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2021-01-10 澎湃新聞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周睿睿

2017-09-24 09:58 來源:澎湃新聞

德國大選即將在今日(9月24日)舉行,以最新的民調來看,某一個政黨以壓倒性優勢勝出的可能性並不太大,本次大選後很可能會有七個政黨入駐國會。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最後一輪決逐在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安格拉·默克爾和社會民主黨的馬丁·舒爾茨二人中進行,此時觀察剩下的國會「小黨」,尤其是那些雖然處於光譜邊緣,卻有可能參加組閣的「小黨」,可以使人們對下屆政府的「活動範圍」和「做事方法」有所預見。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極左」和「極右」通常指的是上文所提到的七個可能入住國會的政黨所構成的政治光譜中的兩極(polar),而不是「極端」(extrem)的「左翼」或「右翼」 。

在上述七個可能入駐國會的政黨中,處於政治光譜兩極的是:極左的綠黨和德國左黨,極右的德國選擇黨。

在人們一直以來的印象中,自我定位為「全世界無產者」代表的極左黨派都會「聯合起來」。然而,本次大選正是一個可以看出左派內部並不同心同德因而亟需改革的契機。比如:一部分左派主張秉承國際主義傳統致力於加強歐盟,另一部分左派則認為歐盟是資本主義的歐盟,因此左派應致力於使其解散。

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是法國大選。走中間改良道路、試圖左右都不得罪的馬克隆遭到了德國左黨(政治光譜定位中為極左)和德國選擇黨(政治光譜定位中為極右)的同時抵制,可謂「兩頭不是人」。尤其到了最後階段,馬克隆成了唯一可以抗衡被定位為極右的瑪麗·勒龐的人選,人們會理所當然地以為他會獲得德國左派的站隊,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即使到了法國總統人選確定只會在瑪麗·勒龐和馬克隆之間產生的時候,德國左黨的時任議會團主席,也是現在左黨推出作為德國總理候選人的莎拉·瓦根克耐希特也依然公開表示不贊成支持馬克隆,理由是:作為歐洲的左派,雖然不願意極右翼當選,但也不應該支持一個打算壓低工資、削減養老金的人。而一個星期後,在法國大選即將舉行的幾天前,德國左黨議員格雷格·吉斯又站出來疾呼,「我們在法國的左派朋友們都去投票給馬克隆」,並強調這是避免勒龐當選的唯一辦法。瓦根克耐希特隨即就這一點接受採訪,表示吉斯此舉完全是在幫勒龐的忙,因為作為「外人」的德國左黨為馬克隆公開站臺,毫無疑問會被法國方面理解為幹涉法國內政,而勒龐一直拿來做文章的就是歐盟使法國失去了獨立性,受到過多「外國勢力」的影響。

如果說德國左黨的分裂態度尚可看作同一個理念下的「技術性爭論」的話,那麼綠黨對本次競選提出的綱領則讓人倍感模糊。自2017年3月首次針對競選提出綱領以來,「環境在心」就成了綠黨本次競選的主打牌。什麼是「環境在心」呢?它包含了生態、食品安全、綠色經濟、綠色能源等多個方面,延續了綠黨的一貫風格,可謂是非常「綠色」了。而為了回應「那麼如何發展」,或者說「誰來出錢」、「誰會受益」這些在競選中繞不過去的終極話題,綠黨隨後又提出了「結合經濟與生態」的理念,並圍繞綠色動力汽車提出「生態是核心競爭力」的口號。在以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德國,以發展綠色動力汽車來突破瓶頸原本是一個好思路。事實上,德國自幾年前以來也一直在該領域多有傾斜,但綠黨本次的提案僅僅止步於「生態是核心競爭力」這一口號,而對頂層之下的如何實施語焉不詳。在競選綱領的最終定稿版中,綠黨對「社會和工作」這一領域的說法是「對不寬容零容忍」,在「歐盟和外交」這一領域主張「更多歐洲」,在「稅收和金融」這一領域批評現行大聯盟政府緊縮型的經濟政策是「給歐洲挖墳墓」,即使在其作為立足之本的「環境」領域,也只是再次在環保的大背景下強調了綠色動力汽車 。可以看到,在諸如「社會和工作」、「歐盟和外交」、「稅收和金融」等不那麼「綠色」的領域,綠黨表示要建立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保護生態環境,解決難民危機,保護難民,卻既未對如何實現這些想法做進一步提議,也未對這些想法能夠如何支持其作為核心概念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綠色動力汽車作出說明,好像一切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當然,如果綠黨扮演的角色同它在開始崛起時一樣,僅僅作為反對派出現,那麼它的這些提議完全沒問題。但作為一個常駐國會、已經經歷數次組閣、處於「建制」內的黨,僅僅只是指出現有不足、勾畫美好圖景的做法是低於人們對一個可能成為執政者之一的「成熟」黨派的預期的。

