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禁止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2020-11-25 IT之家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修改,但隨即陷入倫理爭議漩渦——這會「製造」出轉基因嬰兒嗎?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裡?

相關論文先是投給《自然》《科學》兩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被拒,繼而在國際上引發廣泛質疑。

4月29日,進行這項研究的團隊所屬的中山大學告訴早報記者,論文引發的爭議屬正常學術爭論。中國科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則認為,該研究符合中國的醫學倫理規範,國外科學界的質疑源於觀念上的差異。

論文在國內刊發引爭議

完成上述研究的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該校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員黃軍就帶領的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均來自中山大學。

研究論文最初向《自然》《科學》投稿,但因存在倫理爭議被拒,隨後投稿給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4月18日在線發表。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表聲明,重申其禁止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改造的長期政策。《自然》第一時間在其網站對此進行報導,並標註「爆炸新聞」。在聲明中,該研究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陳述了該機構不會對上述研究提供科研經費的法律原因和倫理考量。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巴爾的摩說,「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論文也的確負責任地顯示出進步,但美國國會的意願是,不支持任何關於人類胚胎基因改造的研究,我認為,包括畸形的胚胎。」

事實上,針對該研究的爭議一個月前已經開始。3月5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先披露稱,該技術實驗成功率較低,更多是為了博人眼球,而非為了真正的科學。

隨後,《自然》、《科學》、《紐約時報》等著名期刊和媒體均報導這一研究及引發的爭議,有的甚至呼籲停止這一研究。

據《自然》網站報導,《蛋白質與細胞》主編、中科院院士饒子和表示:「我們慎重地討論了這個研究的倫理問題,也預料到其他人會有不同意見,需要刊發這一文章來引起討論。」

中大:屬正常學術爭論

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上的研究論文顯示,黃軍就帶領的研究人員使用CRISPR這一新技術,對86個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改,希望測試CRISPR技術修改人類基因組的效率和副作用,並對人類DNA的修復機制進行研究。這些胚胎中被修改的基因是血紅蛋白β-珠蛋白的基因。在地中海貧血遺傳病患者體內,β-珠蛋白基因異常失去正常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51.9%的存活胚胎被CRISPR技術「命中」,基因被修改,但「脫靶」問題明顯,換句話說,一些不想被修改的基因也被修改了。

國外科學家及媒體質疑的焦點在於,他們認為這一研究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是在「製造」轉基因嬰兒。

4月29日,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負責人蔡珊珊稱,相關爭議屬於學術上正常的爭論,中大及研究人員都不會對該事件發表回應。

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

中國科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幹細胞領域資深專家告訴早報記者,黃軍就的相關研究符合中國有關倫理規範,「沒有一點問題」。研究人員採用的是三原核(3PN)——正常的受精卵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一個精子後形成的,但三原核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兩個精子,它不能正常發育,而且相關實驗終止在48小時,包括神經系統在內的各個組織器官還未開始發育。

該專家稱,質疑者的顧慮是這些胚胎被「轉基因」後獲得完整發育、出生、成為人,甚至有下一代。但黃軍就的研究一開始就避免了這一點,整個研究中沒有轉基因嬰兒出生。黃軍就的研究中,被修改基因的胚胎本身就是畸形的,是試管嬰兒臨床治療中的廢棄胚胎,本來就不能正常發育,不會發育成胎兒或嬰兒。

他表示,對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基因修改,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已經成為常規操作,利用基因修改技術糾正人類疾病也是再生醫學研究領域今後重要的方向。CRISPR技術只是基因「修改」技術的一種,該技術被發明後,先後在老鼠、猴子等物種上成功使用,但鑑於倫理障礙,一直沒有在人體嘗試,也沒人敢做,「黃軍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三原核的實驗系統『巧妙』地規避了這一障礙。」

不過,他也強調,部分國外同行「保守」的聲音代表了國外科學界對生命和科學的敬畏,這可以理解並應該得到足夠重視。

類似爭議曾多次出現,如1970年代的試管嬰兒技術、1990年代的動物克隆技術、2013年的胚胎DNA轉移等。

反對方觀點

發表在《蛋白質與細胞》上的研究論文顯示,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帶領的研究人員使用CRISPR這一新技術,對86個人類胚胎進行了基因修改,希望測試CRISPR技術修改人類基因組的效率和副作用,並對人類DNA的修復機制進行研究。國外科學家及媒體質疑的焦點在於,他們認為這一研究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是在「製造」轉基因嬰兒。

