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碩士畢業作,第一篇1區SCI論文發表經驗談

2020-12-05 木木西裡科技

作為一名211院校的碩士研究生,一篇SCI論文可能是大多數211院校畢業的基本要求。自己臨近畢業終於發表了一篇SCI論文,還是一區,回顧自己第一篇SCI論文從選題、實驗、寫作、投稿到最終接收發表的經歷,過程充滿酸甜苦辣,藉助LetPub這個平臺分享一些tips,希望給科研小夥伴們一點幫助。

1.選題

我的研究方向是納米材料在幹細胞中的研究與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納米醫學,雖然現在還在研究基礎階段,但是未來前景不可限量。剛入師門的時候導師就給了我一個課題,課題涉及到很多化學合成和表徵,當時也不知道難做不難做。我本身是學生物出身的,碩士調劑到這裡,初來時有很多地方並不熟悉,好在導師比較有耐心,並且研究課題也有一半的實驗是和生物相關的。

其實選題的關鍵一是需要前期積累,多看文獻,特別是導師給的文獻,一定要看熟;其次是要和導師多溝通,雖然課題大多數時候是導師制定,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要大膽地表達,不要害怕說錯或者怕導師批評,有時候一些大膽的想法導師也是非常認同的,好的idea是成功的一半!

2.實驗

課題定下來後就需要著手實驗了,需要查好文獻,把細節都定下來再動手。有些小夥伴喜歡先動手,在動手過程中進行改進。但是這樣實驗成功率不高,需要花費不少時間精力去試錯。

還是建議沒有太多實驗經驗的同學先制定好詳細的實驗方案,查好文獻,把每個實驗的實驗條件都仔細地制定好,再在實驗過程當中進行慢慢的改進,這樣做起來心裡比較有譜,改進也比較有規律,最終都會得到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

當然實驗過程當中如果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也應該及時找導師溝通討論,不要閉門造車,有時候導師一兩句話就能夠解決困擾了你一兩個月的問題,畢竟導師經驗豐富,做過的實驗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3.寫作

由於是第一次寫SCI論文,自己的英語寫作也比較一般,所以只能邊寫邊改。一開始就是瞎寫,想到什麼寫什麼,結果初稿給導師看了以後非常不滿意,覺得毫無邏輯可言,通篇不知道在說什麼,即什麼都想說,但是又什麼都說不清楚。

導師給了幾篇寫得比較好的參考文獻給我,讓我照著寫,也給我列了一個大綱和一條邏輯主線。導師說寫文章就和寫小說差不多,要給讀者講一個故事,要把自己故事的主線寫清楚,不要想著面面俱到。

這樣我就按照導師給的大綱一步一步寫,不懂怎麼表達的地方就查閱相關參考文獻,重新寫了一個月,把第二稿寫完了,導師看了以後也滿意了很多,至少不會再雜亂無章,沒有主線了。緊接著又進行修改,這裡非常感謝我的導師,一直幫我修改,就這樣大概歷時三個多月,終於完成了可以投的初稿。

另外還需要重點說一下的就是圖的重要性,一定要美觀、清晰、簡潔。很多審稿人一般不會非常仔細地閱讀你的論文,很多時候就是通過你文章裡面的一兩張圖去理解你的文章,所以文章裡面的圖一定要做得比較美觀大方,不要求高大上,因為不是每個課題組都不差錢可以找專業製圖公司畫圖,但是一定要簡潔大方。

所以總結一下SCI論文寫作就是:1. 先找一兩篇優秀SCI論文進行熟讀;2. 像寫故事那樣,按照一條主線把論文寫清楚,面面俱到就是什麼都講不清楚;3. 論文裡面的圖要簡潔大方、清晰明了(特別是原理圖)。

4.投稿

當時導師覺得實驗處理嚴謹,數據相對完整,就考慮先嘗試投一個影響因子比較高的雜誌,所以就選了我們業內公認的top雜誌Biomaterials去投。一個星期後,文章被主編直接拒稿了。編輯認為文章具有創新性,可惜數據不夠豐富,並且建議我們補充動物數據後重新投稿。當時已經是研三第一學期了,再去補動物數據耗時太久,迫於畢業壓力,我們決定換期刊再投。

第二次投稿,選擇的是Small(IF=10.856)改投。可能還是不太甘心吧,覺得文章創新點和數據都比較不錯。兩個星期後收到主編回復,主編的意見和Biomaterials的差不多。

