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陸劍課題組在脊椎動物microRNA複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8年3月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陸劍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RNA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題為「MicroRNA Duplication Accelerates the Recruitment of New Targets During Vertebrate Evolution」(doi:10.1261/rna.062752.117)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脊椎動物中miRNA複製之後發生的功能分化及miRNA複製在進化過程中對新靶位點招募的促進作用。

miRNA是一類生物體內源表達的長約22鹼基的非編碼小RNA,通過種子序列互補配對的方式識別靶基因mRNA並調控其表達。由於這種較短的配對方式,一種miRNA通常有上百個靶基因,一個靶基因也可以同時被多個miRNA調控。這種「多對多」的作用方式決定了miRNA:mRNA相互作用調控網絡的複雜性。那麼miRNA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早在2008年,陸劍研究員便開始從演化生物學角度研究動物中非編碼小RNA的調控機理和演化模式。他提出的「出生-死亡」模型揭示了絕大部分新miRNA在演化中快速產生和快速死亡(Lu et al. 2008a),並發現正向選擇是果蠅中新miRNA產生的驅動力(Lu et al. 2008b)。之後他在群體基因組學水平上系統地研究了miRNA調控系統變異和人類轉錄組多態性的關係(Lu & Clark, 2012)。

那麼,哪些特徵可以使新產生的miRNA在演化過程中更容易被保留下來呢?近年來,陸劍課題組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基因組中很多miRNA是成簇存在的,形成多順反子結構被共同轉錄。陸劍課題組發現同簇不同家族的miRNA在功能上有趨同進化的現象,並提出了「功能共適應模型」來說明成簇存在的miRNA在演化過程中更容易積累適應性突變並被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 (Wang et al. 2016)。在剛剛發表的這項研究中,陸劍課題組通過系統性地研究人類不同組織中小RNA的表達譜,並結合靶基因的預測以及已發表的實驗數據,發現基因複製產生的旁系同源miRNA在基因表達和靶基因偏好上存在廣泛差異,具有相同種子序列的旁系同源miRNA(Duplicated miRNAs)比單拷貝的miRNA擁有顯著更多的靶基因。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他們認為miRNA複製為新產生的靶位點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共進化環境,從而使那些靶位點更容易產生功能並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

通過在四種哺乳動物(人,恆河猴,非洲綠猴,大鼠)的腎源細胞系中過表達let-7a和let-7b,結合高通量測序和轉錄組深度分析,進一步驗證了miRNA複製之後不同拷貝對靶基因有不同的偏好性,並發現let-7靶位點的獲得和丟失與不同物種間基因表達演化相關。

 

microRNA複製之後的功能分化及與靶位點的協同進化:A.人類基因組中各種不同類型保守miRNA的數目;B.旁系同源多拷貝miRNA比單拷貝的miRNA 擁有顯著更多的靶基因;C.旁系同源多拷貝miRNA與單拷貝miRNA的靶基因進化過程差異比較示意圖。

陸劍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生科院博士後羅俊傑(現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王奕蓉、袁健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科院本科生趙志磊(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參與了該研究。該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以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而達到清除家蠶體內的入侵病毒以及阻止病毒在家蠶體內複製的效果。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將轉基因與CRISPR/Cas9技術相結合,在家蠶體內構建了靶向BmNPV基因組DNA的抗病毒系統。經測試,家蠶抗BmNPV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啟寧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研究員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於2020年10月8日以長文 (Regular Paper)形式發表了他們題為Energy Regeneration From Electromagnetic
  •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18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最近的基因組資料顯示,在現存物種中,除了肺魚之外,矛尾魚是在系統發育上最接近四足類的物種,因此它為3.5億年前脊椎動物的「登陸」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在脊椎動物「登陸」過程中,其基因組會相應發生動態變化,變化之一就是已有基因的丟失和「新生」基因的加入。「反轉座拷貝」就很有可能成為這一過程中新加入基因組的一類「新生」基因。
  • 中科院南海所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海所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近期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山西煤化所高模量碳纖維表面處理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碳纖維表面工程課題組在表面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採用新型非接觸電化學處理方法處理高模量碳纖維,經工藝設計及工藝條件優化,可實現良好處理效果並有效減少導絲輥對纖維絲的磨損,建立了高模量碳纖維的連續化表面處理試驗線。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武漢工程大學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領域獲進展
    近日,世界知名出版社愛思唯爾(Elsevier)的學術期刊Composi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6.309)報導了武漢工程大學特聘教授李鵬程課題組在碳納米管/聚苯胺複合熱電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題為「Facilegreen strategy for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葉芳偉課題組在拓撲光子學方向取得新進展
    為了實現對拓撲態的此類主動調控,葉芳偉課題組在理論上提出了拓撲保護下的布拉格散射的設想:首先,通過特殊的設計(拓撲性質上的設計),讓材料的邊緣處支持兩個邊緣態(圖一);其次,在材料的邊緣處設計周期性的擾動或者時域上的動態調節,使得光在此處產生布拉格散射,這樣就有可能將兩個邊緣態耦合起來,或者將其中一個態轉化為另外一個態,此即拓撲態的布拉格散射。
  • 海洋無脊椎動物血淋巴分化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團隊在無脊椎動物牡蠣血淋巴的分化機制、吞噬細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近期分別發表在《免疫學前沿》《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血淋巴細胞是無脊椎動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是理解細胞免疫的關鍵。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李興旺/李國亮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取得新進展
    三維基因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之一。目前,以人類細胞系和動物細胞為研究對象,生物學家已經開發了很多高通量的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其中一些技術體系已經成功應用於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致力於三維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研究。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自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按照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要求,認真準備,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按立項規劃和課題設計的計劃開展了課題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取得初步進展。現將課題的組織準備、實施進展情況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作一匯報,請批評指導。  一、課題的進展情況  本課題在立項前已經有初步的研究積累,形成了比較紮實的研究基礎。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支原體是一類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但同時是最簡單的自我複製生物體,沒有細胞壁,基因組小,代謝機制不完善。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中科院大化所多相酸鹼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納米和原子水平上研究酸鹼催化是多相催化領域頗具挑戰性的課題,其難點在於既要考慮活性中心的幾何結構和位置
  • 我國學者在酵母DNA複製與姐妹染色單體黏連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