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2020-11-26 澎湃新聞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記者 陳詩悅

2015-05-08 19:11 來源:澎湃新聞

       5月6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稱「當下正是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這一議題展開公開辯論的大好時機」,鼓勵包括科學界、生物倫理學界、監管機構和民間團體共同討論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技術。

       《自然》雜誌這番表態,是由中山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的。4月18日,中山大學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刊登了其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該論文此前已經被《自然》、《科學》等雜誌拒絕刊登的內情也為外界所知。

中山大學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

《自然》雜誌:應針對這項技術展開辯論

       《自然》雜誌在5月6日的這篇社論中,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面臨的現實。文章肯定了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特意選用了兩個精子同時受精的卵子形成的胚胎做實驗,因為這樣的胚胎永遠也不可能發育成嬰兒」;同時,文章也承認,基因編輯的潛力和相對簡易的操作,對科學家們研究諸如β型地中海貧血症(β-halassaemia)這樣的疾病能提供有效的佐助,從更大的範圍考量,它還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人類的發育並獲得可能有用的細胞系。因此,並不支持全面禁止基因編輯研究。

       但是,社論也指出,「(這項)研究的細節也清晰地顯示,短時間內任何試圖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人類生殖細胞的嘗試,都會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任何明智的實驗室、監管機構或國家,都不應該考慮嘗試把編輯過基因的人類胚胎植入子宮,並且發育到生出人類。」

       對於許多國家全面禁止或部分限制改造人類生殖細胞的研究,文章指出,這是因為「(這項技術)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滿足現有的臨床實驗標準」。不過考慮到最新的研究進展,文章也認為,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很有可能同其他基因工程議題一樣,應該「一方面對妥善監管的研究開綠燈,同時又嚴格限制該研究的應用」。

       就此,文章呼籲各國政府應該採取行動,或許可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正式的專家論壇——讓科學家、監管部門、倫理學家和民間社會代表一同參與國際會議,共同參加辯論,「既總結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現狀、描繪監管和倫理的格局,也可以迅速填補立法上的漏洞,並建立起監管框架,從而應對未來終將出現的與生殖細胞相關的基因編輯的技術進步。」  

CRISPR是什麼?

       事實上,中山大學在研究中所採用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技術並不新奇,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發現,當外來DNA入侵細菌時,細菌內的同源DNA序列就可轉錄激活形成複合體,特異性靶向外來DNA序列,通過一種名為CAS9的蛋白,將外來的DNA序列進行雙鏈剪切,從而防止外來DNA在細菌內表達,影響細菌自身的生存。利用這一原理而誕生的CRISPR技術,後來被科學家應用於修改動物細胞的基因組。

       這一技術無需製造特定蛋白,只需利用RNA和DNA的配對就可以,所以《MIT技術評論》曾評:「任何懂得分子生物學技巧並知道如何處理胚胎的科學家都能做這件事。」

       既然技術如此便捷,為什麼中山大學的研究仍然遭到質疑?一方面在於這一技術的成功率並不高。報告顯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帶領的團隊,從醫院獲得了86個無法發育成嬰兒的問題胚胎,並對當中與地中海紫貧血症有關的基因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實驗,其中28個胚胎的基因被修改成功,有成功約33%,「脫靶」情況常常發生。

       另一方面,也就是倫理問題。5月6日的社論中,《自然》雜誌表示出對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超出原先範疇的擔憂:「(基因治療)不只是消除會致死或讓人嚴重虛弱的遺傳性疾病,而是逐漸滲透到消除殘疾和小毛小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進行各種強化——最終導向『定製嬰兒』,讓優生學的幽靈死灰復燃。」

       中山大學的這項修改人類基因的研究在今年3月就已經受到國際關注,評論多為負面聲音。3月5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稱,此類研究更多是為了博人眼球,而非為了真正的科學。4月,《自然》《科學》分別在網站上發表報導關注這一研究的倫理問題。另有不少科學家通過新聞媒體發表「禁止改造人類基因」的訴求。4月28、29日,《自然》雜誌官方網站連發兩篇報導,稱中山大學這篇論文在被自然雜誌拒絕後,迅速在其他期刊刊發,過程很是可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基因改造,自然雜誌,CRISPR技術

