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敬宏,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偉鵬,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通訊作者。程雪梅,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王雪,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屬於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交網絡中的隱私侵權問題研究」(11BXW042)階段性成果,並受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資助(310422105)。
近些年來,社交媒體迅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為我國用戶數量最為龐大的社交軟體,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微信在給人們生活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面臨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微信隱私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微信朋友圈等社交途徑的個人隱私洩露給用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其次,微信平臺和第三方應用給用戶個人信息的隱私邊界帶來更多挑戰。學界對微信等社交媒體中隱私侵權問題的系統研究並不多見。因此,對微信等社交媒體中的隱私相關因素及隱私保護情況進行考察,既具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
本文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湖北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學生的微信使用習慣及使用過程中的隱私關注、隱私認知、隱私擔憂及隱私保護之間的關係進行考察,以期比較全面地把握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保護狀況,並給我國社交媒體中的隱私保護提供參考。
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一)媒介使用與微信使用
媒介使用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媒介使用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在有關微信使用的研究中,既有從使用時間、使用強度和使用需求與動機為出發點的考察,又有從用戶對微信功能的偏好、接觸動機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基於用戶對微信主要功能的使用動機和滿意度進行的探索。不難看出,對媒介使用的考察與研究者的側重點、研究媒介的具體特點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旨趣緊密相關。本研究在尊重以上成果的同時予以取捨。
(二)隱私關注
「隱私」這一概念最早由繆賽爾·沃倫(Samuel D .Warren)和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D. Brandeis)於1890年提出,他們最早將隱私定義為「不受幹涉的權利」。雖然對於隱私的研究已經歷經了很多年,但目前學界對這一概念尚未達成共識。
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者身份背景的不同會給其媒介使用習慣帶來影響。那麼,媒介使用者的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媒介使用習慣是否會影響其隱私關注呢?基於此,本研究提出第一個研究問題及相關研究假設:
問題一:微信用戶的性別、學歷及使用習慣是否影響其隱私關注?
假設一:相比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程度更高。
假設二:使用者的學歷越高,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程度越高。
假設三:微信使用程度越高,對微信隱私關注的程度越高。
(三)隱私認知、隱私擔憂及隱私悖論
隱私認知包括網民對其「個人信息」和「社會關係」信息認知兩個部分。具體來說,這兩方面就是要探究哪些信息屬於受訪者個人所認為的網絡隱私信息,另一方面也力求考察網民對個人隱私信息的基本態度。本研究將從個人信息和社會關係信息的二元視角來探討隱私認知。
關於「隱私擔憂」的分界尚無定論,有研究認為隱私擔憂屬於隱私關注的一部分,也有學者將其放在風險視域的框架下來研究。大量研究表明,隱私認知的水平與隱私擔憂的程度及類型密不可分,社交媒介使用者所在的用戶群體也對其隱私認知產生影響。本研究認為,隱私擔憂主要涉及用戶對隱私洩露的擔憂和用戶對平臺利用個人信息的擔憂。
「隱私悖論」是指個人隱私披露意向與個人實際隱私披露行為的衝突性,表現為儘管用戶明確表示擔憂其隱私問題,但在社交網絡中並不會減少個人信息的披露,這一現象在很多相關研究中得到證實。微信作為一種典型的社交媒體,具有很強的社交關係屬性。在不同使用習慣和情境下,大學生對微信中隱私信息的認知水平可能存在差異。微信使用中是否也存在「隱私悖論」現象?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及相關假設:
問題二: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認知和隱私擔憂情況如何?「隱私悖論」在微信使用中是否存在?
