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拷貝數可預測食管癌發病的可能性

2020-12-01 科學網

基因拷貝數可預測食管癌發病的可能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7:15:10

英國劍橋大學Rebecca C. Fitzgerald和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Moritz Gerstung研究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發現食道癌在轉移前幾年可通過基因組拷貝數預測。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9月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上。

研究人員以腫瘤前體病變Barrett食管為例,評估這些基因組信號是否可用於早期檢測和先發性癌症的治療。研究人員從一項長達15年對Barrett食管檢測計劃中抽取了88名患者進行研究,對777例活檢樣品進行了淺層全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即使在進行組織病理學轉化10年前,基因組信號也可以將疾病進展與穩定狀態區分開來。這些發現在76名和248名患者這兩個獨立隊列中得到了驗證。

該方法成本低,適用於標準臨床活檢樣品。與當前基於組織病理學和臨床表現的方法相比,基因組分類可以對高危患者進行早期治療,並減少對不太可能患病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治療和監測。

研究人員表示,最近的研究表明,非整倍性和驅動基因突變的發生早於癌症診斷數年。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omic copy number predicts esophageal cancer years before transformation

Author: Sarah Killcoyne, Eleanor Gregson, David C. Wedge, Dan J. Woodcock, Matthew D. Eldridge, Rachel de la Rue, Ahmad Miremadi, Sujath Abbas, Adrienn Blasko, Cassandra Kosmidou, Wladyslaw Januszewicz, Aikaterini Varanou Jenkins, Moritz Gerstung, Rebecca C. Fitzgerald

Issue&Volume: 2020-09-07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aneuploidy and driver gene mutations precede cancer diagnosis by many years1,2,3,4. We assess whether these genomic signals can be used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re-emptive cancer treatment using the neoplastic precursor lesion Barrett’s esophagus as an exemplar5. Shallow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777 biopsies, sampled from 88 patients in Barrett’s esophagus surveillance over a period of up to 15years, shows that genomic signals can distinguish progressive from stable disease even 10years before histopat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ese findings are validated on two independent cohorts of 76 and 248 patients. These methods are low-cost and applicable to standard clinical biopsy samples. Compared with current management guidelines based on histopath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genomic classification enables earlier treatment for high-risk patients as well as reduction of unnecessary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for patients who are unlikely to develop cancer.

DOI: 10.1038/s41591-020-1033-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33-y

