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研究:理論流變與量表開發——基於1832份調查問卷...

2020-11-30 人民網

(二) 國外實證測量方案討論

近年來,國外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測量網絡和新媒體素養的操作化方案,其中很多具有較強的可執行力。例如, Chang與他的同事開發和驗證了「計算機技術素養自我評估量表(Computer Technology Literacy Self-assessment Scale)」和「媒介素養自我評估量表(Media Literacy Self-evaluation Scale)」,用以探索學生群體使用媒介工具並其中獲取信息的能力。[34]

Hargittai提出了一種Web1.0條件下「網頁指向型(Web-Oriented)」的數字素養測量方案。[35]這一方案與傳統的「自我報告式」測量的最大不同在於,啟用了知識題項,將用戶的自我感知與客觀經驗相結合。

一方面,基於用戶的自我報告,受訪者會被問及技能類自我評估的主觀命題(例如,在網際網路使用技巧方面,你認為,你自己應該屬於哪種情況?1.完全沒有技巧,2.比較沒技巧,3.一般有技巧,4.非常有技巧,5.專家級技巧。);另一方面,基於客觀知識的考察,受訪者會被問及一些媒介知識(例如,「PDF代表什麼含義?」、「如何下載郵件附件?」)。這一方案同時檢驗了用戶的主觀感知與客觀知識,使測量結果更具可信度。本研究在技術應用的測量方面借鑑了這一形式。

上述方案主要圍繞媒介素養的技術層面,評價了數字環境下用戶媒介技術應用能力,呈現了媒介使用的人機互動特性。而在另一向度,過去幾年,正如Thoman所言「媒體不再僅僅影響我們的文化,它們就是我們的文化」。[36]新媒體所承擔的社交功能和社會文化層面的特質開始備受關注。特別是,媒介使用者從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到主動消費信息的「用戶」主體身份發生轉變。

例如,Toffler認為,用戶在媒介文本內容的交互使用中既扮演了「消費者(consumer)」角色,又進一步扮演了「產消者(prosumer)」角色[37]。用戶不僅單向消費信息,同時也生產信息。與此相輔相成,Buckingham區分了用戶在媒介使用中的兩種不同特質的素養:功能性(functional)與批判性(critical)。功能性素養是有關技能和知識的能力;批判性素養是意義生成和判斷信息可靠性與有效性的能力。[38]Wu Jing等在上述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個評價新媒體素養的基本模型。[39]其中,橫坐標是用戶信息消費素養,即消費型—產消型;縱坐標是用戶的媒介使用素養,即功能性—批判性。這樣,就構造了一個用以描述媒介素養的四維坐標圖譜(見圖1)。

在這一模型中,媒介素養被劃分為四個類型:「批判性消費素養」「批判性產銷素養」「功能性消費素養」「功能性產銷素養」。具體而言,功能性消費素養涉及接近媒介,理解其所承載內容的能力;批判性消費素養涉及用戶學習媒介上有關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內容的能力。功能性產銷素養涉及用戶參與生產媒介內容的能力;批判性產銷素養涉及在參與媒介活動期間,用戶對媒體內容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筆者認為,通過功能性、批判性、消費性和產銷性四要素建立起的框架對媒介素養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與傳統解釋路徑相比,這一模型具備兩個優勢:其一,超越了僅從「媒介功能」或「媒介使用行為」的單變量來定義媒介素養的路徑,具有結構化的特徵,在邏輯上更具自洽性。其二,這一模型的解釋範疇內涵了媒介素養在「保護模式」「批判模式」「參與模式」等各階段發展的特點,更具有理論解釋的適切性。

綜上,本研究在移動媒介素養的操作化過程中借用了這一模型,並在四維坐標基礎上發展了涵蓋「保護模式」「批判模式」「參與模式」內容的7個量化維度:媒介技術學習與使用、媒介內容消費、媒介技術認知、媒介接近、媒介參與、媒介內容認知、媒介社交。在每個維度下又建立了具體的量化指標(見表1、表3),形成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的一套完整量表。後文將通過一系列的實證檢驗方法,對這一量表進行分析與說明。 

四 研究方法

(一)樣本說明

本研究的測量數據來自於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間,筆者及課題組成員在江蘇省所轄13個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進行的入戶面訪問卷調查。所有樣本均嚴格按照多層隨機抽樣方式。首先,根據各市人口統計資料,按照 PPS方法,分別隨機抽取出38個居委會(代表城鎮人口)和52個村委會(代表農村人口),共90個社區單位;然後,根據居民戶籍檔案資料,採取系統隨機抽樣方式,在被抽中的每個社區單位中抽出20戶家庭;最後,根據 「最近生日法則」,從每戶家庭中選擇一名年齡在18-69周歲之間的個人作為訪問對象。最終,共獲得1832份隨機個案樣本。樣本特徵上:男性佔51.3%,女性佔48.6%;城鎮人口佔44.9%,農村人口佔55.1%;年齡介於18-25歲間佔14.8%,26-35歲佔21.8%,36-45歲佔22.0%,46-55歲佔23.3%,56-69歲佔18.1%;具有高中及以下學歷樣本佔69.4,高中以上學歷佔30.6%(表2)。調查樣本的各類特徵均勻分布,與人口統計資料大體趨於一致,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二)因子分析

