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 本科12篇一作SCI,讀博再發《Science》

2021-01-11 小材科研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緊迫,人類亟需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新的能源結構。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這類金屬電極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卻無法控制電池充電時金屬的生長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17屆本科畢業生鄭景旭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使得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達到了傳統鋅電極的100倍。論文以「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為題,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鄭景旭為第一作者。

文章簡介

新型儲能與可充電金屬負極電池

目前能源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傳統化石能源被不斷消耗。有研究指出,石油資源將在未來約30年內枯竭,我們急需開發相關的科技,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結構。然而,不少可再生能源的收集是間斷的,如太陽能和風能,到了夜間或無風之日則無法收集。因此,還需要可靠的儲能技術,將收集到的可再生能源以電化學的形式儲存起來,以便在任何我們需要的時候進行利用。

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相比於商用的嵌入式負極,這類金屬電極的最大優勢是在於能量密度高,但問題是,在電池充電時,金屬會以不可控的方式生長,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枝晶」。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種生長方式會讓金屬刺穿隔膜,導致正負極直接連接,發生短路——輕則電池失效,重則發生火災。

外延生長調控金屬電沉積形貌

這篇文章中,鄭景旭及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其靈感很大部分來源於在上海交通大學本科階段的研究。期間,他經常利用透射電鏡觀察金屬材料中的各種共格界面,這些界面是在冶金的過程中形成的,使得某一相(secondary phase)和基體(matrix)具有某種特定的位向關係。事實上,這種關係也可以在電化學沉積中實現。於是,他利用暴露特定晶面的基底(substrate),通過這種共格界面外延生長的方式,在原子級別調控金屬的電化學沉積,從而獲得了非常規律、平整的金屬沉積形貌。

文章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實驗結果顯示,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是傳統鋅電極的100倍。

未來應用領域廣泛

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極富潛力的領域。針對自己的工作,鄭景旭也做好了一些未來的設想。第一,在電池領域,他的這種方法可以拓展到所有利用金屬電極的電池體系中,例如鋰金屬、鋁金屬等等——這將給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壽命帶來非常大的實質性的提升,提升程度甚至可能是數量級的。第二,在催化領域,能夠在原子的層面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這是一項基礎性的技術。雖然在文章中,他們主要以電池作了示範,但目前,鄭景旭也在持續努力,開發這項技術在電催化方面的應用。

作者簡介

以本次SCIENCE論文的發表為契機,鄭景旭首次以校友的身份接受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材風新媒體的專訪。對於他的名字,很多交大人,尤其材料人,都不陌生——他的簡歷如同一個傳奇。在了解他論文的內容和成果之餘,筆者還有幸和他暢談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就讓我們通過本期訪談,一起走近鄭景旭,看看能寫出SCIENCE的頭腦,到底屬於怎樣的一個人。

01 其人

鄭景旭其人,就如同他的經歷一般,令人驚訝,轉而又有驚喜。

當鄭景旭第一次回復消息,接受材風專訪邀請的時候,是在北京時間的下午3點40分,險些顛覆了筆者記憶裡中美12小時時差的常識。他解釋說,這是自己正常的作息,不必在意,於是便在大洋彼岸的凌晨,精神抖擻地和筆者交流起來。

他說自己比較習慣於晚上工作,早上休息,這是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從高中時候就開始了——因為晚上安靜,雜事比較少,辦事效率較高。「尤其是寫文章,夜深人靜時才文思泉湧。」鄭景旭如是說。

另外,他還提到,本科的時候的主要研究是利用透射電鏡表徵材料,所以晚上工作不用搶設備,並且擾動少,成像質量好。現在雖身在康奈爾大學,但情形也類似。所以如果要總結原因的話,一方面是出於個人的習慣,另一方面,工作上的需求也促使了這種作息習慣的長久養成和延續。

有別於一些對於科研大佬的刻板印象,鄭景旭是一個很健談的人,易於交流,為人隨和,和他溝通的過程令人十分愉快。或許,榮譽與高光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已經隨時間轉化成了一顆不驕不躁、淡然豁達的心。

又或許,正是這種心境註定了他將收穫更多的高光時刻。

02 其成

鄭景旭本次被Science雜誌接收的論文,主要方向是關於電池金屬負極。

他說,這篇文章最初的靈感是來源於今年的1月,但更深層面上的源頭,是從本科期間在交大就開始積澱的。當時他在導師陳彬老師的指導下,開展透射電鏡的研究,積累了關於晶體的知識,才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這是至關重要的。

鄭景旭花了一陣子時間工作,在3月份中旬寫好了文章,4月初便投了稿。「雖然研究進行的過程比較順利,但是投稿的過程比較煎熬。」他說。最開始覺得投Science只是試試看,導師之前也沒有發表過Science。但看到文章被送審之後,他反而緊張了起來。

「這是對心態很大的考驗,因為同時還在進行其他的工作,思想上老是牽掛著這篇Science投稿會耽誤其他事情,」他解釋說,「到了後期,其實心裡的壓力挺大。不過文章被接收的那瞬間,一切便煙消雲散了。」

