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

2020-12-02 中國網財經

  本報記者陳 丹

  如果不是國外媒體的爆炒,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論文或許真的就「靜悄悄」地發表在國內刊物上,不動聲色地被翻過去了。

  緣起——對人類胚胎基因動手術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這已不是一項陌生的技術了。在最近兩三年裡,科學家們普遍都用它作為編輯基因的「手術刀」。該技術已經應用於動物胚胎和人類成體細胞,目的是促進基因療法的發展,希望能夠在癌症和愛滋病等疾病的治療上找到突破口。不過,坊間有傳言稱,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實驗已經在進行。

  4月22日,《自然》雜誌披露,廣州中山大學基因功能研究員黃軍就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編碼人β-珠蛋白的HBB基因,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症。這些胚胎由當地醫療機構提供,均無法發育成嬰兒,不能正常出生。實驗使用了86個胚胎,48小時後,有71個胚胎存活,其中54個接受了基因測試,僅有28個胚胎的基因被成功修改,但只有一小部分包含替代的遺傳物質。

  據稱,研究團隊最初將論文投給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雜誌,但遭到拒絕。這篇科研論文最終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英文學術刊物《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爭議——倫理道德仍是難邁的「坎兒」

  黃軍就說,論文遭到《自然》和《科學》雜誌的拒絕,部分原因在於相關技術存在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這兩份期刊均對自己的評審過程保密(《自然》的新聞編輯團隊是獨立於研究編輯團隊的),但承認,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自然》編輯部主任瑞圖·德漢德說:「這是一個發展迅速而且複雜的領域,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輕易地採取過分簡單化的政策。」她表示,自然出版集團正在廣泛諮詢專家,希望就這個課題制定一個「不斷進步的政策」。

  《科學》雜誌方面也稱,「我們堅信,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力必須得到社會觀念的認可,只有在建立共識的過程中才能鋪平向前發展的道路。」

  《細胞》雜誌主編、細胞出版社執行長埃米莉·馬庫斯則表示,她的雜誌「願意考慮發表關於人類種系基因組編輯的論文」,如果這類論文符合較高的技術和道德標準的話,而且她的團隊「對於這些研究有關的複雜倫理問題和潛在的社會影響很警覺」。

  《蛋白質和細胞》雜誌的編輯說,他們之所以刊發這篇論文,是為了對這類研究工作「敲響警鐘」。該雜誌執行編輯張曉雪在4月28日發表的社論中寫道:「在這種非同尋常的情況下,編輯部作出的刊登這項研究的決定,不應該被看作是對類似嘗試的一種認可或者鼓勵。」《蛋白質與細胞》雜誌總編輯饒子和補充說:「我們圍繞這個問題的倫理爭議進行了認真探討,我們預計可能存在不同的觀點,但需要發表它才能引發討論。」

  《蛋白質和細胞》雜誌的出版商——德國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證實,經該雜誌審核,黃軍就團隊的研究獲得了相關機構的批准,並有胚胎捐贈者的知情同意書。他們還證實,這項研究是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中關於人類醫學科研倫理原則的條款,也沒有違反中國法律。

  這篇論文是在3月30日提交給《蛋白質和細胞》雜誌的,4月1日被接受。斯普林格出版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論文提交時還附上了《自然》和《科學》雜誌的同行評議意見,作者已經基於這些意見進行了修改,這有利於快速審查,並且在這兩天內又進行了一輪同行審查。總編輯饒子和認為,兩天時間「相當長」,「你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將文章一次性發給所有人,這跟以往不一樣」。

  影響——是個裡程碑但並不夠成熟

  《自然》和《科學》雜誌拒絕刊登論文固然有倫理道德方面的考慮,但從研究披露的數據來看,這項技術本身也並不是百分百完美——不但胚胎被基因修改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實驗中「基因脫靶」現象也很多,即非目標基因被篡改了,由此導致的基因變異可能具有破壞性。與以往利用小鼠胚胎或者人類成體細胞進行的研究相比,此次實驗觀察到的基因脫靶比例高得多。倘若真的將該技術應用於人類,稍有差池,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對胚胎進行的基因修改(稱為種系修改)是可以遺傳的,可能對後代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黃軍就也毫不諱言:「如果想在正常的胚胎中編輯基因,成功率必須接近百分之百才行。因此我們停止了實驗,我們認為技術還不夠成熟。」

  黃軍就說,有批評者指出,成功率低和大量的基因脫靶突變可能是因使用問題胚胎導致的,目前他正計劃用人類成體細胞或動物模型開展實驗,力求減少基因脫靶現象。但他堅持認為,這些與正常人類胚胎接近但無法發育的胚胎是一個更有意義的模型,「我們希望向全世界分享我們的數據,讓人們知道這樣的模型上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

  哈佛醫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家喬治·戴利評論說,「這是世界上首例運用CRISPR/Cas9技術修改人類植入前胚胎基因的嘗試,這項研究是一個裡程碑,也是一記警鐘」,「給了那些認為這一技術能完全清除疾病基因的人一個嚴厲警告」。