本研究首先對全部51個指標進行探索性的因子分析,並排除了其中5個效果不佳的題項。數據分析顯示51個指標的適切性量數(KMO)為0.973,結構效度良好,非常適合因子分析。從分項來看,其中TU14(你對接打電話功能的熟悉程度)和TU15(你對收發簡訊功能的熟悉程度)兩項的因子負荷偏離於其他同類13項媒介功能測試題項,自成一個因子。分析這兩項變異可發現,「接打電話」和「收發簡訊」屬於行動裝置傳統的基本功能,受訪者普遍掌握這兩項功能,缺乏區分度;TL4(我會拆裝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各項因子範圍內都沒有顯著的負荷,原因在於大部分受訪者都沒有行動裝置拆裝的經歷,該項也缺乏區分度;CS7(我使用行動裝置了解商品信息)和SOC3(我使用行動裝置接觸和我興趣相投的人)同時負荷於兩個維度,表示這兩個指標存在交叉負荷現象,所測量的概念意義不明確。基於上述分析,刪除了TU14、TU15、TL4、CS7、SOC3等5個指標。

對修正後的 46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 ,共提取特徵值在1.45至10.18範圍內的7個因子,7個因子共同解釋了67.2%的變異(見表3)。通過對各指標內容的分析解讀,並結合因子負荷矩陣,筆者分別將7個因子命名為「媒介技術學習與使用」(Factor1)、「媒介內容消費」(Factor2)、媒介技術認知(Factor3)、媒介接近(Factor4)、媒介參與(Factor5)、媒介內容認知(Factor6)、媒介社交(Factor7)。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願影響因素研究
    通過對411份有效問卷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目前移動視頻直播平臺的用戶體驗水平及持續使用意願均不高。 需求理論在傳播領域的代表性理論是「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提出受眾的媒介接觸是基於自身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的活動[21],受眾根據需求滿足的程度產生對媒介的印象,進而影響對媒介的持續使用意願。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傳播領域被認為解釋範圍廣、解釋力強,本研究認為該理論可用於闡釋用戶對移動直播平臺的持續使用意願。
  • 量表和問卷傻傻分不清?他一次給你說清楚
    此時,我們的首要工作是通過標準化程序來發展測量工具。標準化的測量工具能夠提供客觀的量化數據,一套良好的測量量表,不但可以作為研究工具,更可以實務工作者進行評量與診斷。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量表與測驗往往是研究者最最主要的研究工具,因此量表編制與使用是非常基礎的學術訓練。
  • 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用戶評價指標研究
    在理論上,本研究結合前人的研究,以用戶滿意度作為效度標準,在顧客感知價值理論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從用戶角度出發,重點調查用戶對移動新聞客戶端個性化推薦系統的認知、態度和滿意度,並通過量化數據的方式,梳理出具有顯著相關性的用戶評價指標。
  • 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調查
    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 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調查     摘要: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使得手機閱讀成為一種潮流,社會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閱讀時代。本研究將手機獲取新聞資訊與手機網絡文學統統歸於手機閱讀,希望可以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借鑑。 2  研究問題 2.1理論模型: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是一個經典的受眾行為理論。它把受眾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受眾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其基本模式被傳播學者E·卡茨等人在1974年概括為「社會因素+心理因素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現場調查】結構方程模型下體外受精助孕患者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因此,本研究選擇用Morisky問卷作為效標效度。(3)SEAMS合理用藥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由Risser等[4]開發,在高血壓領域廣泛使用,要求被調查者表明13種情境下堅持用藥的信心。SEAMS共有13條,每個條目包括3個選項:非常有信心、有點信心和沒有信心,依此給予3分、2分和1分;量表總分是各條目分數相加之和,範圍在13分到39分之間,總分越高,說明被調查者的用藥依從性越高。
  • 音樂類短視頻APP媒介形象模型的建立和檢驗
    從理論層面來看,本研究創新性地將品牌形象理論運用到了音樂類短視頻APP這一新領域,將該類短視頻平臺看作一個品牌,將其視頻內容看作產品,一方面,對媒介形象理論做了新的應用,進一步擴展其內涵,另一方面,也彌補了目前音樂類短視頻應用在媒介形象層面的研究空白。
  • 特殊問卷-量表「信度」的檢驗(SPSS:克隆巴赫α信度係數)
