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倫理與人類命運

2020-11-23 中國經濟網

  《基因傳:眾生之源》

■陳華文

  近年來基因技術的諸多發現和創新,已直接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基因傳:眾生之源》為我們了解基因技術的前世今生、基因與人類倫理、基因與人類未來,提供了思索的空間。

  基因技術的全景式書寫

  該書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和科普作家。2011年,他憑藉《眾病之王:癌症傳》獲普利茲文學獎。從選題角度講,《基因傳》是《癌症傳》的姊妹篇。《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發展,以及人類對抗、預防癌症的歷史,但未反映癌症病變前生命的常態。癌症是人類身體病變後的惡魔,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前維繫著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體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為使非專業讀者能更清晰、直觀地了解癌症與基因的來龍去脈,他採用講故事的生動方式,諸多生命科學中原本屬於專業性的表述,在其筆下通俗生動、妙趣橫生,且令人深思。

  該書同時講述了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學家,在探究基因奧秘的歷史進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作者以科學家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為營」,既深入淺出地梳理基因理論的脈絡,也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鬥爭、成功與失敗。此外,該書還從社會的視角,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制度、倫理、道德的衝撞和博弈。

  基因技術是「雙刃劍」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類徵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從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種植豌豆的故事開始,回顧人類探索基因的歷程。1864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因子」,可惜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旋即被人們遺忘。「基因」一詞幾十年後問世,這使得英美兩國科學家希望通過操縱遺傳規律來加速人類進化與解放。「二戰」後,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科學家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就是遺傳信息的載體,人類由此認識了基因。

  20世紀70年代,兩項對遺傳學起到重要影響的技術問世,即基因測序與基因克隆,它們分別代表著基因的「讀取」與「複製」。上世紀80年代,人類遺傳學家開始使用這些技術比對並鑑別疾病相關基因,比如對胎兒進行篩查,若攜帶危害健康的突變基因,則其父母可選擇終止妊娠。事實上,唐氏症候群、囊性纖維化或泰伊—薩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已成為基因診斷、管理與優化領域的受益者。2001年,人類基因組草圖正式公布,科學家據此可從基因角度來理解人類遺傳過程中的變異與「正常」行為。

  科學技術如同雙刃劍,用錯地方就會帶來巨大災難。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歪曲利用基因理論,製造了種族屠殺的災難。該書第四章「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中講到,納粹德國打著優生學的幌子,公然推出違反人類道德底線的「種族科學」,對具有「遺傳缺陷」的人們進行監禁、絕育、殺害。僅在1939—1941年間,納粹德國就殺害了25萬名身體存在遺傳病或缺陷的成人和兒童。此外,納粹德國還對眾多猶太人、吉普賽人,幾百萬名蘇聯和波蘭公民,同性戀者,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以及持不同政見者,貼上各種「遺傳病」標籤,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任何人都有生存的平等權利,無論是身體缺陷或罹患疾病者,怎能以種族與基因為由歧視,輕易地剝奪他們的生存權?這是公然反人類的滔天大罪。

  基因技術與人類命運

  當前,基因測序、基因克隆、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編輯等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從而為人類帶來巨大益處。如治癒疾病、預測未來,更新我們對性別、身份、選擇的認知。科學家已掌握定向改造基因的技術,以影響基因功能,最終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那麼,誰有權力支配這些技術並確保安全?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誰又會成為其犧牲品?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掌握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或將改變。

  還須冷靜地看到,基因技術可能被用於非治療領域,如延長壽命、改善體格與智力等。基因治療具有巨大的潛在商業利潤,其發展將受到資本的推動或影響,可能走向不可預知的方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確保基因治療不偏離正確發展的軌道,是全球必須正視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近期發布消息,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從基因技術角度講,複製人已非難題,而從社會角度講,這顯然是法律、倫理的禁區。因此,我國早在2003年發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就明確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複製人的任何研究。

  閱讀《基因傳》可得到啟示,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今後無論如何飛速發展,只要與人類倫理道德發生交集,就需萬分謹慎、三思而行。其實,技術本無所謂好與壞,關鍵在於操作技術的人——威脅人類生存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類本身。

(責任編輯 :歐雲海)