  正如《自然》雜誌所指出的,改造人類胚胎基因組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論文發與不發,都改變不了實驗已經完成的事實。而任何關於人類胚胎的人為操作,總是會引起激烈爭論,但爭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制定出明確的規範標準,讓科研真正朝著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美國:禁止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修改,但隨即陷入倫理爭議漩渦——這會「製造」出轉基因嬰兒嗎?科學研究的底線在哪裡?相關論文先是投給《自然》《科學》兩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被拒,繼而在國際上引發廣泛質疑。
  • 中國科學家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引發倫理爭議
    在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的帶領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人類胚胎基因,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地中海貧血的基因,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相關成果也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β型地中海貧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發育不良、骨骼改變,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而類似的遺傳疾病還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性遺傳,就像他們的祖先中了某種不可解的詛咒。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科學家證實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根據發表的論文,研究的領導人黃軍就副教授為了降低人們的擔憂,實驗使用的都是無法孕育嬰兒的廢棄胚胎。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不同於基因沉默工具和自然狀態(比如長期的陽光照射)下的基因突變,CRISPR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永久的「封存」某些基因片段,它可以改造確切位置的基因。雖然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在人類胚胎應用CRISPR有極大困難。
  • 科學家實現人類胚胎基因改造 轉基因人或將出現?
    有的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這項技術有可能被父母錯誤使用,以人為選擇他們希望傳給後代的基因。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這項技術可以消除致命家族遺傳病,比如囊胞性纖維症和某些癌症。據英國《自然》雜誌的報導,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了相關論文。根據發表的論文,研究的領導人黃軍就副教授為了降低人們的擔憂,實驗使用的都是無法孕育嬰兒的廢棄胚胎。
  • 與人類發色相關基因找到
    原標題:與人類發色相關基因找到   英國《自然·遺傳學》雜誌16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與不同發色相關的基因。這一研究發現突出了人類發色的遺傳根源,使得只通過DNA證據預測發色也能達到一定的準確性,將有助於推動群體遺傳學和法醫學的發展。
  • 中國怎麼修改人類胚胎DNA的?
    4月18日,生物學雜誌《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的研究:他們利用一種叫做CRISPR/Cas9的工具成功修改了多個人類三原核受精卵中編碼血紅蛋白beta亞基的基因HBB。這是第一次發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的研究。
  • 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不僅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還發了篇SCI
    如今,對於學術造假,似乎已經見怪不怪:這次要說的這個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長話短說:就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事實上只有MALAT1基因),被用來發了一篇SCI,還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從事這一前沿研究的是頗具爭議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舒哈拉特·米塔利波夫。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論文首頁截圖  廣醫三院供圖論文部分截圖該研究通過使用志願者捐贈的卵子和精子,在實驗室中配對了20枚胚胎,其中6枚胚胎攜帶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研究人員對這6枚胚胎進行CRISPR基因編輯,最終,1枚胚胎的全部細胞都被修復了,有2枚胚胎實現部分細胞被修復。
  • 憑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學子不僅發了碩士論文,還發了篇 SCI?
    很多人如今對學術造假事件其實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比如當年很火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原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被爆弄虛作假,將從美國進口來的晶片加上了漢芯字樣的標誌,騙取國家上億元無償撥款;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論文剽竊事件;明星學術造假等等。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自然》雜誌這番表態,是由中山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的。4月18日,中山大學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刊登了其率先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旋即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該論文此前已經被《自然》、《科學》等雜誌拒絕刊登的內情也為外界所知。
  • 代寫論文發核心期刊收費過萬
    臨近畢業,代寫論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旺季。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參與論文代寫的既有專業的代寫機構,也有一些兼職的學生,無論是論文的水準,還是發布的刊物類別都可以「量身定做」,並且明碼標價:代寫一篇論文收費從150元到1000元不等,而代發一篇核心期刊論文收費最高過萬元。
  • 瑞典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引發爭議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瑞典科學家宣布對人類健康胚胎的遺傳基因進行了編輯修改,目前胚胎依舊發育良好。研究人員對什麼實現了精確編輯?為何這項研究會富有爭議?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報導,在近期實驗中,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生物學家雷德裡克·蘭納(Fredrik Lanner)以及其同事使用基因編輯工具注入人類胚胎,對胚胎DNA做出了精準改變。相關基因編輯是在人類胚胎剛剛受精幾天後完成的,此時胚胎還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
  • 為什麼說通過修改基因實現「定製嬰兒」還為時尚早?
    這是因為,人類的天賦都不是由單一的基因所決定的,甚至也不是一組可識別的基因能決定的。絕大多數的遺傳特徵都遠遠沒那麼簡單。英國劍橋大學桑格中心內,60 個盛有完整人類基因圖譜的託盤之一。上周,美國俄勒岡州的科學家成功修改了人類胚胎中的基因。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
    發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大多數sci期刊的語言要求是英文,這讓英文不行的作者很是困惱,擔心自己寫作的sci論文會因自己的英文不行而無法發表。那麼,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對我國作者來說,英文不行是發sci論文路上的絆腳石,解決不了英文語言問題,就無法保證文章的質量,成功發表就變得非常渺茫。而解決英文不行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來不及;二是找英文好的人來翻譯潤色,比如有過發表sci論文經驗且英文水平高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英文不行,找英文行的人來做。
  •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科學家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引發巨大爭議 2008年05月12日 07: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等媒體援引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科學家近日成功培育出首個基因改造人類胚胎。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表,證實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據悉,這也是全球首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二倍體(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胚胎中應用的描述。雖然,囿於倫理要求,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病,將不允許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