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基因檢測的面紗:預測疾病 倫理困境

2020-11-23 人民網

  5月31日,北京亦莊諾賽基因公司實驗室。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攝

  自從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預防乳癌,基因檢測瞬間火起來了。從2007年以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科研機構到商業公司,市場和對人體探秘的需求都推動基因檢測技術突飛猛進。這項前沿技術到底靠譜嗎?從基因可以預見未來的健康情況嗎?如果有致病基因,你願意知道這樣的信息嗎?基因會帶來量身定做的個性化醫藥嗎?雖然科學界普遍對這一技術充滿信心,但世衛組織也警告稱,這種技術對疾病的預測能力值得懷疑。這又是為什麼呢?

  價錢

  賈伯斯10萬美元測基因

  近年來一些名人嘗試用基因檢測來治療疾病,已故蘋果公司CEO史蒂芬·賈伯斯在患癌時,就對自己的腫瘤及全基因譜進行了測序,賈伯斯當時花了10萬美金。

  這個嘗試以失敗告終。不過,今年5月,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高調曝光自己通過基因檢測,選擇了切除乳腺手術,將患乳腺癌風險從87%降到了5%。這一行為產生了強大的明星效應,全球各地很多人摩拳擦掌要去做基因檢測。

  其實,基因檢測這個高技術並不只是為名流和富豪特供的,2011年,美國一家兒童醫院無法診斷出一名6歲兒童所患的神秘疾病,最後,他們為這個孩子做了基因檢測,並採用骨髓移植幫助其逃離死神。

  現狀

  繪製基因圖譜預測疾病

  從上世紀50年代DNA被發現後,人類對自身的理解便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上世紀70年代後,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要求投入大量經費研究疾病治療,其中包括一種基因遺傳病——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引發科學界的基因研究熱潮。

  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0年正式啟動,美英法德日中6國科學家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是其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做這個計劃,中國成立了人類基因組研究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和華大基因,後者此後轉為公司。

  中國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基因檢測項目負責人吳彬認為,基因檢測的發展歷程在2003年時進入一個「地理大發現階段」。他指的是2003年,人類基因組完整圖譜繪製好了。

  在基因地理大發現後,人類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主要研究基因與人體功能、身高、疾病、智商等特徵的關聯。「我們知道,從受精卵開始,細胞的分化,生命的發育,包括生老病死都是由基因慢慢展開的,」負責人吳彬說,「雖然每個人的變化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但在基因層面,這是預先設定好的。」

  另一個向基因檢測大邁進的一年便是2007年,新一代的測序技術產生,這讓之前要花14年、30億美金的成本,變成幾十萬美金和幾個月甚至幾周。據吳彬介紹,到今天,要測一個人的基因組,只需要幾萬美金,一兩周乃至幾天時間便可實現,技術的變革,讓基因檢測更趨於平民化。國際上至少已有幾千種基因檢測,大部分檢測直接與疾病相關,如色盲症可以通過基因進行預測,剩下的一小部分基因檢測與易感基因有關,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疾病風險做出預測。

  吳彬表示,我國一些醫院檢測的種類比較少,大約有幾十種,也有少數單位可以做單基因檢測。

  前景

  基因檢測改變健康觀念

  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基因之間的複雜作用、環境因素,或者再加上一點背運導致的,但有一些疾病,比如遺傳性疾病亨丁頓舞蹈症或囊性纖維化,則主要由基因導致,也就是說,如果人體有這些特定基因,就有可能會患上這類疾病,可以採取「基因測序」技術進行檢測。

  安吉麗娜·朱莉所做的檢測也基於特定基因和乳腺癌的關係,只不過,這個特定基因的變異和疾病之間並非100%對應,而是85%左右。

  另一種基因檢測類型——單鹼基多樣性晶片技術(SNP)從2007年後盛行,這種技術與已出現病症的患者的鹼基序列對比,從而判斷出客戶對某種疾病的易感程度。

  但吳彬也表示,晶片檢測速度快,一般適合篩查用,但準確度比不上測序。他指的測序,即基因譜測序,是國際上公認的標準,也就是賈伯斯所做的基因譜測序。

  被稱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也曾自告奮勇地對自己的基因譜做了測序,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自己基因圖譜的人,他甚至將自己和老年痴呆症有關的一段基因公布於世。

  2010年,詹姆斯·沃森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基因譜測序將決定在未來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基因疾病,量身定做不同的藥物,並在10年內,控制住一些主要的癌症,並在2020年攻克癌症。

