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科發了10篇1區SCI!近日再傳新消息!

2020-11-24 網易新聞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他還多次被一些學術會議邀請作口頭報告,並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正在資質審查。

據深圳特區報報導,胡啟錕早在大三時期,就曾接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歡迎他去攻讀博士學位。而據《中國青年》雜誌近日的報導,他已作為全額獎學金獲得者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跟隨該校一名頂尖教授讀博。

在大學四年,胡啟錕浸染在科研的世界裡,收穫了豐富的科研經歷和成果。2020年,胡啟錕還榮獲了勤學上進類別「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他即將奔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他科研路上的下一段旅程。

目標明確,走進南科做科研

從小對科研感興趣的胡啟錕對於選大學的標準很明確,他希望走進大學就可以接觸科學研究,因此希望能進一所本科生做科研就有很好的科研環境的高校。

胡啟錕和導師許宗祥

2016年高考結束後,胡啟錕在福建省考生中排名較前,選擇高校卻成為他面前的一道難題。幸運的是,他在報考前遇到了南科大化學系副教授許宗祥,了解了南科大科研環境和自主選擇專業的特點,更讓他興奮的是南科大基本上所有科研設備都向本科生開放,於是他將目標鎖定了南科大。進入大學後,胡啟錕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在大一上學期時便聯繫許宗祥老師,加入了他的課題組。

正式走進了夢寐已久的實驗室時,他才發現自己仿佛是一張科研「白紙」,各種豐富精密的科研設備讓他大開眼界,他深深地感受到,科學世界的奧妙與神奇,「那裡面有太多我不知道等待著去探索的事物。」當時的他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做科研,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熱情,反而慶幸可以儘早進入實驗室。

在後來選擇專業時,胡啟錕選擇了化學系,並選擇了許宗祥做自己的學術導師。選擇導師也意味著他加入了一個科研「小家庭」。剛進入實驗室時,他首先跟著課題組的師兄學了半個學期的實驗操作。年齡的相近讓他們很快打成一片,尤其讓他感受到了在一所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做科研的氛圍,「本科生做科研不是一件孤獨的事,有同齡人一起實驗,還能隨時接受導師和學長學姐們的幫助。」

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本科即有導師的「加持」,對他日後的科研之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實驗室新手,剛開始遇到了很多問題,許宗祥引導他從文獻中找方法,如果看文獻也不能解決,許宗祥便會耐心地給他解答,並不斷啟發他下一步要怎麼做。逐漸地,他開始得心應手,融入實驗室,也開始在實驗中不斷輸出自己的想法。「是許老師的肯定,讓我有信心去挖掘自己的潛能,也是課題組的培養,讓我逐漸散發光熱。有這樣一位耐心而負責的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是我到南科大最幸運的事。」

堅持不懈,甘做科研「守夜人」

沉浸在實驗室的氛圍裡,胡啟錕慢慢找到了自己做科研的節奏。在大一下學期剛開學不久,許宗祥交給胡啟錕一個課題讓他獨立完成。該課題是合成一種酞菁分子,之後將其轉變為可調控的納米結構,最後應用到相關的器件上。獨自做科研的起步之路總是磕磕絆絆,每一步都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比如他常常合成不出高純度的材料,在納米結構形貌調控上總是得到各種各樣的但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那個時候,為了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常常熬夜,「實驗失敗的次數數不過來」。周邊的人甚至笑稱他是「一科(第一科研樓)守夜人」,這個艱難的歷程持續了很長時間,讓他一度感到非常沮喪。許宗祥始終陪伴著他,給他指導,希望他能真正邁出自己科研的第一步。「許老師不僅常常鼓勵我,同時也給了我許多悉心的指導,讓我發現了許多實驗過程中潛在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以及和許老師的溝通交流,我慢慢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實驗結果。」大一下的課題成果也讓胡啟錕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第一作者論文。「如果讓我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科研經歷,那麼一定是這一段旅程。這篇論文的每一個字母,都承載了那兩年中我的每一滴汗水和成長。」