相關焦點

  • 拷貝數變異才是病因
    最新的研究成果是,1447個基因拷貝數變異中,285種都可以致病  八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提前完成,給了人們揭開生命奧秘指日可待的假想。實際上,這不過是翻開了生命天書的扉頁而已,隨後的深入研究發現,這本書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更厚重、更艱深。拷貝數變異現象的存在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因此,與原核生物相比,微型真核生物在rDNA拷貝數方面表現出實質性的、更大的種內變異。rDNA拷貝數變異的進一步考慮是基因組內多態性的存在,儘管協同進化有減少rDNA序列差異的可能性,例如,在近50%的檢測細菌和約3-5%的真菌中已經報導了基因組內rDNA多態性。在許多物種基因組內的多個rDNA拷貝之間rDNA多態性的分布基本上是未知的。
  • AJHG:智力低下與X染色體上某些基因的拷貝數有關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男性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與GDI1基因的拷貝數有關,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GDI1基因的拷貝數越多,疾病也越嚴重。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誌上。
  •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性
    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在 "人類神經元的馬賽克拷貝數變異 "上。在邁克-麥康奈爾領導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三個人死後分離出大約100個神經元,並觀察他們的整個基因組是否存在所謂的拷貝數變異(CNVs),這是DNA的片段,其拷貝數與參考基因組相比是可變的。他們發現,高達41%的測試神經元至少有一個單一的、大規模的、自發發生的CNV,即不是由親代傳播的。 這些拷貝數的變化在基因組中蔓延。
  • 核糖體RNA基因拷貝數變異和表達調控方面獲進展
    在絕大多數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內,不論45S rRNA基因還是5S rRNA基因都在染色體上以多拷貝串聯重複的形式存在。然而,這種高度串聯重複結構存在的生物學意義目前並沒有明確結論。之前,唯一一項對於45S rRNA基因拷貝數變異的大規模研究發生在人類群體中,研究表明人基因組內45S基因位點在個體間存在廣泛變異,並且發現其拷貝數與眾多基因的表達調控顯著相關。
  • 武漢植物園發現桃果肉質地多樣性與基因拷貝數變化有關
    桃依據果肉質地差異可分為溶質型和非溶質型。我國主栽桃品種多為溶質桃,果實採後極易軟化,不利於貯藏和運輸。此外,桃果實成熟時,果肉還分離核和粘核兩種類型。已有桃資源可分為離核溶質、粘核溶質和粘核非溶質三種類型,但離核非溶質桃至今尚未見報導。
  •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係   [導讀]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 研究發現沉默轉基因的激活不依賴於拷貝數和DNA過甲基化的變化
    以往的研究表明,許多因子都與基因沉默相關,如轉基因在基因組的插入位置、轉基因拷貝數目、重複序列、轉基因純合雜合狀態和DNA甲基化等。雖然定點疊加技術可以確保轉基因精準地插在有利於基因表達的基因組位置上,進而減少基因沉默的可能性,但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基因發生沉默。在區永祥課題組之前獲得的材料中,就有一個成功進行了基因定點疊加但轉基因出現了沉默現象的菸草株系(23.C.7)。
  • 最新發現:人類死亡時間或由基因可預測
    意外發現基因變異據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該基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的生物鐘,不僅影響心臟病、中風等急性病發病的時間,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死亡。這一成果發表在2012年11月《神經學年鑑》雜誌上。該發現衍生自另一項關於老年人睡眠周期的研究。
  • 鑲嵌拷貝數變異可增加自閉症風險
    鑲嵌拷貝數變異可增加自閉症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4:42:23 美國哈佛大學Po-Ru Loh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鑲嵌拷貝數變異可增加自閉症風險。
  • 食管癌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現狀與未來
    圖1 晚期食管癌主要的轉移部位食管癌發病隱匿,很多患者在確診為食管癌時已經是晚期了。帕博利珠單抗獲批用於PD-L1高表達(CPS≥10%)的晚期食管鱗狀細胞癌的二線治療,也就是一線標準治療後進展的食管鱗狀細胞癌可在二線單藥使用K藥進行治療。對於PD-L1高表達(CPS≥1%)的食管腺癌則是獲批了三線的適應症。納武利尤單抗在日本獲批用於食管鱗狀細胞癌的二線治療,即一線治療耐藥之後使用納武利尤單抗單藥治療比二線化療獲益更好。
  • 拷貝數的巨大差異,黏粒DNA的得率比常規的高拷貝數質粒要低得多
    與質粒DNA轉化大腸桿菌(見方案1~4)相同的技術可用於轉化黏粒。從轉化細菌培養物分離和純化黏粒DNA的技術基本上與常規質粒所使用的技術相同:鹼裂解從宿主細菌釋放出黏粒,然後通過商業化樹脂結合和洗脫純化。純化質粒所使用的商品化試劑盒也可以用來純化黏粒(見本章導言的表3-1)。然而,由於拷貝數的巨大差異,黏粒DNA的得率比常規的高拷貝數質粒要低得多。
  • 高齡孕婦胎兒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發生率研究_高齡孕婦_拷貝數變異_高...
    王穎,劉璐瑤,李淑媛,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測序(CNV-seq)技術檢測高齡孕婦羊水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的發生率。結論    對進行有創產前診斷的高齡孕婦,在排除了常見的非整倍體異常後也應建議進行CNV檢測。關鍵詞:高齡孕婦;拷貝數變異;高通量測序;產前診斷我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明確指出,孕婦預產期年齡超過35周歲(高齡孕婦)是產前診斷的適應證。
  • 天然藥物人參皂苷Rh2食管癌患者服用實例
    食管癌係指由食管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的異常增生所形成的惡性病變。食管癌近年發病有所增長,復發率高,生存期短,且對放化療並不敏感。天然藥物人參皂苷Rh2對食管癌病人是比較敏感的,在臨床上也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們可以看下下面這位食管癌患者在服用以人參皂苷Rh2為主要成分的健康產品以後的改善情況。
  • 糞便標本中諾如病毒GⅡ拷貝數定量檢測方法的建立和應用
    為建立一種快速的NoV GⅡ拷貝數標準質粒及其檢測體系,本試驗通過BioEdit對NCBI資料庫中下載的所有NoV GⅡ株全基因序列進行比對,選取同源性好且高度保守的片段構建標準對照質粒,根據構建的NoV GⅡ標準品基因序列設計其特異性檢測引物,優化反應體系,最終建立一種用於檢測NoV GⅡ拷貝數的逆轉錄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T-qPCR)檢測體系,準確快速地定量檢測臨床糞便標本的病毒拷貝數
  • 揭開基因檢測的面紗:預測疾病 倫理困境
    據吳彬介紹,到今天,要測一個人的基因組,只需要幾萬美金,一兩周乃至幾天時間便可實現,技術的變革,讓基因檢測更趨於平民化。國際上至少已有幾千種基因檢測,大部分檢測直接與疾病相關,如色盲症可以通過基因進行預測,剩下的一小部分基因檢測與易感基因有關,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疾病風險做出預測。   吳彬表示,我國一些醫院檢測的種類比較少,大約有幾十種,也有少數單位可以做單基因檢測。
  • 科學家繪製出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物在傳代過程中拷貝數保守性的...
    科學家繪製出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物在傳代過程中拷貝數保守性的分析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4:49 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effrey H.
  • 核酸分子量、拷貝數計算方法
    1A260 吸光度值=ds DNA50mg/ml=ss DNA33mg/ml=ss RNA40mg/ml(OD260) x (dilution factor) x [33 或40或50]/ (1000) = mg/mlMW = 克/摩爾 1 摩爾= 6.02 x 1023 摩爾分子(拷貝數)平均分子量
  • GeneMark-ES:真核生物編碼基因預測軟體
    GeneMark-ES軟體用於預測真核生物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和其他預測基因結構的軟體不同,它採用的是非監督算法,可以不依賴訓練集進行預測。/gm_key_64 ~/.gm_keygm_key文件是軟體的通行證,需要拷貝到家目錄下,軟體本身只需要解壓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