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不僅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還發了篇SCI

2020-08-28 論文指導苑老師

如今,對於學術造假,似乎已經見怪不怪:這次要說的這個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長話短說:就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事實上只有MALAT1基因),被用來發了一篇SCI,還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



文章發表於5年前的2015年,谷歌學術顯示,該文章已被引用27次

時隔五年,為何近日被發現了呢?

5月27日,論文發表的雜誌 Cancer Gene Therapy 《癌症基因治療》針對這篇題為:MALAT2-activated long noncoding RNA indicates a biomarker of poor prognosis in gastric cancer 文章發表了一份撤稿聲明

因為考慮到文章所描述的MALAT2基因並不存在,主編正在撤回這篇文章。而發表後的同行評議證實了這一點:只有一種被稱為MALAT1的基因。對於撤稿,還沒有一個作者回應雜誌主編或出版商

因為文章研究的是一個不存在的基因,所以,主編撤稿了!因為MALAT2基因並不存在,根據論文題目,順藤摸瓜,微博用戶@扮虎找到了上海交大的這篇碩士學位論文。經對比發現,2016年畢業的碩士生田源正是該論文的共同一作Y Tian,學位論文的指導老師汪昱(Y Wang)則是這篇SCI的四作

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長鏈非編碼 RNA肺腺癌相關轉錄子2(Metastasis 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2,MALAT2)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侵襲轉移中的相關作用及其相關機制。方法:通過RT-PCR技術對146位Ⅱ/Ⅲ期並接受了根治性手術的胃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以及癌旁正常組織的MALAT2水平進行了檢測。卡方檢驗驗證MALAT2的表達情況與臨床病理參數之間的相關性,Kaplan-Meier模型構建生存曲線,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模型確定影響胃癌患者總體生存的預後因素。採用慢病毒幹擾 MALAT2在胃癌細胞株中的表達並驗證 MALAT2在胃癌細胞遷移和侵襲中的作用。通過RT-PCR和Western blot技術檢測轉染細胞株中MALAT2表達變化以及上皮間充質轉化過程標誌物 E鈣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達水平,對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最後,在穩定過表達MALAT2的胃癌細胞株中,加入MEK抑制劑U0126,通過Transwell試驗檢測胃癌細胞株的遷移能力,通過RT-PCR和Western blot技術檢測不同細胞株中E鈣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達。  結果:MALAT2通常在癌組織中呈高表達狀態,並且這種過度表達與胃癌患者的周圍神經浸潤以及腫瘤 TNM分期顯著相關。MALAT2的過量表達促進了人類胃癌SGC-7901細胞在體外培養過程中的侵襲遷移,而下調MALAT2則抑制了腫瘤細胞的侵襲遷移。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MALAT2可以通過誘導胃癌細胞的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促進胃癌的侵襲轉移,而加入 MEK的抑制劑 U0126之後,可以顯著抑制胃癌細胞的侵襲遷移和EMT。  結論:肺腺癌相關轉錄子2(MALAT2)在胃癌組織中處於過表達的狀態,而且MALAT2的高表達對於II/III期的胃癌患者來說是一個不良預後指標。機制研究發現MALAT2可以通過MEK/ERK信號通路誘導上皮間質轉化促進胃癌細胞的侵襲轉移。我們旨在通過本項研究闡明MALAT2在II/III期胃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如此神操作,也是活久見!

