輝昨日介紹,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47.5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6件。
  • 劉連慶 研究員/ 焦念東 副研究員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
    劉連慶研究員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 電子郵件:lqliu@sia.cn, 發明, 2012, 第 1 作者, 專利號: 201210128565.9 ( 6 ) 基於概率的納米物體運動模型, 發明, 2012, 第 2 作者, 專利號: 201210160324.2 ( 7 ) 一種細胞生理信息檢測系統及其檢測方法, 發明, 2013, 第 1 作者, 專利號: 201310374751.5
  • 中科院化學所: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雙管齊下」—新聞—科學網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表示,化學所科研成果轉化的整體思路是圍繞化學所的定位,針對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社會進步對科學技術的要求,以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為重點企業和地方政府服務為宗旨來推動高新技術創新性研究和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專利授權量排名TOP3
    近日,由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專利檢索分析公司合享智泉聯合發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TOP50)」。在該榜單的半導體領域中,紫光集團2020年前三季度的專利授權量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位列中國前三。在入榜的前50名中國企業中,紫光集團還是發明專利授權量佔總授權量比例在90%以上的僅有5家企業之一。    榜單對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的專利授權數量及發明專利授權數量進行統計分析。
  • 《催化學報》《能源化學》再次入選期刊一區—新聞—科學網
    近日,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公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均位居化學大類一區,這也是兩刊連續兩年入選中科院期刊分區一區
  • 中科院訴英特爾侵犯FinFET專利一案,再審
    pxeEETC-電子工程專輯7月30日據媒體報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近日口頭審理了FinFET發明專利(US9070719)的無效申請。無效申請的請求人是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而專利權人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薪誠聘海內外優秀博士後
    2013年,張存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1年至2019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表SCI論文總數8447篇。2011年至2019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累計申請專利8255件,其中發明專利7366件,累計專利授權293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602件。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生陳海濤為論文第一作者,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王文,以及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研究員陳江華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牛羊等草食動物的畜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而激增的家畜養殖對優質牧草,特別是紫花苜蓿的需求極大增加。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9月27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納米能源所2012年開始籌建,2014年5月經登記成為北京市科研事業單位,2014年6月經批准成為中科院非法人科研單元,2016年8月北京市批覆建設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2018年5月市政府和中科院籤署聯合共建納米能源所協議,2019年9月納米能源所懷柔園區竣工,今年9月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
    人民網北京9月27日電 9月27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儀式舉辦。這標誌著納米能源所在懷柔科學城正式投入運行。這也是懷柔科學城規劃建設以來首個整建制遷入的研究機構。納米能源所是北京市和中科院聯合共建的新型科研組織,2018年納入北京市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名單。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無人艇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陳洪濱介紹:「我們自主研發的MWO-3搭載了氣象和海洋觀測傳感器,通過中國北鬥衛星傳輸數據,在這次海上觀測試驗中,經歷了『森拉克』颱風過境,為中國氣象局提供了時間解析度高達1分鐘的實時觀測數據,監測颱風過境時海面各要素的詳細變化過程,相比傳統的海洋浮標觀測,我們的無人艇能夠機動應變航行觀測,獲取最優位置的實時觀測數據,具有其他觀測手段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 2020年度廣東創新百強榜發布
    相比往年,今年的全球化指標不局限於記錄某項專利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以及美國專利商標局進行申請和授權記錄數,只要滿足在以上所提及的某一個專利局有記錄數即可計入統計範疇內。 今年報告創新性引入上榜企業畫像分析以及粵東西北創新50強榜(「1+1」榜)。
  • 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利搶註,GILEAD官方回應:「病人第一!」
    2月4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官網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國學者在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文章。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表示:「為服務於疫情防控,合作雙方單位聯合聲明:在上述具有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作用的藥物中,我們對於國內已經上市並能夠完全實現自主供應的藥物磷酸氯喹,不申請相關專利,以鼓勵相關企業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性;對在我國尚未上市,且具有智慧財產權壁壘的藥物瑞德西韋,我們依據國際慣例,從保護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在1月21日申報了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