鄭景旭表示,雖然這篇文章接收時是挺開心的,但其實遠不比2015年3月,也就是他大二第二學期人生第一篇SCI被接收時的興奮,甚至也不比2014年12月第一次操作透射電鏡的激動。

「這算是一個特別的體會吧。」鄭景旭說。

放在普通人身上,這種體會恐怕完全不能僅僅用「特別」二字來形容吧。一想到他那些從本科期間就累累的碩果,筆者便問起了他這麼多年來在學術探索之路上的心路歷程和心境變化。

「我覺得心境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鄭景旭簡單地總結了下,隨後解釋說:「從上初中之後,其實只是一直在幹自己想幹事情。有些時候,人就是會對特定的問題產生好奇心。科研和生活裡其他的事情並無兩樣,想做的時候就去做,不想做的時候也不會勉強。」

他還補充道:「發表論文的感覺也是這樣,最終發與不發只是一個方面,更有意思的是這投稿的過程裡,心情起起落落,是很有意思的人生體驗。」

在學術成就方面,鄭景旭珍視自己的成果——但成果沒有改變他。

他還是他,是鄭景旭。

03 其愛

當人們開始知道一個人,緣由一定是他最為人熟知的特質;但當人們想要了解這個人,緣由一定是他身上能引起人好奇的反差性或矛盾性。

鄭景旭就能給人帶來這樣的反差感。他在科研之外,還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曾經交大學生年度人物的介紹中,就能得知,他從初中起練習美聲唱法,在高中合唱隊擔任領唱、獨唱的角色,獲得廣東省金獎,並通過了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九級考試(最高級)。在體育方面,他熱愛長跑,多次參加全程(42千米)或半程馬拉松比賽(21千米),半程最好成績為1小時38分。此外,他還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程式設計師考試(該次全國前50名)等考試。

於是筆者在採訪中問起鄭景旭,現在身在美國攻讀博士的他,這些愛好是否都還有繼續,或者有沒有什麼新的愛好。

「都還有繼續,」他給了一個非常肯定的答覆,「前幾個月剛發表了一篇法律方面的論文。這周末打算去紐約跑馬拉松。關於新的愛好,大概是開車吧,如果算的話。美國這邊高速路上車比較少,開起來很爽快,我喜歡開長途去各種神奇的地方玩。」

我們可能都驚異於他充沛的精力,能分割出不少時間留給愛好。但鄭景旭卻說:「科研本就是我的愛好之一,大概和我的其他興趣是平行的關係。」

他比較喜歡集中地高強度地開展一段工作,然後再放鬆一段時間。在那段工作的時間裡,他幾乎會全身心專注於業務;而在放鬆的期間,就會全身心做其他事情,幾乎不會去想工作。對他而言,這二者之間的轉化是自然的,純粹取決於那時的自己想做什麼。

世上能有多少人,從事的工作恰好是愛好呢?世上又有多少人,在把愛好轉化成工作之後,又堅持努力不言厭棄呢?

所以這世上,才沒有多少鄭景旭啊。

04 其源

採訪接近尾聲,鄭景旭同筆者聊了會兒母校。交大材料學院是鄭景旭開始正式科研的起點,也是很多思維和學習方法養成的地方。

「我在交大,收穫有非常多,很難說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一定要概括的話,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學校開設了豐富的課程,所以大一大二的時候我選修了很多通識課,這既滿足了興趣,也有助於培養普遍性的思辨意識,不囿於專業。第二方面則是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尤其是陳彬老師,在此我也想特別感謝一下他!」

「一路之上,貴人相助,」鄭景旭感慨道,「飲水思源,不勝感激!」

如今他在康奈爾大學深造,在心儀的導師麾下做著心儀領域的探索,但仍對交大存著深深的感恩之心。「交大的科研設備還是比較先進的,康奈爾的設備不少還是上個世紀購置的,有些還是從我老家深圳買的,」鄭景旭笑說,「交大的同學要珍惜國內的硬體條件啊!生活上差別其實不大,國內的生活條件要更好些,尤其是美食。」

最後,筆者問起他對在科研生活中掙扎的學弟學妹們有沒有什麼寄語,鄭景旭恢復了正經,吟了幾句詩,出自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05 結束語

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很遺憾此次未能和鄭景旭有一個面對面的交流,訪談的內容主要由在線上的交流完成。但是隔著屏幕,筆者也能從他有條不紊的講述,和撲面而來的善意中,感受到對方人格魅力的冰山一角。

他說此次文章收穫Science是一個獨特的體會,那我們能借著這次機會了解到他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一次獨特的體會呢?

