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在酵母DNA複製與姐妹染色單體黏連取得新進展 |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630005,31770084,31628011,31771382)等資助下,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系樓慧強教授課題組在釀酒酵母DNA複製與姐妹染色單體黏連研究中連續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Dbf4 Recruitment by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Defines an Upstream Rate-limiting Step in Determining Origin Firing Timing」(Fkh家族轉錄因子直接招募Dbf4是決定基因組DNA複製起始時序的上遊限速步驟)為題,於2018年1月12日發表在Genes & Development(《基因與發育》),論文連結:http://genesdev.cshlp.org/content/31/23-24/2405.long。
所有生命的生長繁衍離不開細胞分裂,而細胞分裂增殖的核心事件是染色體複製和分配。真核生物基因組有幾千個到幾萬個複製原點。有趣的是,這些複製起點並不同時開始複製,而是按照一定的時空程序啟動。此前研究表明,不同原點的先後複製是由於細胞中部分必需的複製起始因子的分子數量少於原點的數量。這一模型即所謂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限量起始因子模型」。但這些限量因子是如何優先被早期複製起點利用的卻並不清楚。本研究在體內體外實驗中均證明Fkh與Dbf4通過直接的物理互作將Dbf4優先募集到早期複製起點,改變了過去Dbf4能直接結合原點DNA或依賴ORC複合物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證明了Fkh的DNA複製功能完全獨立於其轉錄功能。審稿人認為,「此前發現一些轉錄因子或表觀遺傳因子都是通過影響已知複製蛋白的表達或活性間接調節DNA複製。這是首例轉錄因子不依賴其轉錄功能直接調節DNA複製起始的例子」。
該課題組還證明Dbf4存在獨立於DDK激酶(Dbf4-Cdc7)的額外功能,並與英國John Diffley實驗室互相獨立報導DDK通過磷酸化Mcm2-7進一步介導Sld3的結合,闡明DDK激酶在激活Mcm2-7解旋酶活性從而啟動DNA複製。
該課題組於2017年8月1日發現泛素連接酶Rtt101-Mms1與DNA複製叉結合,能夠招募黏連因子Smc3的乙醯化酶Eco1,將姐妹染色單體之間黏連的建立與DNA複製進程相偶聯,相關成果以「Rtt101-Mms1-Mms22 Coordinates Replication-coupled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and Nucleosome Assembly」(Rtt101-Mms1-Mms22協調DNA複製相偶聯的兩個事件:姐妹染色單體黏連和核小體組裝)為題,在EMBO Reports(EMBO報告)發表封面文章,論文連結:http://embor.embopress.org/content/18/8/1294.long。
這些工作有助於了解真核生物如何保證染色質複製和分配的保真性,即遺傳信息的準確傳遞。
圖. 酵母DNA複製起始控制(左);染色質複製與姐妹染色單體黏連建立相偶聯(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