在這段旅程中,還有一段插曲。在南科大各種學術活動或課程中學生們常能遇到國內外的名師和大咖。大二下學期,胡啟錕選了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的選修課《有機電子學》,課程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立鐸講授。課後,胡啟錕主動聯繫王教授,和他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難,並申請去他的課題組學習,得到了王教授的同意。於是,大二暑假,他開始了兩個月的清華之行,在這兩個月裡,他結合之前失敗的經驗最終解決了多個關鍵的技術問題,還得到了王教授的高度評價。「在科研路上要大膽地抓住機遇,南科大那麼多資源,需要自己把握機會。」胡啟錕說。

從大三開始,胡啟錕在做科研方面遊刃有餘起來,迎來了自己科研成果的「井噴時期」。

關注社會,冀科研造福人民

科研為了什麼?「發表文章不是目的」,在胡啟錕看來,將科研成果轉化並造福社會,為更多的人添加福祉才是科研的意義所在。他認為,將科技成果以產業化的方式運作才有可能讓科技的紅利走進千家萬戶。因此,在做科研的同時,他也時刻關注著社會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信息,也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做出重大的科技成果造福社會。

為了解企業標準和社會需求,讓自己的研究更接地氣,更有價值,胡啟錕曾在艾覽(上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兼職市場專員一年,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加熟悉市場的需求和難題;在西安寶萊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有機器件工程師兩個月,協助公司提升產品質量並製備器件。目前,他正和導師一起在和比亞迪、協鑫納米深入合作開發太陽能電池。「去年協鑫納米的研發人員來到我們實驗室,學習了一些我們器件的製備工藝;我們還一起摸索了一些工藝,我也學到了很多企業的思路和技術,覺得很有意義。」

在南科大四年,胡啟錕將他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實驗室以及和企業合作中提升自己,培養專業能力。但同時,他也積極參加了書院組織的相關活動,例如申請擔當書院的「大學長」,幫助學弟學妹們成長,還獲得了「致仁書院優秀大學長」稱號。「無論哪種實踐都常常需要與別人溝通交流,我期望可以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也希望在傳承書院的精神文化方面貢獻一些力量,幫助學弟學妹們更好地成長。」