經過兩次拒稿,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擊,重新審視了文章,最後覺得除非補充動物實驗,不然很難去衝擊top雜誌。所以我們改變策略,改投一區的期刊,經過層層篩選,最後選定了Nanoscale這個雜誌。

現在想來當時的選擇還是非常正確的。根據Guideline排版完成後,進行投稿。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四個星期,沒有任何消息,那段時間真是煎熬,每天都要登錄上去看看審稿狀態。終於等到了期刊的回覆,在這裡也建議大家不要著急發郵件催促期刊,先耐心等待,no news is good news。

三個審稿人,一個同意,一個小修,一個拒稿,最後主編給了重投的機會,但是需要補充實驗,特別提到第三個拒稿的審稿人覺得文章語法存在很多問題。於是我們先把審稿人需要我們補充的實驗都補好,然後逐一地回答審稿人的問題!

審稿人的問題很專業也很棘手,比如有個審稿人說我們的文章在分析實驗結果和討論的時候不夠詳細,要求增加結果分析和討論。不得已,我們又著手將文章中的每一個圖的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另一個審稿人則問我們為什麼不進行動物實驗,我們也只好如實回答本來是想著做動物實驗的,無奈實驗室目前不具備這個條件。

總之,像導師說的,要客客氣氣,真真切切地回答好審稿人的所有問題,就算審稿人的一些問題不合理或者十分尖銳,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要態度誠懇,萬不可有出格的語言,不過同時也不需要過分討好審稿人,只要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大部分審稿人還是比較nice的,這也是給大家的一個小經驗吧。

Nanoscale審稿人的審稿意見

5.論文修改與接收

根據審稿意見修改完成後,文章交給LetPub幫助潤色。由於時間比較著急,我們選擇了三個工作日的潤色,提交文章時,附上了LetPub的潤色證明。非常慶幸,經過兩個星期的等待,我們迎來了好消息。第一和第二個審稿人認為文章已經沒有任何問題,同意接收,而第三個審稿人提到幾個問題,基本就是小修。我們對問題一一做了回答之後返回給主編,主編在三天之後直接接收了我們文章。

文章接收的當天,心情那個激動啊,三年的辛苦勞動終於有了回報,畢業也不用愁了,非常地感謝導師和LetPub。在此特別為LetPub做個小廣告,他們的服務真的是非常的專業,高效,值得你擁有!

Nanoscale的接收函

6.總結

1)研究生不像本科,還是比較艱苦的,但是只要堅持下來,還是有很多收穫;

2)課題一定要緊跟導師的方向和步伐,平時要和導師多討論,特別是開展實驗之前,一定要和導師討論,確定好細節,這樣做實驗才能事半功倍,拿到滿意的結果,就算失敗了也利於分析問題所在;

3)然後在處理數據和寫文章的過程中,一定要找幾篇好的文獻進行參考,特別是第一次寫SCI的同學,當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寫,或者接下來應該寫什麼的時候,就可以去看看參考文獻,當然寫文章時候的邏輯思路也很重要,這就需要和導師多討論;