同樣的分裂與模糊也發生在極右黨派。如果說德國選擇黨的前任黨魁佩特裡還試圖在調控情緒之後走一條相對溫和的道路,那麼現任的總理候選人魏德爾和高蘭德(尤其是後者)則可以說已經走到了真正的極端右翼(Rechtsextremist)了。9月14號,距德國大選不到兩個星期,高蘭德公開表示:德國應該為其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成果感到自豪。此言一出,包括選擇黨在內的輿論一片譁然。在以「反思二戰深刻徹底」而著名的德國,與其關注這樣的言論必然會招致的口誅筆伐(比如社會民主黨就公開聲明選擇黨涉嫌違憲),不如關注它所代表的一個危險信號。這個信號的危險性並不僅在於它告訴人們某些自戰後以來成為禁忌的主義有「死灰復燃」的趨勢——選擇黨黨內對高蘭德「說錯了話」的批評可以說明,起碼在目前,選擇黨並不打算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想要顛覆二戰以來政治哲學秩序或已經準備好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死灰」政黨。這個信號的危險性更在於:放出這樣一個信號的政黨,儘管前後不一,卻已經一路高升,成了民意調查裡排名第三第四的黨,人們很難預測,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政黨會對德國的政治穩定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樣的分裂同樣可以體現在德國選擇黨對法國大選的態度上。事實上,由於法國大選和緊隨其後的德國大選事關對歐洲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國家的前途,而法國大選最後一輪又成為馬克隆和勒龐二人之間的對決,從德國諸黨對二人的態度中可以很好地推測出德國黨派對「左右」、對自身定位以及對歐盟前景的設想:前任黨魁佩特裡對勒龐挺進法國大選的最終輪表現出毫無保留的衷心祝賀並「全身心地希望她取得最好成績」。現任黨魁約格·莫伊坦及若干德國選擇黨地區領導人卻表示,不情不願地支持勒龐僅僅是因為不願馬克隆當選,但實際上他們卻並不同意勒龐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國民經濟政策。魏德爾和高蘭德則對勒龐表現出更多抗拒:高蘭德認為勒龐「搞不清楚情況」,魏德爾則尖銳地指責國民陣線奉行自私自保的策略,其不主張廢除歐元的提議是為了使「歐元的存在可以給法國的經濟赤字託底」。

儘管在政治光譜裡處於兩極,在實際定位和行動章程中也有些「水火不容」——比如有人形容綠黨如今是「反德國選擇黨黨」——但本次德國大選中分布於「左」和「右」兩極,標識出執政範疇的德國左黨、綠黨和德國選擇黨卻呈現出某種「不約而同」的趨勢:分裂和模糊。極左黨派的不團結,是因為他們對是「曲線救國」還是「堅持原則」有從戰略到戰術的本質爭論。而極右黨派,是因為他們儘管在崛起階段通過訴諸情緒迅速贏得民意,但一旦進駐州議會以至面臨在國家層面上組閣,其在迅速崛起過程中沒有花時間去找準以及鞏固「民意基本盤」的缺陷也隨之暴露:對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定位究竟是什麼?要贏得哪些社會群體或者階層的人支持?利益應該怎樣分配?這些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