相關推薦

評論(5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實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根據發表的論文,研究的領導人黃軍就副教授為了降低人們的擔憂,實驗使用的都是無法孕育嬰兒的廢棄胚胎。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不同於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狀態(比如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的基因突變,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確切位置的基因。雖然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在人類胚胎應用CRISPR有極大困難。
  • 科學家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轉基因人或將出現?
    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不同於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狀態(比如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的基因突變,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確切位置的基因。雖然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在人類胚胎應用CRISPR有極大困難。但黃軍就和他的團隊還是藉此成功編輯了引起地中海貧血症的HBB基因。
  • 美國:禁止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修改,但隨即陷入倫理爭議漩渦——這會「製造」出轉基因嬰兒嗎?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裡?相關論文先是投給《自然》《科學》兩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被拒,繼而在國際上引發廣泛質疑。
  • 全球科學家大討論:改造基因生完美寶寶,這樣好嗎(上)
    數月以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生殖細胞的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驗格外受人關注。人們對其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和倫理風險深表擔憂,諸多科研機構和主管部門紛紛呼籲,要對如何有效規範該技術的操作和應用儘快展開討論,並希望社會各界為公開討論制定原則性框架。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的帶領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人類胚胎基因,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成果也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β型地中海貧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發育不良、骨骼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而類似的遺傳疾病還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遺傳,就像他們的祖先中了某種不可解的詛咒。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人類需要「基因改造的嬰兒」麼?
    杜邦(DuPont)也與基因編輯公司Caribou Biosciences建立了合作關係利用CRISPR-Cas9技術改造農作物。 但是,對人類生殖系基因(也就是精子、卵細胞和早期胚胎細胞的基因)進行編輯一直充滿爭議。
  •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
    4月22日,《自然》雜誌披露,廣州中山大學基因功能研究員黃軍就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編碼人β-珠蛋白的HBB基因,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症。這些胚胎由當地醫療機構提供,均無法發育成嬰兒,不能正常出生。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麼能改、怎麼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道。
  • 人類基因改造是福音,還是破壞社會平衡的毒藥?
    從優生學到基因剪輯,基因改造越來越進步?基因編輯技術是目前最流行的醫學技術。改造基因來改變身體特徵也是人類最大的夢想。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從道德上講,我們是否應該允許基因改造技術被用於改善下一代?
  • 改得了基因 繞不過倫理
    事實上,與以往利用小鼠胚胎或者人類成體細胞進行的研究相比,黃軍就在此次實驗中觀察到的基因脫靶比例也要高得多,而且僅有1/3的胚胎細胞基因得到了修飾。 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人體當中的運用。 來自生命倫理學家的辯護 對於人類的基因改造,學術界的分歧一直很大,關鍵問題就在於倫理道德。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無論是如今如日中天的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還是20世紀90年代就進入動物實驗階段的生殖細胞系基因治療,都是人類為了自身健康而主動開展的技術嘗試。誕生於2013年的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運用到定點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簡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間的傳遞。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這種醫學目的之訴求具有技術的合理性。
  • 胚胎基因編輯倫理不容,另一項基因編輯技術卻在造福人類!
    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可能誘發非常嚴重的倫理問題,即被改寫的生殖細胞會影響其子孫後代,甚至隨著現象的普及、改變整個人類的基因池。因為存在高風險,基因編輯技術並未在人體上廣泛應用。過去有少數科學家曾在人類早期胚胎上進行實驗,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階段。 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此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必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2008年05月12日 07: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等媒體援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近日成功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
  • 人類毀滅的開始?科學家用人類基因改造猿猴,大幅提高猿猴智商!
    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在狨猴的大腦中插入了人類的基因,結果發現猴腦發育出了新的皮層,這個區域將會使狨猴的推理,語言,意識思維和其他重要功能大幅度提升!改造狨猴基因,科學家是怎麼做到的?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生殖細胞改造合法的話,好基因會被富人壟斷嗎?
    幾個月來,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生殖細胞的科學研究陷入了倫理爭議的漩渦,多家國際媒體先後發表文章,質疑這一技術可能帶來的生物危害和倫理風險,並希望社會各界為公開討論制定原則性框架。       近日,自然出版集團旗下最重要的子刊之一《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聯繫全球50位著名研究者、倫理學家和商業領袖,邀請他們對人類生殖細胞改造所引起的倫理爭議等10個問題發表評論。最終,《自然·生物技術》收到了其中26位的回覆,並刊載於5月12日在線出版的雜誌上。回復幾乎一邊倒地認為,生殖細胞基因工程未來不可避免。
  • 人類基因改造:中國學者已打開「潘多拉魔盒」?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幾年前,國外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改造技術,國內也有廣泛應用,但國內外都只限使用於動植物(無論體細胞還是性細胞)或人類的體細胞。限於倫理問題以及一些國家的法律明文禁止,一直無人改造人類性細胞的基因。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由於該文章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同年美國、英國和中國在華盛頓聯合組織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對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安全問題、倫理問題和政府監管進行了討論。但是直到今天,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沒有一個妥善的結果。回到這次的事件本身,賀建奎所實施的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 CCR5 基因。據了解,CCR5 基因是 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
  • 專家稱,基因改造嬰兒可能只需要兩年時間
    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論文,基因改造的嬰兒是「非常可取的」,可以幫助人們預防疾病,並可能在兩年內合乎倫理地製造出來。蘇格蘭阿伯泰大學(Abertay University)的生物倫理學家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上周在《生物倫理學》(Bioethic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分析文章稱,基因編輯現在的風險如此之低,以至於可以用於人類胚胎。像史密斯這樣的倡導者希望改變胚胎的基因構成,以防止基因相關疾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