    「李克特量表」當作一臺測試儀器,只不過這臺儀器用於測量我們的心理特徵。在「初中足球隊員的運動情境動機調查分析」的研究中,採用《運動情境動機量表》對319名初中生進行了調查。現需要檢驗量表的信度,以確定數據的可靠性。該量表共包括16個題目,分為4個分量表,從不同角度測量「運動情景動機」:內部動機:1/5/9/13。分數越高、內部動機越強。鑑別原則(認同調節):2/6/10/14。
  • 玩轉量表:量表設計與分析實戰
    例如:當研究人員打算描述個體的人格特點,但又無法直接進行測量時,就需要藉助量表。提到量表,容易聯想到心理學的各類量表,如測量心理健康、人格特點、臨床診等。研究人員通過量表了解個體的心理特徵,如通過人格測量,預測個體的興趣愛好、行事風格、在特性情境中的表現、可能存在的性格弱點等。
  • 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認知、擔憂與保護: 基於全國六所高校大學...
    在有關微信使用的研究中,既有從使用時間、使用強度和使用需求與動機為出發點的考察,又有從用戶對微信功能的偏好、接觸動機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基於用戶對微信主要功能的使用動機和滿意度進行的探索。不難看出,對媒介使用的考察與研究者的側重點、研究媒介的具體特點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旨趣緊密相關。本研究在尊重以上成果的同時予以取捨。
  • 如何設計在線教育用戶調研問卷?藉助消費行為學理論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論基礎研究運營經驗總結用戶深度訪談1. 理論基礎研究理論基礎研究就是從前人學者已經研究的理論中,找到可以套用到自己研究的方法,也是學術研究的慣用方法。近年來,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中,把購買意願作為因變量,來測量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越來越多。通過研讀一些理論,你會發現很多理論基礎是可以與我們日常運營中總結出的主觀經驗對標的——例如:用戶會判斷課程的價值與其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是否匹配;用戶對平臺、老師的信任感也應該是其購買的影響因素…..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據此,本文選取自豪感、認同感、未來前景三項指標對受眾的國家認同感進行測量。問卷題目結果遵從李克特量表的規則,將結果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5分進行量化分析。2.自變量:受眾媒介參與自媒體時代,受眾對活動的參與不再局限於線下實地參與,通過網絡的媒介參與方式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四、數據分析 (一)信效度檢驗 收集到問卷150份,有效問卷150份。其中,男性佔45.3%,女性佔54.7%。本文採用Cronbach』α係數對問卷信度進行評價,各個變量組以及量表整體的Cronbach』α值均大於0.7,表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比較理想。
  • 沒有信度和效度,還能叫問卷嗎?
    2、複本信度複本信度法是讓同一組被調査者一次填答兩份問卷複本,計算兩個複本的相關係數。複本信度法要求兩個複本除表述方式不同外,在內容、格式、難度和對應題項的提問方向等方面要完全一致,而在實際調查中,很難使調査問卷達到這種要求,因此採用這種方法者較少。
  • 基於情境理論的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在此研究過程中,採用問卷法讓被調查者回憶自己最近的一次消費經歷,然後根據當時的真實感受填寫問卷,以獲得真實有效的數據。   (一)樣本選擇   通過問卷初稿,先對20個大學生進行試調查,根據預調查的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後,於2008年11月在西安的一所大學對本科生進行了正式的問卷調查。
  • 人格測驗和其測驗的編制方法|愛德華|量表|投射法_網易訂閱
    (2)測驗編制方法:邏輯分析法(合理建構法),用邏輯分析法編制量表時,首先確定要測量的特質,然後編寫出一些看來能測量這類特質的題目,編製成問卷。這類人格測驗主要包括愛德華個人偏好量表(EPPS)、詹金斯活動調查表(JAS)和顯性焦慮量表(MAS)等。
  • 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
    下面,我們將對研究變量進行梳理: 4.1變量控制 根據上一部分對文獻理論視角的梳理,我們將根據使用滿足理論的兩個方面,即使用需求和信息滿足作為此項研究的自變量,將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即使用者的效用(utility)評判作為因變量。
  • 新研究認為:「大五人格量表」不適用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群
    但是,大五人格量表的建立主要基於對西方精英群體的研究,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它實際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發展中國家並不適用。研究論文於 7 月 10 日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 什麼是「大五人格」?
  • 詳細解析:「新產品」和「成熟產品」的調查問卷設計
    成熟產品:針對新產品的調查,主要是為了新的功能點是否得到了用戶的認可,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可以怎樣進行優化設計。 所以呢,這兩種情況下的調查問卷的設計自然就是不同的。新產品的調查問卷相對來說更具發散性,而成熟產品的調查問卷則更具有針對性。也正因如此,一份標準的統計信度高的調查問卷對於成熟產品來說則成為了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