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傳:眾生之源》
■陳華文
近年來基因技術的諸多發現和創新,已直接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基因傳:眾生之源》為我們了解基因技術的前世今生、基因與人類倫理、基因與人類未來,提供了思索的空間。
基因技術的全景式書寫
該書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和科普作家。2011年,他憑藉《眾病之王:癌症傳》獲普利茲文學獎。從選題角度講,《基因傳》是《癌症傳》的姊妹篇。《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發展,以及人類對抗、預防癌症的歷史,但未反映癌症病變前生命的常態。癌症是人類身體病變後的惡魔,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前維繫著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體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為使非專業讀者能更清晰、直觀地了解癌症與基因的來龍去脈,他採用講故事的生動方式,諸多生命科學中原本屬於專業性的表述,在其筆下通俗生動、妙趣橫生,且令人深思。
該書同時講述了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學家,在探究基因奧秘的歷史進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作者以科學家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為營」,既深入淺出地梳理基因理論的脈絡,也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鬥爭、成功與失敗。此外,該書還從社會的視角,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制度、倫理、道德的衝撞和博弈。
基因技術是「雙刃劍」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類徵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從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種植豌豆的故事開始,回顧人類探索基因的歷程。1864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因子」,可惜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旋即被人們遺忘。「基因」一詞幾十年後問世,這使得英美兩國科學家希望通過操縱遺傳規律來加速人類進化與解放。「二戰」後,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科學家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就是遺傳信息的載體,人類由此認識了基因。
20世紀70年代,兩項對遺傳學起到重要影響的技術問世,即基因測序與基因克隆,它們分別代表著基因的「讀取」與「複製」。上世紀80年代,人類遺傳學家開始使用這些技術比對並鑑別疾病相關基因,比如對胎兒進行篩查,若攜帶危害健康的突變基因,則其父母可選擇終止妊娠。事實上,唐氏症候群、囊性纖維化或泰伊—薩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已成為基因診斷、管理與優化領域的受益者。2001年,人類基因組草圖正式公布,科學家據此可從基因角度來理解人類遺傳過程中的變異與「正常」行為。
科學技術如同雙刃劍,用錯地方就會帶來巨大災難。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歪曲利用基因理論,製造了種族屠殺的災難。該書第四章「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中講到,納粹德國打著優生學的幌子,公然推出違反人類道德底線的「種族科學」,對具有「遺傳缺陷」的人們進行監禁、絕育、殺害。僅在1939—1941年間,納粹德國就殺害了25萬名身體存在遺傳病或缺陷的成人和兒童。此外,納粹德國還對眾多猶太人、吉普賽人,幾百萬名蘇聯和波蘭公民,同性戀者,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以及持不同政見者,貼上各種「遺傳病」標籤,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任何人都有生存的平等權利,無論是身體缺陷或罹患疾病者,怎能以種族與基因為由歧視,輕易地剝奪他們的生存權?這是公然反人類的滔天大罪。
基因技術與人類命運
當前,基因測序、基因克隆、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編輯等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從而為人類帶來巨大益處。如治癒疾病、預測未來,更新我們對性別、身份、選擇的認知。科學家已掌握定向改造基因的技術,以影響基因功能,最終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那麼,誰有權力支配這些技術並確保安全?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誰又會成為其犧牲品?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掌握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或將改變。
還須冷靜地看到,基因技術可能被用於非治療領域,如延長壽命、改善體格與智力等。基因治療具有巨大的潛在商業利潤,其發展將受到資本的推動或影響,可能走向不可預知的方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確保基因治療不偏離正確發展的軌道,是全球必須正視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近期發布消息,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從基因技術角度講,複製人已非難題,而從社會角度講,這顯然是法律、倫理的禁區。因此,我國早在2003年發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就明確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複製人的任何研究。
閱讀《基因傳》可得到啟示,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今後無論如何飛速發展,只要與人類倫理道德發生交集,就需萬分謹慎、三思而行。其實,技術本無所謂好與壞,關鍵在於操作技術的人——威脅人類生存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類本身。
(責任編輯 :歐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