*文章轉載自科研大匠。凡來源非註明「德先生原創」的所有作品均為轉載稿件,其目的在於促進信息交流,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內容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憑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學子不僅發了碩士論文,還發了篇 SCI?
    很多人如今對學術造假事件其實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比如當年很火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原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被爆弄虛作假,將從美國進口來的晶片加上了漢芯字樣的標誌,騙取國家上億元無償撥款;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論文剽竊事件;明星學術造假等等。
  • 靠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大碩士寫學位論文順利畢業,還能發SCI
    比如像我們前幾天刊發的那篇文章《刷新論文造假新高度:8篇論文,不同單位、不同作者、結果卻一模一樣!》一樣。最近,小編又發現了一起……這次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長話短說:上海交大醫學院的一位碩士生,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其實只有MALAT1),發了一篇SCI,還以此完成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順利畢業。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那碩士讀著讀著畢業了,卻要被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叫什麼?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孫光宇仁兄大名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就讀於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
  •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pan>《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想必很多人心裡會疑惑:三年內發表8篇以上的SCI期刊難度有多大?前段時間知乎上有一則討論,是關於「如何看待肖戰粉絲@少年無關月與風立志半年發10篇以上的SCI」。這一「豪言壯語」多少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只知道SCI的名字,但對於SCI「只收錄自然科學論文」的常識與發表SCI的難度並沒有一個正確的概念。那麼SCI是什麼?發刊難度如何?
  • 這個碩士讀得值,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真厲害
    而一些名校的碩士研究生不僅不需要筆試,而且面試也就走走過場,相當於聊聊天。甚至有的連天都不用聊,只要你肯來,他們就滿心歡喜了。 現在各地都在搶奪人才,有很多引進人才的計劃,不論是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都不錯。通常這種人才引進,碩士研究生是最低門檻。所以,名校的碩士研究生還是比較容易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熊丙奇《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三年發16篇SCI,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校方:並未進程序
    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文章介紹,孫光宇為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目前,孫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瑞士等離子體中心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為什麼會建議破格授予呢?是否有這樣的合規程序?
  • 上海交大 本科12篇一作SCI,讀博再發《Science》
    因此,還需要可靠的儲能技術,將收集到的可再生能源以電化學的形式儲存起來,以便在任何我們需要的時候進行利用。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相比於商用的嵌入式負極,這類金屬電極的最大優勢是在於能量密度高,但問題是,在電池充電時,金屬會以不可控的方式生長,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枝晶」。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大學評優、升職,完全看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級別,根本不考慮論文的內容。直博要5分以上單獨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單獨一作。你以為那論文都是乾貨嗎?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錢?現在咱們已經在強化本科教育,要求嚴進嚴出,對研究生也應該這樣,特別是碩士研究生應該強化科研能力。如果沒有畢業論文卡 越來越多的翟博士!但是發論文似乎已經成了一套商業體系!
  • 3年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
    發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大多數sci期刊的語言要求是英文,這讓英文不行的作者很是困惱,擔心自己寫作的sci論文會因自己的英文不行而無法發表。那麼,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對我國作者來說,英文不行是發sci論文路上的絆腳石,解決不了英文語言問題,就無法保證文章的質量,成功發表就變得非常渺茫。而解決英文不行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來不及;二是找英文好的人來翻譯潤色,比如有過發表sci論文經驗且英文水平高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英文不行,找英文行的人來做。
  • 3年16篇SCI,碩士生破格拿博士學位,他的兩位前輩比他還牛
    3年16篇SCI很牛嗎?碩士期間拿博士學位很牛嗎?西安交通大學孫光宇的經歷像極了兩位前輩,他到底牛在哪裡?一位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你說牛不牛?平均一個半月一篇SCI,你說牛不牛?繆老師來抽絲剝繭,逐條分析與他相關的幾個名詞:西安交大、錢學森班、二龍四虎、學界前輩。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常見情況是導師要求最為嚴格,如"雙一流"大學明確發表1-2篇sci論文,這對於不少碩士生來說壓力不小。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基礎性文章就我國現在普遍在發的文章,屬於前瞻性的一個研究,通俗的一個說法就是我們假設一個思路,然後通過實驗來得出一個結論來證明我這個思路,得出的結果兩種情況一個是陽性(符合我的思路)一個是陰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認為陰性的結國就發不了SCI,陰性的同樣可以發SCI,可以想像它告訴了我們這樣的思路是得不出來這樣的結果,也是對國際科研的一個貢獻。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王力宏的親哥王力德,2020年發了5篇論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王力宏也是博士,而且還有兩個博士學位!他曾於2016年6月5日獲威廉士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並於同年11月獲得伯克利音樂學院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王力宏雖然擁有兩個榮譽博士學位,但終究不算學術圈的人。但如果論及王力宏的一位哥哥,那就要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