  在吳彬的願景中,未來基因檢測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可以改變健康管理的觀念。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爭議】

  爭議1 疾病並非均由基因導致

  隨著迅速普及,這項技術可能很快運用在疾病預測上,如癌症、心臟病等,此外,醫藥公司也迫不及待要開發由預測得出的定製藥物。

  世衛組織稱,基因檢測的質量和安全程度令人擔心,這主要體現在實驗室的規範程度。另外,檢測的有效性、安全性、病人知情權和防歧視方面也無足夠規範。

  「安吉麗娜·朱莉畢竟是特例。」吳彬說,現在有一些疾病,如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跟基因突變相關性非常強,達到80%,但對於其他重大疾病則關係不大。基因的影響就和身高差不多,身高與遺傳和後天均有關,一些常見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並非基因決定一切,如果後天保護得好,可能不發病,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結果。

  吳彬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比如色盲、貧血等,若單個基因發生突變,發病可能性會在90%以上,但對大部分疾病來說,基因的決定因素只佔30%或60%,以糖尿病為例,基因可能只佔45%左右,這意味著即使人帶有糖尿病易感基因,也不一定會發病。

  國家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部、上海社科院哲學所專家沈銘賢也表示,一些單基因疾病,如乳腺癌等,可通過單基因檢測判斷患病風險,但更多疾病,並非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由很多基因和環境共同引發。

  「基因組計劃把人體基因譜解碼了,好像什麼都曉得了,現在證明並非如此,人有那麼多基因,相互之間關係到底如何,基因跟非基因之間關係如何,都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生命的奧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就呈現在你面前,這不切實際。」

  爭議2 基因檢測需準入制度

  在朱莉發表了她的醫療選擇,廣受讚譽後,也引發了一些科學家對她的質疑。學術期刊《自然》網站公開質疑她的商業目的,因為為朱莉做檢測的萬基遺傳公司正捲入一場官司,該公司涉嫌壟斷BRCA基因檢測技術,申請專利導致檢測費高居不下,美國最高聯邦法院將做出裁決,決定這一檢測技術是否屬於專利。

  反對基因檢測專利的人士認為,如果公司不壟斷,可推動全球科研機構普遍展開研究,有利於基因檢測技術平民化;但支持者認為,生物醫藥公司是推動這一技術的最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才會失去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

  「美國一些立法對基因檢測進行規範,但在我國,這方面規範幾乎沒有。」沈銘賢說,現在國內企業做基因檢測的很多,有的正規,有的則亂象叢生,有的廣告還說能夠測天賦、藝術基因什麼的,這就是吹牛了。

  鑑於此,沈銘賢認為基因檢測需要有準入機制。另據吳彬介紹,我國目前能夠開展基因檢測的機構有幾十家,雖然看起來可能幾百家公司可以做,但很多並無實驗室,而是僅做營銷和市場,再送往其他的檢測中心。

  他表示,因為是新行業,國內目前並不規範,檢測項目很少,衛生部批准的就更少了。也正因如此,檢測數據的可靠性和數據得出的疾病風險如何保證沒有統一的國家規範,醫院雖然有自己的規範,但約束力太薄弱。

  爭議3 基因檢測陷入倫理困境

  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倫理問題。「如果發現你一個基因可能導致某個疾病,那要不要告訴你?」沈銘賢專家說,「朱莉有這個能力去採取措施,但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檢查出來如果沒有辦法治療,反而可能造成很大的思想負擔。」

  沈銘賢就遇到過一位醫生,這位醫生發現一名小女孩有乳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卻困惑於不知道該不該告訴這名花季少女。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基因信息面對個人知情權和避免病人巨大心理壓力的矛盾,需要進行倫理界的討論,並基於相關規範。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隱私,例如因致病基因遭曝光帶來的歧視。沈銘賢認為,個人的基因信息是隱私,如果洩露出來就可能導致歧視。除非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航空航天項目等之外,基因檢測不應該強迫執行。

  在美國,已經有了跟基因歧視相關的法律保護,但我們國家還沒有法律能夠對基因的隱私進行保護,不過,沈銘賢表示,在朱莉引發了各界討論之後,除了給行業一個新的發展機會之外,也應該視之為一個機會,推動這方面的相關規範。