對未來的安排,他表示,力爭在博士階段做出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畢業後找到機會回到南科大。「我希望有一天能造福社會,我想,這也是每一名南科大人的願望。當然,我最希望回到南科大做研究和培育人才,這裡是我的初心發源地。」採訪最後,胡啟錕想對學弟學妹們說:「愛你所愛,行你所行;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部分材料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南方科技大學致仁書院,相關信息參考深圳特區報、中國青年雜誌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榮譽畢業生A就是爭議最大的華西胸外科鄧漢宇博士,從2016年入學以來,他已經發表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40多篇論文包括:Original research:16 篇Comments: 9 篇Meta 分析:10 篇其餘為 letter。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上海交大 本科12篇一作SCI,讀博再發《Science》
    外延生長調控金屬電沉積形貌這篇文章中,鄭景旭及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其靈感很大部分來源於在上海交通大學本科階段的研究。期間,他經常利用透射電鏡觀察金屬材料中的各種共格界面,這些界面是在冶金的過程中形成的,使得某一相(secondary phase)和基體(matrix)具有某種特定的位向關係。
  • iPhone13再傳新消息,120Hz屏基本確定,但外觀也有遺憾
    近日,iPhone13系列再傳新消息。韓媒報導稱,iPhone13系列共有4款機型,在命名和屏幕尺寸上,均延續iPhone12系列的方案。不過,iPhone13的兩款Pro版本,多方媒體均報導,將用上120Hz高刷新率,彌補iPhone12的不足,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 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發表一篇論文,哪怕是一篇普刊,對於選題的創新性也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檔次很高的sci一區論文。所以,在定sci一區論文選題或者日常閱讀研究領域發展狀態文獻時,免不了要搜索sci一區論文。那麼,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孫光宇仁兄大名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就讀於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沒想到國獎競選這麼激烈,同學們著實都很優秀。
  • 一作發三篇1區SCI的碩士,竟落選一地方高校博士複試
    2011年他在浙江參加高考,考試分數比重點線高1分,當時我挺為他的高考志願發愁的,有點擅作主張地給他填報了東北電力大學。雖然被錄取了,他卻放棄就讀堅持復讀。次年,又參加高考,成績高出省重點線十餘分,這次他報考了江蘇大學,令我們意外的是他選擇了應用化學專業。
  • 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 85後博士不到一年發10篇頂刊!共發SCI50多篇
    2018年1月入職武漢工程大學以來,江博士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12篇SCI學術論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的論文10篇,均為Top期刊。 江吉周博士取得的上述成績印證了武漢工程大學在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養方面卓有成效。
  • 23歲本科生發14篇SCI,並擔任期刊外審專家引熱議!你怎麼看?
    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本科生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誌的外審專家,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恆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來自通大杏林學院的王子恆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讓很多人都發出了質疑。
  • 今年將再破10分!中科院1區SCI雜誌,版面費低,年刊文近千篇
    當前,JCR分區:腫瘤學1區;中科院分區:大類醫學1區,小類腫瘤學1區。在230本腫瘤學領域SCI期刊中,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誌的影響因子分數排名第16。
  • sci四區多少錢
    眾所周知,sci分了四個區,每個區的期刊影響力是有差異的。當sci期刊向作者收費時,往往會根據本期刊的影響力等實際情況來定價,影響力越大、地位越高,收費標準往往會越高。那麼,sci四區多少錢?發表sci期刊論文,要匹配目標sci期刊,期刊不同,花錢不同,有的作者不花錢,有的作者花錢,花錢多少上,沒有統一標準,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因而,在不確定是哪本sci四區期刊時,無法確定在該本期刊上發表sci論文要多少錢的。一般來說,需要花錢發表sci論文是萬元起步的。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因成績不合格,他本已落選海外交流計劃,但卻主動發50多封郵件,硬是又爭取回來。卻在最後選擇畢業留校深造,成為累計發了包括JACS(美國化學會志,IF=14.695)、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Angew(德國應化,IF=12.102)等頂刊在內的11篇SCI論文,成為交大化學方向唯一代表,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獲得美國化學會研究生學術成就獎的學術新星。
  • 他攻克國際難題,發表10餘篇SCI論文,網友:驚為天人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官方網站發布通知:熱烈祝賀畢業於本校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杜志國同學在《Nature》雜誌上發表高水平論文,攻克了世界性的難題。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發表了10餘篇SCI論文,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一系列的操作不禁讓人感嘆:真是驚為天人!
  • 211碩士畢業作,第一篇1區SCI論文發表經驗談
    自己臨近畢業終於發表了一篇SCI論文,還是一區,回顧自己第一篇SCI論文從選題、實驗、寫作、投稿到最終接收發表的經歷,過程充滿酸甜苦辣,藉助LetPub這個平臺分享一些tips,希望給科研小夥伴們一點幫助。1.選題我的研究方向是納米材料在幹細胞中的研究與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納米醫學,雖然現在還在研究基礎階段,但是未來前景不可限量。
  • 讀博期間一作發10篇1區SCI,他坦言自己也曾走過彎路
    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
  • 研二學子「訴苦」:碩士發「SCI」?Nature附體也不好使!
    本來這種規定應該適用於下一屆的研一,然而現在就要開始實施,於是他只能感慨好難!明明應該用新不用久!直博要5分以上單獨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單獨一作。你以為那論文都是乾貨嗎?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錢?現在咱們已經在強化本科教育,要求嚴進嚴出,對研究生也應該這樣,特別是碩士研究生應該強化科研能力。如果沒有畢業論文卡 越來越多的翟博士!但是發論文似乎已經成了一套商業體系!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這樣的SCI,1篇抵N篇。」
    最近看到好多新聞,不少學校的本科生發了優質/頂刊論文,真是讓人覺得羨慕妒忌恨啊!他說,其實優質/頂刊論文發表並不難,很多人發不了,是因為沒去鑽研優質/頂刊論文發表的方法和規律,以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難以獲得突破。「謀其上,得其中。謀其中,得其下。」 Jacob博士這麼說是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