我們看著鄭景旭大步流星地朝更遠的前方走去了。

同時我們也相信,還有很多他,也已經走在路上。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

文章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5/645/tab-pdf

相關焦點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等  從本科時的學校主持女神、辯論女神的蘭大風雲人物,到讀博讀成了沒有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十二年。本科四年、支教一年,馬天瓊的博士讀了整整7年。7年蟄伏,終於成就了一篇世界級影響的Science。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案例一  我有個朋友,直博。他第一位導師在他第一年的時候腦淤血,病退了。  換了一位導師繼續。  本人算是讀廢了,讀到第三年開始導師漸漸暴露本性,無能控制欲強小心眼,現在的實驗室和修羅場沒什麼區別。我的拖延症嚴重到每天早上8點醒,但能不吃不喝在床上躺到下午一兩點再去學校。臉皮厚度有所增加,組會隨便搞搞,present前兩個小時才開始做,到點了做不完就算了,組會基本放棄,每次都是車軲轆差不多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我一開始是非常喜歡生物,非常喜歡科研的。
  • 這個碩士讀得值,連博士學位都要破格「贈送」了?他真厲害
    因此,本科只是大學教育的起點,多數學生從邁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就把考研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尤其是到了大三,學生不管自己能否考上,先報上名考一下再說。 最近,有一個西安交大的碩士研究生火了。有的網友說,他這個碩士讀的太值了。讀完碩士,連博士都省了。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那碩士讀著讀著畢業了,卻要被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叫什麼?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孫光宇仁兄大名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就讀於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
  • 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不僅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還發了篇SCI
    長話短說:就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事實上只有MALAT1基因),被用來發了一篇SCI,還發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5月27日,論文發表的雜誌 Cancer Gene Therapy 《癌症基因治療》針對這篇題為:MALAT2-activated long noncoding RNA indicates a biomarker of poor prognosis in gastric cancer 文章發表了一份撤稿聲明:
  • 本科上海交大,今耶魯大學神經科學系讀博:來聽他背後的科研故事
    薛嶢 致遠學院 生命科學方向 2019屆畢業生目前在耶魯大學神經科學系讀博薛嶢是上海交大致遠學院2019屆生命科學方向的畢業生。本科期間,他完成過校A級PRP項目,被果殼編輯約稿撰寫關於視網膜生理學的科普文章。他曾獲得過凱原勵志獎學金,兩次在全國拔尖計劃學生交流會議上發言。他目前在耶魯大學神經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匿名用戶 本科時大家的選擇就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說也不太理解別人的選擇。五年過去了,我讀研讀博,她們有的工作平靜穩定,有的在大城市打拼,似乎大家離得越來越遠,但其實只不過是想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最好的。不管怎樣自己開心滿足就好。
  • 他本科發了10篇1區SCI!近日再傳新消息!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他還多次被一些學術會議邀請作口頭報告,並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正在資質審查。據深圳特區報報導,胡啟錕早在大三時期,就曾接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歡迎他去攻讀博士學位。
  • 高顏值交大醫學院學霸女神,4篇一作SCI論文,自編出版口袋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國內著名的頂級醫學院,在這裡有著非常多的學霸,但是蓓蓓姐是一位高顏值的學霸,她是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周澄蓓,也是「視病人如親人」的小周醫生。周澄蓓周澄蓓,上海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曾經榮獲過2019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榜樣的力量」畢業生年度人物。
  • 上海交大25歲博士奶爸火了!16篇SCI論文、十佳歌手、六塊腹肌……
    攻讀博士期間,他共發表SCI論文16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一作論文總影響因子破百。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交大粵語歌大賽,竟同時攬獲冠軍,最佳台風獎以及最受歡迎歌手獎。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一篇《Science》
    顏德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高分子科學家。比較系統地發展了聚合反應動力學的非穩態理論,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和抗腫瘤新藥研製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已經發表論文500餘篇,連續多年被Elsevier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一項。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沒有Science,也沒有娃,上海交大博士談科研經歷爆笑全場
    本文來源:輔導員娘親(ID:fudaoyuanniangqin),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梁欽(娘親)公眾平臺/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王耀(Wang Yao),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直博生,導師是金賢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撲光子學與量子信息的交叉領域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復了這個評論,並期待有人能給予解答,就點進來說一說。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王耀,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金賢敏教授。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
  • 【MBA院校:交大篇】上海交大安泰MBA報考指南
    上海交大安泰MBA項目介紹 交大安泰MBA項目致力於培養具有品行正、視野寬、基礎實、創新力強、人文底蘊深厚的商界領袖和業界精英 在教育部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上海交大「商業與管理」學科成為上海地區唯一入選的經濟管理類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和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上海交大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和工商管理碩士MBA均位列A+。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因為不同類型的SCI撰寫難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樣,綜合來看,三年一作發46篇SCI是一個可以做到的事情。網友爭議的點主要集中在鄧博士發表的文章類型和文章質量。試想如果鄧博士三年發了 CNS 級別雜誌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為博士畢業生的優秀代表不會引起任何非議。因此,網絡上對鄧博士的評論,漸漸的分成了兩個大陣營:一種認為,這就是一種論文「灌水」行為。孔柚:我只能承認他很能寫,是不是灌水,有沒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