假設四:大學生微信使用程度越高,隱私認知程度越高且對社會關係信息隱私的認知水平高於個人信息隱私。
假設五:大學生隱私認知程度越高,隱私擔憂的程度越高。
假設六: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存在「隱私悖論」現象,即隱私擔憂程度越高,隱私披露程度越高。
(四)隱私保護
有學者曾在一項基於公平的實證研究中對「隱私保護」的概念作了界定,他們認為,隱私保護指的是人們在隱私洩露可能遭受風險時採取的處理辦法。具體到這一概念的測量,學界關注較多的是一項關於消費者網絡隱私關注的因果關係研究中提出的框架。此外,一項針對全球330萬推特用戶的隱私研究也發現,在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在Twitter上披露隱私的程度較低,且較少的採取隱私保護措施;而在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在Twitter上披露隱私的程度較高,且採取隱私保護措施的水平也較低。還有一項研究通過測量女大學生在兩個時間階段的隱私保護水平,發現其在網際網路使用中的隱私保護行為受其所處群體的影響較大。
基於以上理論基礎,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問題及相關研究假設:
問題三:微信使用中的隱私認知、隱私關注、隱私擔憂與隱私保護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假設七:大學生對微信隱私擔憂的程度越高,採取隱私保護措施的可能性越大。
假設八:大學生對微信隱私關注的水平越高,採取隱私保護措施的可能性越大。
假設九: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隱私認知、隱私擔憂共同影響隱私保護。
二
研究方法
(一)網絡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全國6所高校的大學生為總體,以網絡調查的方式,於2017年4月1日至4月16日依託問卷星平臺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發放並回收問卷54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510份,問卷有效率為94.4%。
(二)測量指標
1.微信使用:
本研究對微信使用的測量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對微信及其主要功能的使用時長及頻率上,由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考察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情況,所以我們選取微信朋友圈、微信支付及微信購物作為主要的測量對象。本研究主要從微信使用的時長和頻率兩個方面進行測量。具體問題有「使用微信的年限」「日均使用時長」「日均使用頻率」「使用朋友圈的頻率」「使用微信支付的頻率」「使用微信購物的頻率」。
2.隱私關注:
我們選取「會允許第三方應用獲取微信中的個人信息」「會在微信朋友圈中經常使用實時位置」「會在微信中披露個人隱私」三個問題來測量隱私關注。
3.隱私認知、隱私擔憂及隱私披露:
參考Youn和申琦等人的隱私認知量表,本研究對「隱私認知」的測量主要從個人信息和社會關係信息兩個方面出發。個人信息方面由「微信帳號屬於您的個人隱私」「姓名、年齡和性別屬於您的個人隱私」構成。社會關係信息由「朋友圈分享的位置、文章、圖片、視頻等信息屬於您的個人隱私」「微信聊天記錄屬於您的個人隱私」構成;對「隱私擔憂」的測量主要從「擔心微信洩露個人隱私」和「微信平臺對個人隱私的利用」兩方面考察;對「隱私披露」的測量主要採用受訪者自評的方式,問題為「在微信中披露隱私的整體情況」。
4.隱私保護:
我們在沃茨量表的基礎,結合申琦在針對上海市大學生微信移動社交應用中的自我表露與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研究中對於隱私保護的三種分類依據。根據調查的具體需求對特定題項做了適當改進,從「註冊微信帳號時的個人信息真實程度」「註冊微信時會主動閱讀隱私保護協議」「使用微信後會刪除聊天記錄」「當在微信中遇到提供個人信息的要求時會終止使用行為」四個方面來測量。
以上題項均採用七級量表的形式進行測量,在統計處理時將對應選項賦值1-7分。在執行相關分析時,採用標準化後的平均值作為總體指標的得分。本研究所用到的測量指標基本源於社交網絡隱私實證研究的成熟量表,部分題目針對本次調查的主體和特點做了適當的調整。預調研結果表明,量表的信效度較好。
三
數據分析
(一)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採用spss23為分析軟體。首先,通過對預調研的290個樣本在95%的置信區間下執行項目分析,發現所有題項的均值差異顯著(p<0.05)。對樣本執行科隆巴赫可靠性分析,結果顯示科隆巴赫係數為0.723,信度係數大於0.7,說明問卷具有內部可信性。進一步對問卷進行KMO和巴特利特檢驗(見表1),結果顯示KMO值為0.701,大於0.7,說明問卷的顯著性尚可,可以做因子分析。最後,對題項進行微調和刪減後執行因子分析,發現總方差解釋度為61.202%,大於60%,說明解釋度尚可。
對問卷進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五個主成分因子,各項的值均都大於0.6,說明構面的信度尚可。對主成分因子的五個構面進行均值操作,進而求得構面間的皮爾森相關係數,對每個構面求AVE值結果分別為0.796、0.636、0.515、0.524和0.689,其結果均大於0.5,說明所有構面的收斂效度較好;對每個構面的AVE值開根號,結果顯示各個構面的內在相關度均大於此構面與其它構面的相關度,說明問卷構面間的區別效度較好。(見表2)
(二)數據分析結果
1.人口統計學變量
本研究對510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從性別構成來看,共有男生231人,女生279人,分別佔總樣本的45.3%和54.7%;從學歷來看,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168 研究生的比例為68%、25.5%和6.5%;從學校構成來看,北京大學學生佔比13.7%、復旦大學學生佔比18.4%、武漢大學學生佔比22.4%、湖北大學學生佔比13.5%、西安交通大學學生佔比18.2%、陝西師範大學學生佔比13.7%。總體來看,人口統計學變量分布較為均衡。
2.微信使用情況
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微信2小時以上的受訪大學生比例佔到35.3%,經常或頻繁使用微信的人數佔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經常或頻繁使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支付的人數分別約佔總人數的四成和七成。綜合來看,微信在大學生日常交流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3.微信隱私關注情況
