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亦莊諾賽基因公司實驗室。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攝
自從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預防乳癌,基因檢測瞬間火起來了。從2007年以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從科研機構到商業公司,市場和對人體探秘的需求都推動基因檢測技術突飛猛進。這項前沿技術到底靠譜嗎?從基因可以預見未來的健康情況嗎?如果有致病基因,你願意知道這樣的信息嗎?基因會帶來量身定做的個性化醫藥嗎?雖然科學界普遍對這一技術充滿信心,但世衛組織也警告稱,這種技術對疾病的預測能力值得懷疑。這又是為什麼呢?
價錢
賈伯斯10萬美元測基因
近年來一些名人嘗試用基因檢測來治療疾病,已故蘋果公司CEO史蒂芬·賈伯斯在患癌時,就對自己的腫瘤及全基因譜進行了測序,賈伯斯當時花了10萬美金。
這個嘗試以失敗告終。不過,今年5月,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高調曝光自己通過基因檢測,選擇了切除乳腺手術,將患乳腺癌風險從87%降到了5%。這一行為產生了強大的明星效應,全球各地很多人摩拳擦掌要去做基因檢測。
其實,基因檢測這個高技術並不只是為名流和富豪特供的,2011年,美國一家兒童醫院無法診斷出一名6歲兒童所患的神秘疾病,最後,他們為這個孩子做了基因檢測,並採用骨髓移植幫助其逃離死神。
現狀
繪製基因圖譜預測疾病
從上世紀50年代DNA被發現後,人類對自身的理解便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上世紀70年代後,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要求投入大量經費研究疾病治療,其中包括一種基因遺傳病——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引發科學界的基因研究熱潮。
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0年正式啟動,美英法德日中6國科學家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是其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做這個計劃,中國成立了人類基因組研究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和華大基因,後者此後轉為公司。
中國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基因檢測項目負責人吳彬認為,基因檢測的發展歷程在2003年時進入一個「地理大發現階段」。他指的是2003年,人類基因組完整圖譜繪製好了。
在基因地理大發現後,人類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主要研究基因與人體功能、身高、疾病、智商等特徵的關聯。「我們知道,從受精卵開始,細胞的分化,生命的發育,包括生老病死都是由基因慢慢展開的,」負責人吳彬說,「雖然每個人的變化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但在基因層面,這是預先設定好的。」
另一個向基因檢測大邁進的一年便是2007年,新一代的測序技術產生,這讓之前要花14年、30億美金的成本,變成幾十萬美金和幾個月甚至幾周。據吳彬介紹,到今天,要測一個人的基因組,只需要幾萬美金,一兩周乃至幾天時間便可實現,技術的變革,讓基因檢測更趨於平民化。國際上至少已有幾千種基因檢測,大部分檢測直接與疾病相關,如色盲症可以通過基因進行預測,剩下的一小部分基因檢測與易感基因有關,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疾病風險做出預測。
吳彬表示,我國一些醫院檢測的種類比較少,大約有幾十種,也有少數單位可以做單基因檢測。
前景
基因檢測改變健康觀念
大部分疾病都是由於基因之間的複雜作用、環境因素,或者再加上一點背運導致的,但有一些疾病,比如遺傳性疾病亨丁頓舞蹈症或囊性纖維化,則主要由基因導致,也就是說,如果人體有這些特定基因,就有可能會患上這類疾病,可以採取「基因測序」技術進行檢測。
安吉麗娜·朱莉所做的檢測也基於特定基因和乳腺癌的關係,只不過,這個特定基因的變異和疾病之間並非100%對應,而是85%左右。
另一種基因檢測類型——單鹼基多樣性晶片技術(SNP)從2007年後盛行,這種技術與已出現病症的患者的鹼基序列對比,從而判斷出客戶對某種疾病的易感程度。
但吳彬也表示,晶片檢測速度快,一般適合篩查用,但準確度比不上測序。他指的測序,即基因譜測序,是國際上公認的標準,也就是賈伯斯所做的基因譜測序。
被稱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也曾自告奮勇地對自己的基因譜做了測序,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自己基因圖譜的人,他甚至將自己和老年痴呆症有關的一段基因公布於世。
2010年,詹姆斯·沃森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基因譜測序將決定在未來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基因疾病,量身定做不同的藥物,並在10年內,控制住一些主要的癌症,並在2020年攻克癌症。
在吳彬的願景中,未來基因檢測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可以改變健康管理的觀念。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爭議】
爭議1 疾病並非均由基因導致
隨著迅速普及,這項技術可能很快運用在疾病預測上,如癌症、心臟病等,此外,醫藥公司也迫不及待要開發由預測得出的定製藥物。
世衛組織稱,基因檢測的質量和安全程度令人擔心,這主要體現在實驗室的規範程度。另外,檢測的有效性、安全性、病人知情權和防歧視方面也無足夠規範。
「安吉麗娜·朱莉畢竟是特例。」吳彬說,現在有一些疾病,如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跟基因突變相關性非常強,達到80%,但對於其他重大疾病則關係不大。基因的影響就和身高差不多,身高與遺傳和後天均有關,一些常見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並非基因決定一切,如果後天保護得好,可能不發病,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結果。