4)最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期刊進行投稿和找靠譜的語法公司,自己的課題適合投什麼期刊,除了和導師討論外,就是平時要多留意經常閱讀的期刊,以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的課題投稿。語言方面聯繫靠譜的語法公司進行修改。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一作發三篇1區SCI的碩士,竟落選一地方高校博士複試
    江蘇大學:位於江蘇鎮江,江蘇省屬大學,非985、211,是一所綜合、研究教學型大學(編者注)先介紹一下我的外甥吧。該如何說起呢?先從他的求學經歷說起吧。2016年順利畢業,我們鼓勵他繼續深造,他參加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但報了華東理工大學未被錄取,後調劑到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繼續研究生學習。碩士階段的學習激發了他的科研興趣,以第一作者在一區SCI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英文科研論文。我當時正好在讀博士,我只發表了兩篇三、四區的SCI英文科研論文,跟他一對比,令我十分汗顏,所以我鼓勵他踏實研究繼續升造。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師弟讀研時發了4篇中科院II區sci論文,均是環境類期刊中影響力較高的。畢業後,他還留2篇初稿給師妹,期間參與了實驗。研二時拒絕了團隊的碩博連讀,研三拒絕了團隊小導師的留學建議,更為遺憾的是他研三拒絕了推薦的一個博導(願意招他),去年新增為院士。不想讀博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字「累了」。之前,和他聊過,他的想法是工作2年後再去國外讀博。
  • sci一區論文發表難度大嗎
    sci期刊之間存在影響因子的差異,根據一定的標準,把每本sci期刊按照影響因子,對號入座相應的分區。不同的分區,對於論文要求高度不同,那發表的難度也不同。那麼,sci一區論文發表難度大嗎?當然大。sci期刊,是領域內級別比較高的期刊,能夠成功發表sci論文,代表了個人學術水平非常高,其認可度,要比國內的一些核心論文還要高,在發表難度上肯定低不了,否則無法保證發表論文的質量。總之,sci論文的發表難度非常大。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尤其是《自然—通訊》,雖然被嘲笑為水刊,但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上面發表論文並沒有那麼容易。對於博士來說,SCI論文發表難度有多大?此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戳中了很多博士生和科研人員的痛點:SCI論文。尤其是對於博士生來說,想要順利畢業,發SCI論文是重要一關。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博士學位論文,這一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就可授予博士學位了。
  • 碩士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有什麼好處
    發表SCI論文,難度不是一般的高,錄用率低不說了,還得解決語言上的障礙。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碩士研究生想要發表SCI論文,當然是因為好處多。那麼,碩士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有什麼好處?碩士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有什麼好處1、研究生發SCI論文讓保博更順利在研究生期間有突出的成績
  • 「畢業之家」以我讀書期間發表論文經歷,給大家分享論文投稿經驗
    研究生作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主要的精力就用於2件事:研究課題和研究論文。今天小畢就根據自身讀研發表論文的一些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發文是硬性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畢業,都需要有論文要求。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這並不是說論文數量不如論文質量,只是在告訴大家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論文數量,而不顧論文的質量。比如A發表了2篇Nature,B發表了1篇Nature,A與B比較,顯然A重要,因為數量多。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然而,看完整篇報導,除了在文首有「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兩句話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及究竟是誰建議。
  • 引以為戒:聊聊我的第一篇SCI走過的彎路
    而此時,筆者的第一篇SCI被接受,零SCI狀態終於在接近畢業的時候被打破了。過去兩年間所有的焦慮、失眠、抑鬱,統統不治而愈。但是回過頭去看那段經歷,可以說好好的路被自己作得到處是坑。下面筆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聊聊在發表第一篇SCI論文的過程中,所走的彎路,請大家引以為戒。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如果你有一堆論文投出去了,有的接收了,有的在審稿,這種情況下遭到拒稿了,心情也不會太受影響。多勞方能多得,不要在一篇論文上過於計較。  關於雜誌,「醫學神刊」是無法迴避的話題。800期刊網認為,一開始儘量別投神刊,如果投了好多雜誌都不接收,迫於畢業或晉升壓力還是考慮的。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高中的時候夢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學的時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夠順利拿到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是當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很多的碩士研究生卻並沒有很積極、很主動地表示要去讀博士,或者說直接便放棄了讀博,而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畢竟博士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讀的。
  • 70元「買」篇碩士畢業論文?
    又到了高校學子畢業前寫論文的高峰時節,最近有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如今論文完全可以不用親自動筆,只要上網花點錢,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論文。事實是否如此?記者昨天就此展開調查。  報料:網上賣論文「生意」紅火  這位知情人士介紹,每年12月前後,各高校畢業生論文寫作進入「開題」階段。
  • 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發表一篇論文,哪怕是一篇普刊,對於選題的創新性也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檔次很高的sci一區論文。所以,在定sci一區論文選題或者日常閱讀研究領域發展狀態文獻時,免不了要搜索sci一區論文。那麼,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 碩士生沒發過論文,考博有希望嗎?聽聽導師怎麼說
    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常見情況是導師要求最為嚴格,如"雙一流"大學明確發表1-2篇sci論文,這對於不少碩士生來說壓力不小。
  • 她雙非院校畢業,沒留過洋,3篇頂刊SCI,29歲成為211最年輕教授
    雙非院校本科畢業的學生,能否和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的一較高下?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高考的分數還是大學階段的教育資源,雙雙落後的情況下反超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依然是有可能存在的。美女教授李珊告訴我們,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沒想到國獎競選這麼激烈,同學們著實都很優秀。
  • 靠一個不存在的基因,上交大碩士寫學位論文順利畢業,還能發SCI
    比如像我們前幾天刊發的那篇文章《刷新論文造假新高度:8篇論文,不同單位、不同作者、結果卻一模一樣!》一樣。最近,小編又發現了一起……這次有點不一樣,開了眼界。長話短說:上海交大醫學院的一位碩士生,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基因MALAT2(其實只有MALAT1),發了一篇SCI,還以此完成了上海交大碩士學位論文,順利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