就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情況而言,隱私關注的整體水平一般。為了驗證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隱私關注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執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95%的置信區間下,T值等於1.242,sig值為0.215(只有當sig<0.05時具有顯著性),假設一不成立,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程度與性別聯繫不緊密。對學歷背景和隱私關注進行單因素ANOVA檢定,結果顯示F值為3.516,sig值為0.03(見表4),差異顯著。具體而言,碩士研究生的隱私關注程度高於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無顯著差異,假設二部分成立。
對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與微信使用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皮爾遜相關係數為0.312,sig值為0.000(見表3),表明微信使用程度越高的大學生對微信隱私關注程度越高,假設三成立。
4.微信隱私認知情況
就隱私認知情況而言,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認知程度較高。在微信使用中,社會信息隱私的認知水平要高於個人信息隱私的認知水平,假設四成立。
對隱私認知和隱私擔憂執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假設五成立。為了驗證假設六,本研究對大學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隱私擔憂和隱私披露程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假設六成立。
5.微信隱私保護情況
給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保護與隱私擔憂和隱私關注分別執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假設七和假設八成立。
為了驗證假設九,本研究以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社會關係信息隱私認知、個人信息隱私認知和隱私擔憂為自變量,以隱私保護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具有解釋力。綜上,回歸分析結果顯著,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個人信息隱私認知、隱私關注和隱私擔憂影響隱私保護,假設九成立。
四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微信使用的頻率和時長都比較高,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依賴度較高的社交媒介。我們還發現,大學生微信使用程度越高,其隱私關注的水平越高。隱私關注、個人信息隱私認知及隱私擔憂的水平越高,其採取隱私保護措施的可能性越大。具體而言,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不論是從使用場景來看還是從使用時長及頻次來看,大學生對微信這一媒介的使用都處於一個很高的水平,尤其對涉及跟信息安全息息相關的社交、遊戲和支付等場景的應用都有很高的接觸度。在本研究中,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程度與其隱私關注水平和隱私認知水平呈正相關。大學生對微信的媒介接觸頻度越高,使用經驗越豐富,其對微信中隱私關注和隱私認知的水平就越高。
第二,大學生微信使用中的隱私關注水平不高,性別因素在隱私關注水平上無明顯差異。相比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對微信的隱私關注程度更高。相比個人隱私信息,大學生對社會關係隱私信息的認知程度更高。這說明,在微信中,與親友等強社會關係之間的聊天記錄、朋友圈交互記錄等信息的隱私屬性更強。此外,「《隱私政策》說明」是闡明服務提供商和使用者權利和義務關係、平臺對使用者的數據收集行為、平臺對用戶數據的主要用途、用戶對自己隱私信息的保護方法等方面信息的較為全面的說明性文件。在用戶註冊微信等社交媒體帳號時,一般都會要求使用者閱讀並同意相關的《隱私政策》條款,這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具有指導意義。然而就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受訪者在註冊帳號時並不關心相關的隱私條款,這也反映出受訪者隱私關注水平較低的現狀。
第三,本研究還證實,微信使用中存在明顯的隱私悖論現象。具體而言,雖然受訪者對微信中的個人隱私認知水平較高(在1-7的衡量區間內得分5.362),對微信洩露個人隱私的擔憂程度也相對較高(在1-7的衡量區間內得分4.95),但是在微信朋友圈披露隱私信息的程度依然較高。值得提出的是,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發現社交網絡中存在「隱私悖論」的現象,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在微信使用情境中存在「隱私悖論」,是對社交網絡中存在「隱私悖論」的進一步細化和映證。
第四,微信中個人信息隱私認知、隱私關注和隱私擔憂的水平越高,大學生採取隱私保護措施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結果還顯示,大學生在微信中保護隱私信息能力的自我評價結果偏低(在1-7的衡量區間內得分3.77)。當在微信中的隱私受到侵害時,選擇通過提高自我保護技能來實施幹預的人數不到一半。這說明,大學生不僅需要通過增強隱私認知和隱私關注的各項指標來提高其隱私保護的意識,還需要加強其在微信使用中隱私保護的技能。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只考察了微信使用中隱私認知及隱私關注與隱私保護的關係,未能全面探討微信使用中具體的隱私保護策略。此外,因研究條件所限,研究對象的選擇只聚焦在個別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未能從更大範圍的人群中展開考察,將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在這些方面進一步拓展。
本文系簡寫版,參考文獻從略,原文刊載於《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5期。
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執編 / 庫蘿
訂閱信息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國際新聞界》,國內郵發代號:82-849,歡迎您訂閱!
您也可訪問《國際新聞界》官方網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費獲取往期pdf版本。
此外,編輯部還存有少量過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們或發郵件至 gjxwj@ruc.edu.cn 與我們聯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