  ■ 探訪

  棉籤嘴裡一抹 輕易測基因

  拿一根棉籤在嘴裡抹一下,或者抽點血,等個幾天,就能拿到一份基因檢測結果。這就是在北京亦莊的諾賽基因公司中進行檢測的程序,1998年10月,科技部批准在諾賽基因的基礎上成立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作為國家級研究基地。

  該中心基因檢測項目負責人吳彬介紹,最初在此檢測的可能就幾百人,大多數為內部人員,但近年來,每年的檢測人群有近萬人。「我們一般跟健康管理機構合作,個人過來檢測的比較少。」

  該中心的業務包括常規DNA服務、基因分型服務、複雜分子生物學實驗和分析等。

  吳彬介紹,檢測流程大概分為六步,首先是取樣品,「樣品有很多種,主要是口腔黏膜細胞或者血液,再進行樣品的分揀處理,將提取出來的微量DNA進行成千上萬份的拷貝,然後就測序,跟標準DNA比對找出其中的缺陷,最後出具報告。」

  吳彬說,有時候報告會有很厚一本,客戶拿到後看不明白。「報告裡有健康建議,我們的合作機構有專家給客戶進行個性化指導。」

  關於檢測成本,吳彬說檢測項目不一樣價格也不同,範圍在幾百到2萬元之間。如果使用晶片檢測法,當天就能有結果,測序的話大概3到7天不等。

  對於下一步發展計劃,吳彬說,可能會推廣一種酒精檢測,通過檢測酒精編碼代謝酶,判斷個人是否適合喝酒,從生物機制上解釋喝酒的原因和影響。

  基因示意圖

  一個人的基因組信息要用3GB的光碟存儲。

  一個人每分鐘敲擊60字,每天工作8小時,50年才能全部記錄一個人的DNA信息。

  1 每個人體內都有數萬億細胞,每個細胞的細胞核內都有46個(23對)染色體。

  每個獨立染色體就叫DNA。

  2 如果展開,僅一個細胞內的DNA就能有1.83米,如果把一個人的DNA全展開,長度相當於從地球到太陽610次。

  3 DNA組成單位為A、C、T、G,4種脫氧核苷酸,所謂DNA測序就是測定ACTG的排序。

  4 基因組是一套染色體中的完整DNA序列,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組中約有3萬個基因,儲存生命的全部信息,生老病死都與基因有關。

  5 2003年,首次繪製人類基因組完整圖譜。人類DNA相似度達99.9%。

  6 對比正常排序,醫生可發現一些疾病可能由基因錯序造成,目前已發現6000種基因疾病。(記者 金煜 鄧琦)