吳彬表示,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比如色盲、貧血等,若單個基因發生突變,發病可能性會在90%以上,但對大部分疾病來說,基因的決定因素只佔30%或60%,以糖尿病為例,基因可能只佔45%左右,這意味著即使人帶有糖尿病易感基因,也不一定會發病。
國家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部、上海社科院哲學所專家沈銘賢也表示,一些單基因疾病,如乳腺癌等,可通過單基因檢測判斷患病風險,但更多疾病,並非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由很多基因和環境共同引發。
「基因組計劃把人體基因譜解碼了,好像什麼都曉得了,現在證明並非如此,人有那麼多基因,相互之間關係到底如何,基因跟非基因之間關係如何,都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生命的奧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就呈現在你面前,這不切實際。」
爭議2 基因檢測需準入制度
在朱莉發表了她的醫療選擇,廣受讚譽後,也引發了一些科學家對她的質疑。學術期刊《自然》網站公開質疑她的商業目的,因為為朱莉做檢測的萬基遺傳公司正捲入一場官司,該公司涉嫌壟斷BRCA基因檢測技術,申請專利導致檢測費高居不下,美國最高聯邦法院將做出裁決,決定這一檢測技術是否屬於專利。
反對基因檢測專利的人士認為,如果公司不壟斷,可推動全球科研機構普遍展開研究,有利於基因檢測技術平民化;但支持者認為,生物醫藥公司是推動這一技術的最關鍵因素,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才會失去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
「美國一些立法對基因檢測進行規範,但在我國,這方面規範幾乎沒有。」沈銘賢說,現在國內企業做基因檢測的很多,有的正規,有的則亂象叢生,有的廣告還說能夠測天賦、藝術基因什麼的,這就是吹牛了。
鑑於此,沈銘賢認為基因檢測需要有準入機制。另據吳彬介紹,我國目前能夠開展基因檢測的機構有幾十家,雖然看起來可能幾百家公司可以做,但很多並無實驗室,而是僅做營銷和市場,再送往其他的檢測中心。
他表示,因為是新行業,國內目前並不規範,檢測項目很少,衛生部批准的就更少了。也正因如此,檢測數據的可靠性和數據得出的疾病風險如何保證沒有統一的國家規範,醫院雖然有自己的規範,但約束力太薄弱。
爭議3 基因檢測陷入倫理困境
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還面臨著很多倫理問題。「如果發現你一個基因可能導致某個疾病,那要不要告訴你?」沈銘賢專家說,「朱莉有這個能力去採取措施,但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檢查出來如果沒有辦法治療,反而可能造成很大的思想負擔。」
沈銘賢就遇到過一位醫生,這位醫生發現一名小女孩有乳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卻困惑於不知道該不該告訴這名花季少女。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基因信息面對個人知情權和避免病人巨大心理壓力的矛盾,需要進行倫理界的討論,並基於相關規範。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隱私,例如因致病基因遭曝光帶來的歧視。沈銘賢認為,個人的基因信息是隱私,如果洩露出來就可能導致歧視。除非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航空航天項目等之外,基因檢測不應該強迫執行。
在美國,已經有了跟基因歧視相關的法律保護,但我們國家還沒有法律能夠對基因的隱私進行保護,不過,沈銘賢表示,在朱莉引發了各界討論之後,除了給行業一個新的發展機會之外,也應該視之為一個機會,推動這方面的相關規範。
■ 探訪
棉籤嘴裡一抹 輕易測基因
拿一根棉籤在嘴裡抹一下,或者抽點血,等個幾天,就能拿到一份基因檢測結果。這就是在北京亦莊的諾賽基因公司中進行檢測的程序,1998年10月,科技部批准在諾賽基因的基礎上成立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作為國家級研究基地。
該中心基因檢測項目負責人吳彬介紹,最初在此檢測的可能就幾百人,大多數為內部人員,但近年來,每年的檢測人群有近萬人。「我們一般跟健康管理機構合作,個人過來檢測的比較少。」
該中心的業務包括常規DNA服務、基因分型服務、複雜分子生物學實驗和分析等。
吳彬介紹,檢測流程大概分為六步,首先是取樣品,「樣品有很多種,主要是口腔黏膜細胞或者血液,再進行樣品的分揀處理,將提取出來的微量DNA進行成千上萬份的拷貝,然後就測序,跟標準DNA比對找出其中的缺陷,最後出具報告。」
吳彬說,有時候報告會有很厚一本,客戶拿到後看不明白。「報告裡有健康建議,我們的合作機構有專家給客戶進行個性化指導。」
關於檢測成本,吳彬說檢測項目不一樣價格也不同,範圍在幾百到2萬元之間。如果使用晶片檢測法,當天就能有結果,測序的話大概3到7天不等。
對於下一步發展計劃,吳彬說,可能會推廣一種酒精檢測,通過檢測酒精編碼代謝酶,判斷個人是否適合喝酒,從生物機制上解釋喝酒的原因和影響。
基因示意圖
一個人的基因組信息要用3GB的光碟存儲。
一個人每分鐘敲擊60字,每天工作8小時,50年才能全部記錄一個人的DNA信息。
1 每個人體內都有數萬億細胞,每個細胞的細胞核內都有46個(23對)染色體。
每個獨立染色體就叫DNA。
2 如果展開,僅一個細胞內的DNA就能有1.83米,如果把一個人的DNA全展開,長度相當於從地球到太陽610次。
3 DNA組成單位為A、C、T、G,4種脫氧核苷酸,所謂DNA測序就是測定ACTG的排序。
4 基因組是一套染色體中的完整DNA序列,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組中約有3萬個基因,儲存生命的全部信息,生老病死都與基因有關。
5 2003年,首次繪製人類基因組完整圖譜。人類DNA相似度達99.9%。
6 對比正常排序,醫生可發現一些疾病可能由基因錯序造成,目前已發現6000種基因疾病。(記者 金煜 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