因此我們看到:德國的極左黨派忙於提出各種不乏美好設想,面臨現實時卻過於「不接地氣「的建議,把描繪藍圖的創造歸於自己,把胼手胝足的實施留給他人。德國的極右黨派忙於一邊爭吵和嘗試各種定位,一邊把用來「兌現」之前情緒牌的各種條款拼湊到一起,而本提出的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卻因缺少融匯自洽的政治邏輯成了一件「百衲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2017德國大選,政治光譜,綠黨,德國左黨,德國選擇黨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正是在此類事件發生頻率愈來愈高的大環境下,商界人士對美國政治領域的「內戰」氣息也感到不安,2019年10月9日,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兼CEO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認為,美國現在的政治幾乎和南北戰爭之前一樣激烈和兩極分化,今天政界辯論的「敵對性質」令人想起了19世紀50年代的局勢。美國社會眼下究竟兩極分化到了怎樣的地步?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當人們使用"政治極化」這一詞彙時,往往指涉較為嚴重的政治分歧,甚或是政治摩擦。政治極化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偏好趨於政治光譜的兩極,並且兩極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偏好分歧較大、對立嚴重」。  在美國政治中,人們對政治極化現象的關注並非是最近這一時間段才出現的。
  • 揚之:大選前看德國的政治光譜和組合模式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德國大選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此前(9月3日),德國兩個最大黨的首席候選人——基民盟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社民黨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進行了本次大選前的唯一一次 「電視辯論」。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與以往主要由傳統的經濟、社會議題——稅收、就業、醫保、移民等常規因素左右大選不同,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大規模爆發及其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影響衝擊,疫情這一非常規因素成為最大焦點。此外,川普上臺以來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加劇,使種族衝突的烈度持續上升、關鍵搖擺州對大選的意義更為突出。二者共同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值得關注的政治新趨勢,並與疫情形成了疊加效應。
  • 【霸權研究】國際霸權與國內政治:為何自由主義者或將不再樂觀
    02 為何霸權理論需要對霸權戰略的解釋 許多國際霸權的分析者和擁護者質疑是否需要一套對霸權國的國內政治說明來解釋體系動力。其次,這種觀點假定霸權國的身份認同一成不變,從而顯示出一種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 第二種觀點認為,受益於霸權秩序的利益集團將形成聯盟,維持支撐霸權的戰略和做法。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進入權力交接期的華盛頓很不平靜,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一浪高過一浪。新年伊始,美國領導人的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試圖改變大選結果,引發震驚全美的政治風暴。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正如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所說,「美國現在是一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共和黨和民主黨已經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美國大選雖然充滿變數,但觀察者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美國社會正在捲起「反正統」潮流。  民眾對「主流」當權派日益不滿  老牌政客們在這波浪潮中紛紛敗下陣來,頗顯落寞。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  彈劾背後的政治考量  「親信門」無疑是導致樸槿惠遭遇「政治地震」的直接導火索,但隨著調查工作的推進,民眾的反對情緒不僅局限於對樸槿惠執政能力、個人操守和政治誠信的質疑,更是直接指向了韓國政治結構存在的嚴重弊病——財閥政治和權錢交易。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今年2月因涉嫌行賄等罪名被批捕,再次激起了民眾對韓國財閥與政府相勾結的強烈不滿。
  • 調查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
    經過對3000名美國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相比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地理差異等各種因素,黨派屬性更能預測普通美國人面對疫情的不同認知和態度。據福奇透露,他本人遭遇大量的言語攻擊和人身威脅,甚至他的妻子和女兒們也遭到嚴重人身威脅。福奇反問道:「這是真的嗎?這還是美利堅合眾國嗎?」「目前疫情被政治化,反映了美國社會在政治層面上的分裂。」美國當前依舊是全球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
    新冠疫情政治化、種族歧視系統化、黨派政治兩極化這三大美國政治社會新老問題纏繞交織,為大選塗上難以拭去的底色。「疫情到底多嚴重,難道我們無權知曉」「我們在一條非常艱難的軌道上……方向錯誤。」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被輿論稱為美國「抗疫隊長」的安東尼·福奇幾天前憂心慨嘆。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_新華報業網
    進入權力交接期的華盛頓很不平靜,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一浪高過一浪。  新年伊始,美國領導人的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試圖改變大選結果,引發震驚全美的政治風暴。接下來,在民主黨推動下,美國國會眾議院13日以「煽動叛亂」等為由,發起對現任領導人的二次彈劾。
  • 盤點:英國政壇各黨派就脫歐問題立場一覽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英國天空電視臺報導,當地時間10月29日,英國議會下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首相詹森要求提前舉行大選的議案,英國將於12月12日迎來大選。儘管選民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但脫歐無疑仍是選民們的最大關切。那麼,英國各黨派在脫歐問題上分別秉持何種態度和立場呢?
  •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
    新冠疫情政治化、種族歧視系統化、黨派政治兩極化這三大美國政治社會新老問題纏繞交織,為大選塗上難以拭去的底色。「疫情到底多嚴重,難道我們無權知曉」「我們在一條非常艱難的軌道上……方向錯誤。」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被輿論稱為美國「抗疫隊長」的安東尼·福奇幾天前憂心慨嘆。
  • 在美國 政治分裂風險遠超疫情長期持續
    由此引發的多米諾效應已開始顯現,美國內部政治撕裂與社會深度分裂還看不到停下來的跡象。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日前發布「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將「美國政治分裂」列在首位,危險程度遠超「新冠疫情長期持續」。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2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民眾在國會大廈前舉起標語呼籲彈劾美國總統川普。
  • 國際時評 | 大選猶有盡時 撕裂癒合無期
    新華社紐約12月1日電 據美國媒體11月30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和當選副總統哈裡斯已組成總統就職委員會,正式開啟就職準備工作。距離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日已近一月,但現任總統川普至今仍未承認敗選。此次大選凸顯美國嚴重的社會撕裂,而撕裂的傷口癒合遙遙無期。
  • 國際時評|大選猶有盡時 撕裂癒合無期
    新華社紐約12月1日電 據美國媒體11月30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和當選副總統哈裡斯已組成總統就職委員會,正式開啟就職準備工作。距離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日已近一月,但現任總統川普至今仍未承認敗選。此次大選凸顯美國嚴重的社會撕裂,而撕裂的傷口癒合遙遙無期。
  • 近上千名抗議者衝擊首都,美國大選誰贏都沒用
    在美國主流媒體宣布2020年美國大選勝者為拜登以後,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就不止一次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而近日美媒的一篇報導則表明,在美國參眾兩院即將舉行聯席會議確認選舉人團投票結果之際,川普及其支持者將有所行動。