相關焦點

  • 揭開基因檢測的神秘面紗!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預測未來並不是想準確的將它呈現出來預測未來有時候是為了改變未來《未來簡史》中就提到過基因定製。在孩子出生以前,醫生通過技術將基因改變,將父母所希望孩子具備的基因通過技術改變,這個孩子就會長得更漂亮,跑得更快,更加聰明 ,活得更久,甚至不生病。隨著時間的改變,基因會出現問題,再次進行修復,然後一次一次再繼續下去。事實上,現在從技術角度來說,基因定製已經可以實現了。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說,暫時不能令其合法應用。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 遺傳疾病孕婦須冒風險產嬰
    按照通知要求,自發布之日起,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基因測序產品及其技術,如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監護、治療監測、健康狀態評價和遺傳性疾病的預測,需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註冊,並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技術準入方可應用。已經應用的,必須立即停止。
  • 探訪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基因檢測如何破解疾病的...
    通過「窺探」身體裡一個不為人肉眼所見的「信息載體」,就能掌握生命的絕密信息——基因檢測在普通貴陽市民眼裡,神奇又神秘。  基因檢測到底有多神奇,它與普通市民的健康生活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繫?  近日,記者探訪了貴州省基因檢測應用示範中心——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貴州百科醫學檢驗有限公司),揭開了基因檢測的神秘面紗。
  • 花幾百元就能做的"基因檢測",真能預測疾病嗎?
    2000年6月,中、美、日、英、法、德、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圖譜」繪製完成,這也標誌著人類生命科學進入基因應用時代,基因檢測技術也逐步開始造福於民。自此之後,很多醫療機構將基因檢測推向公眾,而且基因檢測的各種功效宣傳也是讓人趨之若鶩。那麼,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真的能夠發現你的潛在健康威脅嗎?
  •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基因編輯帶來了技術革命,也帶入了倫理困境
    它引入預期突變的效率約為50%,相比其他基因組編輯方法效率更高,而且幾乎不會產生副作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海倫·奧尼爾評價稱:該項技術對疾病的研究以及修復突變造成的變化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各種治療疾病的新可能,但是它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卻不容忽視。基因編輯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基礎研究引發的倫理問題、技術應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遠未成熟,但對於其所可能引發的問題的爭論已經開始。
  • 基因檢測是什麼?對身體有哪些好處?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回答!
    近幾年隨著「基因檢測」成本逐漸降低開始走進大眾的生活也揭開了,基因那層神秘的面紗但還是有不少人,對基因檢測不了解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一、基因檢測是什麼?通過體液、血液檢測,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
  • 基因、倫理與人類命運
    ,已直接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類徵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從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種植豌豆的故事開始,回顧人類探索基因的歷程。1864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因子」,可惜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旋即被人們遺忘。
  • 用基因預測疾病治療疾病 離成為現實還有多遠?
    用基因預測疾病,離現實還有多遠?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一張含有個人遺傳信息的「生命說明書」,這些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關於基因檢測的研究,利用獲取的基因研究數據,來評估人類身體的健康走向和疾病發生率,希望因此而使人類規避病痛,更加健康。我們真正做到了嗎?
  •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原標題: 世界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她沒有聽說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  「目前我們的基因技術和應用方向更側重於疾病與基因的關係,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確鑿的。兒童天賦與基因到底有無關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馬禕楠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
  • 揭開DNA檢測的神秘面紗
    記者帶你走進寧夏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DNA實驗室,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副大隊長拜永強說:「各類物證首先會被送往前置處理室進行第一步處理。在前置處理室對物證進行初步處理後,工作人員會來到更衣區,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在風淋機下『沐浴』,確保進入實驗室檢驗區乾淨、無菌。」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發人深思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2015年07月20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原標題: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於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告訴記者。
  • CRISPR基因編輯揭開面紗嶄露頭角
    儘管CRISPR陣列與先前報導的系統相似,但它缺少一些已知的cas基因,而含有新的cas基因,其中一個基因編碼是他們預測具有核酸酶活性的大蛋白,即現在所知的Cas9。編輯基因的各種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了。CRISPR之所以如此具有革命性,是因為它是非常精確,Cas9酶通常隨您所願而行。而且它非常便宜且容易,過去,改變一個基因可能要花費數千美元以及數周甚至數月的操作。現在,它的價格可能僅為75美元,並且只需幾個小時。CRISPR,是原核生物的自我防禦系統,檢測特定的致病核酸,幹擾外源DNA的功能,保護它們免受外來入侵。
  • 「RNA魔剪」新成員「面紗」揭開 定位病變細胞更精準
    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成果,揭開了「RNA魔剪」家族最年輕成員「CRISPR-Cas13d」的神秘面紗。  這項成果來自福建師範大學歐陽松應教授團隊。歐陽松應表示,這為進一步改造Cas13d作為核酸編輯及檢測工具,並發揮其在解決人類疾病與健康等問題上的應用潛力,提供了紮實的結構基礎和理論依據。
  • 什麼是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真的能夠預測癌症嗎?醫生告訴你答案
    趙經理這才意識到當初的基因檢測沒有問題,它是預測癌症的一種方式。基因檢測是什麼?想必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染色體、基因等等,很多人不知道基因檢測究竟是什麼,醫生告訴大家,基因檢測實際上就是通過體液或是細胞對DNA進行掃描,對人體進行一個深層次的解讀,通過它可以發現一些隱藏的疾病。
  • 「管理科學」人工智慧體引發的倫理困境
    當前,人工智慧體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就是基於強人工智慧背景而言的。2.人工智慧體的倫理困境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應用,其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也變得越發多樣。(1)人工智慧存在算法歧視問題。算法決策不僅會將代碼中的固有歧視保存下來,更會在預測未來的過程中不斷固化歧視進而創造出新的現實,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歧視性反饋循環」。(2)人工智慧存在社會倫理問題。人工智慧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使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複雜,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倫理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是人工智慧是否可以代替人來工作?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基因檢測並非無所不能 理性看待基因檢測
    只需一根頭髮、一點唾液或者一滴血,就能預測人體罹患癌症、老年痴呆、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這種根據基因測序所做的體檢,料想多數人都會將信將疑。但偏偏因有賈伯斯、安吉麗娜·朱莉等名人使用過而一時揚名,從而悄然成為我國高端體檢以及醫學診斷等領域的新熱點,且價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