支持方觀點

黃軍就的研究一開始就避免轉基因嬰兒出生。研究採用的是三原核(3PN)——正常的受精卵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一個精子後形成的,但三原核是一個卵細胞接受了兩個精子,它不能正常發育,而且相關實驗終止在48小時,神經系統等組織器官還未開始發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的帶領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人類胚胎基因,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成果也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β型地中海貧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發育不良、骨骼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而類似的遺傳疾病還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遺傳,就像他們的祖先中了某種不可解的詛咒。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
    本報記者陳 丹  如果不是國外媒體的爆炒,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論文或許真的就「靜悄悄」地發表在國內刊物上,不動聲色地被翻過去了。  緣起——對人類胚胎基因動手術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這已不是一項陌生的技術了。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中國怎麼修改人類胚胎DNA的?
    4月18日,生物學雜誌《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的研究:他們利用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工具成功修改了多個人類三原核受精卵中編碼血紅蛋白beta亞基的基因HBB。這是第一次發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的研究。
  • 科學家證實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目前,基因編輯技術主要應用在體細胞(非生殖細胞),比如皮膚、肌肉、神經、骨頭和肝臟的細胞,以幫助科學家研究疾病。應用這種技術改造人類胚胎的基因將改變精子和卵細胞的DNA,意味著這種基因變異可以遺傳。雖然包括英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已經立法禁止了類似黃軍就教授所進行的研究,但美國和中國沒有禁止。實際上,全球有很多科研團隊在從事人類胚胎基因改造技術的研究。
  • 多國法律明確禁止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最高可處15年監禁
    國外對基因編輯的應用是如何管理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和基因學教授馬扎爾·阿德裡對美國科技媒體Live Sceince表示:「在美國,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被禁止,無法獲得批准,如果是涉及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則需要經過研究所在單位的審批。
  • 科學家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轉基因人或將出現?
    不同於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狀態(比如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的基因突變,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確切位置的基因。雖然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在人類胚胎應用CRISPR有極大困難。但黃軍就和他的團隊還是藉此成功編輯了引起地中海貧血症的HBB基因。地中海貧血症將導致可能致命的血液異常。實驗總共使用了86個胚胎,但只有28個胚胎的DNA編輯是成功的。
  • 人類基因編輯倫理"紅線":禁止生殖目的實驗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掀起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基因編輯應該向何處發展?是否應該暫緩甚至禁止?是否會導致「定製嬰兒」?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3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
  • 為什麼說通過修改基因實現「定製嬰兒」還為時尚早?
    近日,美國俄勒岡州某國際科學家小組成功修改了人類胚胎的 DNA 序列,讓「定製嬰兒」成為可能,再度引發了世人擔憂。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類似憂慮更多地還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尚未成為現實。當前研究人員所做的只是修復了單個基因上的一種突變,這種缺陷會導致嚴重的心臟疾病,有時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文章肯定了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特意選用了兩個精子同時受精的卵子形成的胚胎做實驗,因為這樣的胚胎永遠也不可能發育成嬰兒」;同時,文章也承認,基因編輯的潛力和相對簡易的操作,對科學家們研究諸如β型地中海貧血症(β-halassaemia)這樣的疾病能提供有效的佐助,從更大的範圍考量,它還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人類的發育並獲得可能有用的細胞系。因此,並不支持全面禁止基因編輯研究。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 美國培育首個人類改良胚胎
    美國培育首個人類改良胚胎2008-05-22 09:08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liujuan2   收藏本文導讀: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5月11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日前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轉基因人類胚胎,用以研究細胞和疾病的早期發展狀況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美首批基因編輯人類胚胎「浮出水面」
    圖片來源:《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   今日視點   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7月26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研究人員利用CRISPR技術,對大批單細胞胚胎的DNA進行了基因編輯。這是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開展的基因編輯研究。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也是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在胚胎層面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修復。事實上,這已不是研究者第一次嘗試通過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從事這一前沿研究的是頗具爭議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舒哈拉特·米塔利波夫。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