相關焦點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張新慶:對於諸如基因編輯技術這樣有可能影響到人類基因庫多樣性的「攻擊性」強的嶄新形態,有兩個倫理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該不該做?應該如何做?前者是實質倫理問題,後者是程序倫理問題。中山大學黃軍就在我國主辦的Protein&Cell上發表胚胎基因編輯論文後,我在《科技導報》上曾經以「暫緩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之倫理論證」為題表達本人當時的倫理態度。「暫緩」的隱含著兩層含義:出於醫學目的之基因編輯技術臨床應用不存在實質性倫理問題,可以得到倫理辯護,但在程序倫理上存在問題。
  • 《幸福的尤剛》書評:當基因改造遇上鄉土倫理
    關於基因改造的話題,這幾年一直很火熱。2018年11月26日,人類的第一對公開的基因編輯的嬰兒誕生了。科學家和醫生真正掌握了「上帝的手術刀」的使用方法,並且開始用這把手術刀對人的基因進行編輯修改,也用這把剪刀向傳統社會的道德倫理髮起了挑戰。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原標題: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觀點一: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發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觀點二:如此一來,遲早會有基因修飾嬰兒出現,非醫療目的的基因修飾技術也會乘亂而入。 在他看來,如果政策制定者、科學家和患者等利益相關者沒有廣泛、充分地討論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影響,也不清楚該不該做、如何做,缺乏相應的倫理準則、管理規範和嚴加執行。那麼,儘管理論上這類研究不該被完全禁止,現階段也以暫停為好。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全球發布 提出科學、倫理與監管基本原則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點(北京時間2月15日0點),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倫理問題
    與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 CRISPR使基因編輯更容易、更精確、更快、更便宜和更全面,甚至被認為是改變幾乎所有生物基因組的突破性手段。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大流行,研究者們已經開始著手應用CRISPR以對抗大流行帶來的挑戰。長遠來看,利用CRISPR的力量能提升人類健康和福祉,但CRISPR也存在一定的倫理問題亟需解決。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央廣網北京4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好萊塢大片《X戰警》想像了由於基因進化,人類出現了各種變種人,變種人和普通人之間的衝突把世界代入混亂當中。電影看得很過癮,可如果有一天,變為現實呢?  基因技術的成熟,使得基因可以人為的被「進化」,此前國內外都只限使用於動植物或人類的體細胞,但是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這一限制。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雖然實驗的結果並不理想,但由於倫理問題該文章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爭議。很多人擔心,如果 CRISPR 被用於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組來預防遺傳病,那麼該技術將難以避免的被應用於修改非醫學相關的基因問題。儘管如此,黃軍就還是被 Nature 雜誌評選為當年的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道。
  • 「超級公牛公豬」和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經過基因編輯的牲畜尚未獲得人類食用的許可,這涉及到產品安全、倫理和動物福利。改變遺傳信息,等於修改了「天命」、「天條」,尤其在人類基因編輯領域,倫理問題尤其突出。正因為這把剪刀之鋒利,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難確定,用在胚胎基因編輯上,實驗室操作尚可控制而安全性和穩定性仍未過關,如果允許用於臨床,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風險和倫理問題。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正在研究家畜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倫理問題。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基因技術研究:倫理和法律底線不容突破
    當事人現身道歉,坦承既定事實,將問題指向當前迫切需要最大程度形成共識的問題,即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生命科學研究,雖然是指向未知領域的探索,但也要遵守倫理和法律規範劃定的界限。  首先,充分認識基因技術的風險,應該成為所有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乃至更廣泛人員的共識。通過基因技術攻克疑難病症,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癒困擾人類的疾病,更好地維護人類健康,是很多基因技術研究人員的夢想和動力。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儘管人是理性的並因此誕生了科技倫理,但人類也有一些非理性思維和行動,也因此在歷史上產生了一些違背科技倫理的非理性行為,甚至是獸性和反人類的行為。在今天,這樣的危險並未消除。  二戰時期,納粹德軍和日軍用活人(俘虜)做試驗,既違背了科技倫理,更犯下了殘害人類和反人類的罪行。儘管人體活體試驗獲得了一些科學數據和原理,但建立在傷害人、毀滅生命之上的科學研究是絕對不能為人類社會所接受的。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記者 陳詩悅 2015-05-08 19:11 來源
  • 15部與基因改造有關的科幻電影 觸及科學與倫理底線_遊俠網 Ali213...
    日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基因編輯嬰兒」刷屏,「基因編輯嬰兒」是指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後生下的嬰兒。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有一種看法是:「科學的歸科學,倫理的歸倫理」。這種言論在科學工作者和普羅大眾中都不乏市場。這些人認為:科學是僅與「實然「有關的,而倫理一般更關注「應然」,因此二者是不相關的。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出自對現代科學整體圖景的無知。
  • 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基因編輯技術或誤傷好的基因
    錢江晚報專訪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  這個項目,我不會投贊成票  本報記者 張苗 陳偉斌本報通訊員 王蕊 周素琴  「如果這個項目進入我們所在的倫理專家委員會審核,我不會投贊成票。」中國國家基因庫倫理委員會委員祁鳴教授說。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譴責「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
    中新網11月30日電 近日,賀建奎副教授「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9日在官網發表公開信稱,如果該情況被核實,對其做法給人類可能造成的後果表示極度擔憂,對其嚴重違反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 基因編輯的倫理難題解決了嗎
    六年前,包括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George Church博士、Jennifer Doudna博士和張鋒博士在內的幾位基因編輯先驅向世界展示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巨大潛力。CRISPR這把基因編輯剪刀最令人驚豔的是可接收人類編程指令,只搜索、綁定和剪切特定的DNA序列,這其中也包括人類的基因組序列。
  • 基因與命運| 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食品?
    聆聽《基因與命運》精華版音頻↓↓↓你將了解:1. 基因塑造人類的原理是什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